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新零售商业评,作者田巧云,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2019年,北京和海南的“盒区房”消费者发现,竟然能够吃到来自江苏溧阳的特色农产品——白芹了。
一直以来,在农业链条中,远距离的保鲜、运输都是地域性农产品“跨界”的难题。
如今,在新农具——手机、新农活——直播、新农资——数据的共同驱动下,借助数字农业的产、供、销体系以及物流和金融基础设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正不断地从本地走向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和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指出,2018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542亿元,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9.8%。
这个巨大的市场前景,也早早吸引互联网大厂提前布局。
2015年,阿里巴巴农村电子商务“千县万村”项目启动仪式在云南宾川举行;4年之后,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由盒马事业群总裁侯毅(花名“老菜”)挂帅。
昨天,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部向外界宣布喜提广西、云南的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简称“产地仓”)。
据了解,到今年年底,阿里巴巴数字农业部还将在四川、陕西、山东建设三个产地仓,形成全国农产品五大集运枢纽,并在多个省会城市打造20余个销地仓。
就在前不久,腾讯云宣布首个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基地落户深圳,京东集团也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惠森农科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成立京东数字农业成都研究院。
数字农业三步曲
2019年,我国农产品总产量19.80亿吨,其中生鲜农产品产量超过11亿吨。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曾介绍,生鲜农产品影响农民收入的弹性最大,由于存在保鲜和腐烂问题,无法及时销售的生鲜农产品损失可达20%~30%,而这一损失主要由农户承担。
“农产品采摘下来以后,我们要做消毒、保鲜这样的预处理,让农产品快速地进入商品阶段。”老菜指出,在阿里巴巴数字农业的第一个阶段中,首先是要实现农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过程,以及从商品到品牌的过程。
今年2月份,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在云南建设了首个产地仓。上月初,广西南宁产地仓也已建设完毕。今年底前,陕西西安、四川成都、山东淄博三地的产地仓也将陆续投入使用。
“第二步,我们要实现农业的金融服务,包括农业的供应链金融和农业的保险。”老菜表示。
农业生产需要流动资金,但在银行授信方面,农民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在于中国的信用体系并不完善,另一方面在于农民的信贷需求小而散。
6月29日,农业农村部与阿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并推广“大棚贷”、“大棚险”。
6月30日,网商银行也宣布将和2000个涉农县区达成战略合作,实现贷款村村通。
事实上,今年网商银行已经在尝试与卫星图像公司合作推出“亿亩田”项目,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农作物生长数据,并依此对农民授信。
“第三步,我们将积极筹备农业种植过程的数字化,以及种植过程对整个商品的支持。”老菜介绍称,这里面会牵涉到农业技术、种子、化肥、农业、农资设备租赁,以及农业种植过程中整个农业技术服务的完整体系。
零售电商的未来
中国消费互联网的成熟已成共识。但在消费互联网的背后,是产业互联网的巨大发展机遇。去年,盒马与广西佳年农业合作建设火龙果基地,成为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一次深度结合。
今年6月,在2020财新夏季峰会上,十二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表示,构建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价值链重塑的过程。
不过,重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中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路径极长。
作为供应链最上游的农业生产环节,小农户生产占整个市场份额的九成以上,规模化种植仅在1%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是80%。
分散性的生产方式,直接导致中国的农产品很难标准化、品牌化,更难形成具备规模的产业带。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企业纷纷尝试通过建立合作基地的形式,从源头解决农业互联网问题。
一个月前,京东宣布携手陕西农业合作社打造京东农场,和传统农场不同,京东农场可对农作物的耕、种、管、收全过程实施管控和数据管理。
而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更是在全国范围打造了50个“盒马村”,让农产品从种养、收获、加工、物流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全线实现数据化、规模化、标准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老菜认为,如果从电商角度来看,“下一代电商不仅仅是消费互联网的电商,通过产业互联网跟消费互联网合在一起,来真正提升零售效率、提升农业效率,这样的一种电商模式,将是中国零售业电商发展的未来趋势。”
新产业工人的诞生
当前,阿里数字农业建立的两个产地仓,其作用不仅限于为农产品提供中转和包装服务,更重要的是对农产品进行分级、消毒及保鲜处理,从而缩短农产品的供应链环节,避免农产品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的高损耗。
以水果为例,当水果完成收购环节,进入产地仓后,就可以通过数字化的中控室,随时了解农产品的各项数据和入库情况。
仓库里配备了智能化的分拣线,光电分拣机会对分拣线上的每一颗水果的酸甜度、果面光洁度等进行测试。相比人工分拣,智能化的分拣线可以让每颗果子的果径精确到毫米,重量精确到0.5克。
不仅如此,以往靠人工分拣,即使是熟练工,一天最多也只能分拣出450公斤水果,而分拣线一小时就能将7吨水果“分门别类”,效率是前者的124倍。
那么,这样的高效会不会让农民失业呢?并不会。相反,在广西、云南两个产地仓里,仅在初期就创造出近600个就业岗位,比如配合机器的分拣岗、商品打包岗等,让当地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
4月份,全国总工会第十七届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2020年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年”。这意味着,农民以往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将慢慢淡化,新产业工人的形象会逐渐清晰。
可以分两块看待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农民工在培训后,本身专业技能提升所带来的转变;另一方面是传统农业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将会生长出更多全新的岗位。
在云南,就有一批大学生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他们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当白领,而是回到家乡“玩”起了无人机,通过无人机技术为农田实施喷灌,利用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率。
早在2018年,老菜也曾提出,随着农业互联网程度的逐步提高,未来将不再有农民和工人之分,只有完整的产业链中各个不同节点上的工种之分。
他认为,随着农业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资本方也将进入这个领域,“农民在这个过程当中转换成农业的产业工人,转换成农业配套的工人,转换成提供服务的产业工人,未来这个趋势很明显。”
去年,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座谈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经突破2000万人,其中新型农民已经超过1500万人。
显然,中国农业数字化的画卷正在展开……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