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次股票危机背后: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关注
资本永远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它可以将一个海上马车夫推上世界的顶点,也可以将“日不落帝国”的太阳遮蔽长达百年之久。

「充电」是创业邦推出的干货类栏目,旨在服务于繁忙都市下的职场白领、企业家、创投人士,成为该群体碎片化时代的充电站。

栏目以分享优秀书籍、电影、管理理论为主题,希望能够帮助你获取现学现用的足料干货、或是拓展视野的高倍望远镜、或是启迪人生的心灵药剂。

作者:风间海色

我能计算天体运行,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

——艾萨克•牛顿。

2020年7月15日,瑞幸咖啡公告称,其注册地开曼的法院为其委任了两名“低度干预式”联合临时清算人,作为第三方监察瑞幸咖啡的重组过程,帮助对公司的债务进行谈判和实施重组。这场影响深远的公司欺诈和财务造假骗局,正在按部就班地收场。

整整300年前,1720年的初夏,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因公司欺诈、造假而形成的股票危机事件,正在英格兰甚嚣尘上,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约翰·艾斯拉比正处于他人生最快意的时刻,那时他不会想到,仅仅半年后,自己就会在一场审判中被关入了英国最著名的监狱——伦敦塔。

伦敦塔近景,图片来源:图虫

艾斯拉比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300年后,伦敦塔从著名监狱,变为了著名景点。时代变迁,但人性的贪婪却从未止息。

战争背面的钞票

从1688年的“光荣革命”,到1713年《乌特勒支条约》签订,是一部以战争为主的扩张史,故事的主角是英格兰。

胜利者在讨论战争的时候,往往忽略掉一件事,那就是——战争是要花钱的。即使对胜利者来说,战争的代价也同样是沉重的:常年举债打仗,致使英国陷入了沉重的债务压力。

与英国政府在巨额债务之下的窘迫相比,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英国民众堪称富有,英国长期的经济繁荣之下,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高额储蓄;二是投资渠道严重受限。

一边是受到巨额债务困扰的英国政府,一边是有钱无处投资的英国民众,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对,就是你想的那个笛福)与爱德华·哈利,共同提出了一个构想:让国家用某些地区的贸易垄断权,向公众公司换取其部分利润,用以偿还巨额债务。

1710年8月,爱德华哈利的哥哥,罗伯特·哈利成为英国财政大臣。他推动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这就是日后将全球股市搅得天翻地覆,引发了世纪第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南海公司”。

横空出世的南海公司

1711年9月8日,一家被英国议会授予特许经营权的公司正式成立,总部位于伦敦针线街的南海府,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南海公司。

南海公司解决国家债务的具体办法是:建立南海公司并授予其从事南海(即南美洲)贸易的垄断权;将947万英镑的国债转换为南海公司股票,并由政府支付6%的利息;同时,政府以葡萄酒、醋、烟草、东印度公司的货物、丝织品、鲸须及其它商品的关税作担保。

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这个方案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债转股:南海公司出钱给国家提前赎回普通债权人手中利息为7-9%的国债,国家持有的变成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并向南海公司承诺6%的利息,相当于债权人变更为南海公司。这部分1-3%的息差,补偿是为南海公司提供特许经营权。

截图自B站视频:一次魔幻史诗级骗局,让那里全国人民倾家荡产

这一视频对方案内容有极其详细的解读,感兴趣可以点击链接观看

这个构想从逻辑上来说的确是双赢方案,但却有一个隐性的前提:英国政府所提供的特许垄断经营权,可以让南海公司实现盈利。

然而,当时南海自由贸易的主导权,握在西班牙手中,英国的给予南海公司的所谓特许经营权,几乎等同一纸空文,良性运转和盈利也就成为了空谈。

由于无法从海外贸易获利,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就只剩下两个:政府每年支付的债务利息和发行新股。做高股价,成为了南海公司面前的唯一路途。

当时英国议会中仅剩的《南海计划》反对者:罗伯特·沃波尔

自上而下的骗局

一个没有任何业绩和盈利基础的公司,如何让股价实现飞涨呢?

