挨骂的余欢水,脆弱的豆瓣分

关注
当这种“一星”、“五星”的非此即彼成为更加普遍的评分习惯,豆瓣评分对于路人的参考价值,或许正在迎来口碑危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犀牛娱乐(ID:piaofangtoushijing),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豆瓣评分再一次被玩坏了。此前以8.5分成为今年国产剧第一的《我是余欢水》,在放出大结局之后遭遇了大量“一星差评”,当晚评分跌破8分,目前评分仅为7.5。

该片的豆瓣评分结构是一个标准的“C”型评分,四、五星和一星最突出。截然相反的评分态度反映出的争议,是源于该剧第12集的一句台词。

“男女平等,你们天天喊着要女权,我给你啊。”因为这句话,部分网友痛批编剧、导演甚至正午阳光鼓吹“男权”、歧视女性、贬低女权主义。微博上首先引起了巨大争议,带动了大批特定人士在豆瓣大量刷一星,将“年度第一”快速拉下马。

对《我是余欢水》的忿怒也随后蔓延到了其他正午阳光作品。包括此前备受好评的如《知否知否》、《都挺好》、《精绝古城》等作品中,如明兰的人设、苏明玉与家人和解等争议话题被再度翻出,并出现大量一星。

相反的声音正在高涨,认为这些解读断章取义。这些评论中直白出现了“虎扑”、“直男”等关键词,以“直男”为社群标识的虎扑首先卷入风波,直接导致了双方在话题上的绝对对立。虎扑平台相关帖子刷屏,部分Jrs(虎扑用户)号召刷五星反击。

这种热度从该剧的豆瓣话题区也可以看出,今天的帖子从上午开始,几乎以每分钟2条的速度在更新。评价人数前天还停留在五位数,今天已突破12万。

发稿之前,微博话题#我是余欢水台词#阅读量达1.2亿,并登上热搜榜TOP10。

两个社群将豆瓣评分当作角力场,这样的场面是今年第一次,但在豆瓣过往并不少见,“一星运动”和“五星运动”的背后,是不同话语体系在影视场域的争夺战。

豆瓣“奇异行为大赏”

作为国内影视领域最具权威性的评分之一,豆瓣评分近几年频繁陷入争议之中。2018年初,因为遭遇100%的一星评分,《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导演毕志飞起诉豆瓣控评;同年11月,因为豆瓣文章带动对爱奇艺综艺《奇妙的食光》大批一星评价,爱奇艺起诉豆瓣。

有趣的是豆瓣用户对两次起诉事件的回应,爱奇艺起诉豆瓣一事见报之后,有部分网友专门到豆瓣给《奇妙的食光》打出一星评分;而《逐梦演艺圈》则增加了3%的五星评分,评论的回应则是“五星差评比一星差评更值得羞愧”。

《爱情公寓》上映后用户回来给《逐梦演艺圈》打五星

类似的集中“一星”或“五星”事件在豆瓣上并不少见。迪丽热巴获颁金鹰视后之后,因为豆瓣用户普遍认为奖项存在争议,给其获奖作品《漂亮的李慧珍》刷了大量一星,14万人评价之后该剧的评分降至3.0。此外,迪丽热巴此前主演的《逆光之恋》《克拉恋人》等都出现了评分下滑。

而集中式“一星”差评,在热度与口碑出现倒挂的作品出现的几率极高,如2018年的《爱情公寓》大电影和去年的科幻片《上海堡垒》,上映前的普遍期待招致了“报复性评分”,前者豆瓣评分3.2分,后者只有2.9分。

如果说这些评分本身是以观看体验为基础,只是评分策略较为偏激,那么去年的口碑电影《小丑》则折射出这种评分方式的问题。该片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之后引爆口碑,豆瓣评分达到了惊人的9.7分。彼时小丑观看人次还未过千,豆瓣评分人数却已达两千多人。

这甚至在该片的评论区出现了反对声,而反对的方式就是给该片打一星,以“中和一下”。随后,又出现了一批认为“一星比例过高”来打五星“中和”的用户。此起彼伏的豆瓣“运动”,反复上演“奇异行为大赏”。

这些“一星运动”和“五星运动”本身,对于豆瓣评分的权威性显然是巨大的冲击,也有违豆瓣评分的理念所在。《奇妙的食光》事件之后豆瓣曾作出回应,作品的非正常评分都会被排除在外,豆瓣会尽力保证所有条目评分正常。

