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娱乐硬糖(ID:yuleyingtang),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作者|刘小土 谢明宏
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三届农民丰收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早在今年5月,#袁隆平李子柒获聘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的话题便空降微博热搜,为这场活动成功造势。“杂交水稻之父”和“网络人气博主”的破次元同屏,更是掀起网友热议:李子柒能不能做农民节的推广大使?
一场活动,只有将精神内核传递给更多人,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经过三年摸索,今年农民丰收节的网感明显增强。除牵手博主外,这届丰收节还登陆快手、抖音、B站等平台,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吸引大量网友齐聚“云端”、致敬农民。
不管是生产端还是消费端,乡村题材的年轻化表达已是大势所趋。全网粉丝破亿的李子柒,带来的不只是流量,还有对乡土中国的另一种讲述方式。她以优秀作品,让更多当代青年关注农村变迁和发展,引导其参与表达、构建。
如果说袁隆平是中国农业的金戈铁马征四海,李子柒就是稻花香里说丰年。一长一少,都在用各自擅长的语言,主动讲述中国故事,输出“中国制造”。
安德烈·勒菲弗尔说:“东方世界是西方人的乌托邦,当他们对中国不了解的时候就建构。”如今,东方不再是西方的乌托邦,它也可以是飘着烟火的李子柒的厨房。
用年轻化思维讲故事
不同于早年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今天的年轻人对农村题材、扶贫故事,其实有天然的探索兴趣。
他们会沉迷种田网文、经营类游戏,乐于在短视频平台围观赶海、播种、收割……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实际上更需要舒缓治愈、细水长流的内容。
用户的需求扎实存在,但讲好农村故事绝非易事。农耕文化根植于中国灿烂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跟随时代变迁不断调整、变化。内容丰富却也有粗糙之处,不经修饰的呈现难以适应社会心理和大众审美。适当用当代思维加工,无疑更能让接收方愿意看、看得懂。
因此,长短视频领域创作农村题材时,往往会寻求更年轻化、更网络化的叙事策略。长视频里,《亲爱的客栈》《向往的生活》等热门综艺融合扶贫元素,借明星阵容吸引年轻人注意;《乡村爱情》《刘老根》代表的农村喜剧,先以小人物、大趣味的表演满足观众下饭需求,再讲述创业致富、共建新农村的时代故事。
《乡村爱情》也曾在市场遇冷,热度一度跌进谷底。历经登陆视频网站、布局娱乐营销系列调整后,“乡爱”不止成为年轻人追剧巡礼的圣地,这部剧本身也被赋予了更具价值的解读。
短视频的全面爆发,让农村故事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宽阔的输送窗口。李子柒、华农兄弟等优秀博主涌现,扭转了大众对农村生活的刻板印象。他们站在个人视角用全新风格呈现乡土中国,也将四川、江西的一隅带进大众视野。
李子柒在丰收节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希望透过自己的作品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农村,让更多人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文化。仔细观察,追她视频的人,也正是被这份田园牧歌式的美好所感染,对中国乡村、中华美食、民俗民风产生浓厚兴趣。
相较于典型的农村剧扶贫剧,短视频博主在现实生活里融合乡村元素、传统文化的创作模式,更受网友欢迎。几年时间里,李子柒积累下亿余粉丝,覆盖了千万海外用户,足见影响力之大、范围之广。其视频总播放量超120亿,几乎期期都是热搜预定的爆款。
优秀作品和顶流人气的加持下,李子柒拿下“2019微博最具人气博主”“亚洲最佳年度频道”等众多行业奖项,以及“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农村致富带头人推广大使”“成都非遗推广大使”等社会荣誉。
丰收节举办期间,无数粉丝通过她的视频视频感受到了农村丰收的喜悦、非遗文化的魅力。而后在微博、朋友圈进一步分享这份美好,将更多受众卷入其中。如今活动刚刚落幕,就有大批青年期待起下一届。
李子柒:中国故事的新讲法
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到米兰·昆德拉口中的生活在别处,人类一直向往田园牧歌的美好生活。李子柒视频中的缫丝、刺绣、烹饪、竹艺瓦解了现代工艺桎梏,唤醒了埋藏在灵魂深处的朴素愿望。
受东方化的偏见影响,无论是改编自赛珍珠原著展现中国的电影《大地》,还是迪士尼描摹中国古代社会的《花木兰》,中国的真实景象一直处于被构建的从属地位。