答案是:讲故事。

如果回望人类金融史,无论制度如何演进,监管或松或严,资本市场上的“故事”永恒不变,今天我们换了个叫法:PPT。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金融危机,都是从一个不可能获得足够商业回报的商业计划被人们普遍相信,而开始的。南海骗局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公司骗局,而瑞幸或许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

南海公司开始不遗余力地进行虚假宣传,以南美洲贸易的高额利润为诱饵,放出大量虚假预期,吸引公众资金。

比如当时的宣传小册子声称贵金属矿在智利和秘鲁海岸极其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关于西班牙正要放弃智利和秘鲁海岸的四个港口控制权,将其贸易权让渡给英国的小道消息。这些消息,不断增强着公众对于南海公司的盈利信心。

但事实上,西班牙的菲力浦五世却从来就没有打算让英国利用西班牙在美洲的港口进行自由贸易。两国谈判的结果只是签订了一个贩奴合同, 每年只能运送一次,并且还限制了轮船吨位和货舱容积,西班牙甚至还附加了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 即英国要向西班牙交纳25%的利润, 其余75%加征5%的税。

1714-1718年,整整四年时间,南海公司在南美贸易中只赚取了10万英镑,和原来宣传的结果相差甚远,利润率几近于零。

史诗级骗局

如此显而易见的一场骗局,之所以能够成功,本质上是公司股东、政府官员,以及公众的信息不对称。

在政府官员和议会的帮助之下,南海公司操纵公共舆论,大肆进行造假,对公司业绩大肆注水,公布大量虚假货运单以增强公众信心,不断推高股价。

同时,南海公司还在有意识地延缓股票的交付,人为控制股票的交易量,使得南海公司的股票呈现出相当稀缺的状态,进一步推高了公众预期。

1720年初,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之下,南海公司向议会提交了一次性解决3160万英镑巨额国债的《南海计划》,并获得了议会的批准。

1720年3月21日,英国议会下议院以172票赞成、55票反对的多数通过南海计划

南海计划的主要内容:约3160万英镑的政府债务转换为南海公司股票;为获得该转换项目的特权,南海公司支付给政府760万英镑;由于转换后南海公司成为政府的最大债权人,政府在一定年限内按5%和4%向其支付相应债务的利息;为了转换的顺利实施,政府承诺贷给南海公司100万英镑的财务署汇票作为流动资本。一旦转换完成,政府将在25年内偿清所有的债务并减少利息支出,南海公司的股本将增至4300多万英镑。

为了维持这个骗局,南海公司甚至大笔贿赂当时英国的大批高官。根据后来的审判记录,时任英国首相斯宾塞,在这个过程中收受价值16万镑的南海股份。被收买的还有其他官员,比如时任财政部长的几乎重要推动者艾思拉比,就收受了79.5万镑贿赂。

当时的南海公司总裁国王乔治一世,在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认购了价值2万镑的股份。之后他又以106500镑的价位将其卖出,获得了8.6万镑以上的利润。

南海公司飙涨的股票利润,带动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跟风热潮。上流社会几乎人人涉足了南海股票的投资活动。甚至连清贫的知识分子、文人也背负着贷款参与到投资中来。著名剧场歌手芭碧雅夫人甚至因购买南海股票赚了8000镑,而举行了自己的告别演出,转而专心“炒股”。

在1720年上半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南海股票就从每股128镑飙升到了1050镑,价格差不多增长了10倍。

南海公司股价的疯狂上涨,实际上也带热了当时整个英国乃至欧洲的资本市场。根据报道,当时每月都会有十几家新公司成立,仅在1720年4月-5月,就有多达50家新公司面世。

许多公司堪称荒诞,比如“制造方形炮弹的公司”、“从40年前的沉船中打捞黄金的公司”、“打造对抗海盗船舶的公司”、“英国养马促进公司”、“从铅中提炼银的公司”、“将水银变成具有良好伸展性能的金属公司”等等。

甚至有一家公司制作了一副“南海扑克”,每一张牌上都印着一家荒诞的“初创公司概念”,并附上一首嘲讽的打油诗。

英国的股份公司热总计吸纳了约3亿多英镑的公众资金

这些小型公司贩卖着看上去更加具有诱惑力的故事,实际上严重挤压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升值空间,这个市场上最大的骗子,终于被层出不穷的小骗子们挤压得着了急。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南海泡沫”发生时的一篇时评生动描绘了当时的投机狂热:“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忘记了法庭,商人忘记了交易,医生忘记了病人,店老板忘记了自己的商店,说教者忘记了自己的讲台,欠债的人忘记了他们的债主,神父忘记了祈祷,甚至是最计较的女人们,也忘记了自己的傲慢和虚荣!”