豆瓣的评论区下方也一直有提示,有机制可以进行一定的分数保护,像折叠、隐藏非正常打分;评价人数不足不开分等等。但正如此次《我是余欢水》评论区的针锋相对,豆瓣的机制或许能阻止恶意刷评,但阻止不了人心里的争执。

当这种“一星”、“五星”的非此即彼成为更加普遍的评分习惯,豆瓣评分对于路人的参考价值,或许正在迎来口碑危机。

“怒刷”背后:不同社群的话语权战争

或许应该说,危机不只属于豆瓣,而是评分机制本身一直以来的问题。

评分在当今社会并不稀奇,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APP商店,抑或电子硬件、化妆品、汽车、服装都会有相应的权威评分系统。但越来越常见的是,这些评分本身会受到诸多场外因素的干扰。

疫情期间发生的“钉钉恶评”事件还在眼前,作为中小学开网课之后的平台端口,大批中小学生到各类APP商店给钉钉刷了大量一星,作为闹剧也是沸沸扬扬。

但同样情绪化的处理方式,成年人也并不少见。回到影视行业,全球最受认可的IMDb评分,TOP榜第一在2008年之前都是《教父》,而在2008年《黑暗骑士》上映之后,影迷为了让该片登上TOP榜首给《教父》刷了大量一星,最终两败俱伤,从此榜单首位换成了此前的“万年老二”《肖申克的救赎》。

这也是影史上关于评分最出名的惨案之一。而背后的逻辑,仅仅是某个具体社群(事件中的《黑暗骑士》影迷)为了能够获得在某个特定领域的话语权。《我是余欢水》所招致的争议则更加具有社群化色彩,从女权主义者试图获得话语权,到成为全网端话题。

正如豆瓣“人人都有话语权”的倡议,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话语权的下沉,并进而成为获得话语权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希望评分体系中的每个人都从理性角度给予全面观察并不现实,普通观众必然首先根据自己的椅子来挑选立场。评分系统的实质,只能是通过足够多的个人样本堆积,获得相对客观的大众观感。

但当评分成为争夺话语权的舆论场,同一性样本大量堆积之后,评分本身也就失去意义。

而这些事件通常不是冲着平台来的,甚至大多数“一星运动”和“五星运动”,是用户对平台近乎天真的责任感所引起的:当出现评分“偏离正轨”,他们选择放弃理性和客观,从结果上“将损失降到最低”。但这种单一的责任感堆积起来,却在毁灭评分本身的根基。

《我是余欢水》7.5分,冤吗?

那么回归到《我是余欢水》,这部剧目前掉到7.5分,从客观上判断该剧的品质,冤吗?

应该说,能在上映十天后依然保持8.5分的评价,表现还是相对客观的。《我是余欢水》从故事、节奏、演员、制作等各个层面,都做到了目前国剧少有的品质。

小人物余欢水,妻子疑似出轨、公司同事笑话、无良邻居周末装修、上门讨债被朋友嘲弄,甚至自己检查出了癌症,集齐人生大惨的他在让观众笑不可遏之余,剧情和人设的出色也极大带动观众共情,“人人都是余欢水”成为评价的高频词。

这种共情,实则建立在一个足够戏剧化、黑色喜剧的故事基础上,正如许多观众的评价,电影里并没有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好人,都有私心、也都有算计,在丰富详实的细节铺垫下充满了黑色意味。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叙事策略。短小精悍的12集,集中压缩讲述一个故事,两集之内引爆矛盾,六集过后已经进入情节高点。最后两集,密集的情节爆点和叙事脉络,不仅有美剧的叙事节奏,甚至带有颇具实验性质的电影感。

在国剧的评价体系里,该剧的分数在8分以上是相对正常的。目前的7.5分,显然单个社群的话语权已经造成了口碑倾斜。

今晚微博话题上热搜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该话题下午的阅读量还在两千多万,仅仅是现在的一个零头,可以判断大批的路人正在下场。而路人的普遍看法,并不认为这句台词存在问题。

可以判断,从台词本身来说,这句台词的指向其实相对明显,是对目前国内女权变成“女拳”这一倾向的不满,而且这句台词来源于劫匪,是以反面人物塑造的一部分来出现的,将对这句台词的方案提升到全剧,行为本身很难获得路人好感。

导演孙墨龙在对媒体“娱理”的回应中也提到,争议台词本身是“为了添加一下安妮的不同意”,这个解释也并无问题。不同群体的表现带来了人心里的偏见,而恰好这也成为此次评分事件最关键的影响因子。

或许该剧的豆瓣评分会在之后回升,并恢复到8分以上。但这次差评事件本身,或许会因其极具代表性而被长期记起。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