为了保障南海公司股票的升值空间,稳定南海公司股价,南海公司的高层利用自己政治上的影响力,推动了国会通过《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即著名的“泡沫法案”(Bubble Act)。

法案规定,在没有议会法案或国王特许状给予的法律权利场合,禁止以公司名义行事、发行可转让股票或转让任何种类的股份,严惩非法的证券交易。

但泡沫之所以为泡沫,其特点就是:一旦出现恐慌,任何一个泡沫开始破碎,那么所有的泡沫都会相继破碎。

推动了法案颁布的南海公司,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720年8月18日,四家规模较大的泡沫公司一一皇家绢布公司、约克建筑公司、英国制铜公司、威尔士制铜公司,在泡沫法案的公示中倒下,引发了比购买还要疯狂的抛售潮,更可怕的是:这些公司的破灭,从根本上动摇了公众对于整个股票市场的信心。

时至今日,市场信心,依然是二级市场分析师们最常提到的名词,而这一切恰恰都是从南海泡沫事件中得到的教训,与传承的经验。

这个八月,成为了此后英国100年之内都无法忘却的噩梦,短短一周内,伦敦保险公司的股价就从175镑跌到了30镑。而这一股票大甩卖的狂风巨浪,也朝着泡沫公司的始作俑者一一南海公司席卷而来。

南海泡沫随之破灭,股价暴跌,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因此倾家荡产,作为最大庄家的英国政府,开始想方设法救市。但这场泡沫破碎迅速波及到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股票危机,导致了第一次国际股市的崩溃。

英国也由此陷入了其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经济危机。

写在最后

在《泡沫法案》之后,英国股份公司和股票市场整整沉寂了一个世纪之久。民众对于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信心,乃至于对于“股份制公司”的信心,都被彻底摧毁。英国本土在此后的100年间,没有发行过一只股票,明显延后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1862年,正是因为英国废除了“泡沫法案”和股票发行的皇家特许制度,股市开始活跃,使得英国率先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股票变成了矿山、制造业、铁路运输业的助推器,使整个西方经济真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南海泡沫事件"给整个18世纪烙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根据不完全统计,时代周刊曾经在2000年报道了它12次,英国卫报17次,独立报13次,它甚至还登上了BBC网站英国历史大事表之上。

历代历史学家大多把1720年看作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他们认为,这是虚幻、恐慌、讽刺、怪诞的一年,为了特殊的利益,一个惊慌失措的议会通过了所谓的泡沫法案,最终阻挡了股份公司的发展长达一个多世纪,造成了更加沉重的后果。

这一法案的推行,也直接导致了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向华尔街,则又是后话了。

但人类就是在不断犯错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和进化的。南海泡沫,成为资本市场早期三大泡沫事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事件。

在不断的复盘之中,南海泡沫的根源,被归结于“信息不透明”,这初步建立起了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信息披露制度”。收受贿赂的官员和监管机构使得所有数据不再可信,因此在事后清算的过程中,引入了人类经济学史上第一个第三方会计审计制度

同时,泡沫法案还成为了现代《公司法》的重要推动力,南海泡沫事件,建立了现代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雏形

此前,我们曾经给大家讲述过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的诞生,是如何推动了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称霸世界贸易的(详情请见《世界第一支股票,如何让人口150万“欧洲小国”成为世界中心?》)。

但资本永远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它可以将一个海上马车夫推上世界的顶点,也可以将“日不落帝国”的太阳遮蔽长达百年之久。

在未来的充电栏目里,我们会继续讲述资本的故事,与世界大局背后的经济史,欢迎读者朋友们持续关注。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创业邦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