先进的、科学的、繁荣的城市景象属于西方,落后的、愚昧的、凋落的农村符号隶属东方。甚至就连真人版花木兰的觉醒,也需要仙娘这样一个类似西方童话“仙女教母”的角色。
有人质疑李子柒是不是美化了中国农村?真正的农村或许没有精心的拍摄那么美好,但农村正在越来越好。而这片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土地,之所以被国际视野重新审视并见证美好,靠的正是一个又一个李子柒这样筚路蓝缕的人。
生在四川绵阳深山的李子柒,从小便经历了家庭破碎、父亲离世的悲痛,最终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而爷爷走后,她不得不独自面对养家活口的现实,只能辍学前往城市打工。
生活吻她以痛,她报还以歌。当过餐厅服务员、蹲过桥洞、睡过公园,为了生存她遍尝人生酸甜苦辣。花木兰成长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孝道,李子柒也为了照顾形影相吊的奶奶,最终做出了回乡的选择,开始接触起短视频创作。所有人都以为她是时代的幸运儿,撞上了短视频的风口,又恰好有着娇美的脸蛋儿。
但每一种赏心悦目的背后,都是一场耐力与毅力的困斗。为了拍摄兰州拉面苦练月余,为了几十秒的雪景被冻七八个小时,潜心创作不理纷扰不问结果。从这种蜕变路径来说,李子柒不止在讲述中国故事,她本身就是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
不以西方的喜好,去展现东方的鄙陋;也不以东方的深邃,却揭讽西方的缺失。所以央视评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真实的诗意不是虚美的掩饰,而是把中国故事的话筒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这才是李子柒不可替代的魅力。
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
去年岁末,“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争议,可以作为当下传统文化内容创作的一个镜像。不管是主观涉猎,还是无意指涉,年轻观众越来越在乎文化输出的导向和质量。
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我们都怕被代表,也害怕无人可代表。所以,当李子柒成为了文化输出的扛旗者,难免出现这样求全责备的隐忧。白岩松的观点意在为这层迷雾破局:
“现在我们的问题,不是李子柒有多少问题,而是李子柒太少了。如果我们来自民间并真的走向世界的人,由一个变成几十个,变成几百个上千个,那中国故事就有的讲了。”
白岩松将“文化输出”看成民众集体创作的结果,认为成百上千的李子柒,才能讲出完整的中国故事;而“文化输出”的概念,上可追至1921年的蔡元培,近可以在各国白皮书中找到定义,是与白氏观点相左的国家行为。
文化输出是“强势文化”的一方,向另一方有意识和目的的输入。因此,李子柒的出发点并非文化输出,只是在传播过程中不经意地形成了文化输出的现象。称其为“跨文化传播交流”,可能更恰当。
李子柒的视频是润物细无声的交流,那种无言说的禅机和哲理方得东方审美的精要。看她滋啦啦地炒一锅菜,或者娴静地复原纸张的制造过程,对于竹器漆器等工艺的呈现,足以引发外国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慕,而非猎奇。
同时,虚拟世界也可以酝酿现实的力量。今年8月,李子柒与柳州政府达成合作,建立螺蛳粉生产工厂,助力当地产业链上下游升级发展。更早之前,李子柒曾多次向贫困地区捐赠,为乡村经济发展助力。
她的真实度曾被反复讨论,甚至引发过停更危机。正如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所言:“回过头来看,我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认识是何等的间接。”我们看到的是李子柒几分钟的古朴与唯美,可却往往忽略了背后几周甚至数月的准备时间。
就这一角度而言,不能说李子柒的视频完全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但也难以否认它们在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完全代表”与“完全不能代表”,都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体现。
传统文化急于出圈,群众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优秀的传统文化“走了出去”,为什么是李子柒而不是别人引发了激烈的文化论战,为什么宏大叙事的宣传片难以成功,而日常唯美的视频走向了世界?这才是李子柒现象留给我们更重要的意义。
文化传播并不是一厢情愿,它需要更多路径、方式和内容。就像部分网友抱怨李子柒视频缺乏高科技,可外国网友却对传统技艺盛赞不已一样。认为传统古拙就是落后的想法,其实不攻自破。
传统文化的输出,不仅需要好的传播环境,当然也需要更多李子柒这样的深耕者。不仅需要宏大叙事,也离不开精微小我。现在中国故事的“精微小我”已经有了李子柒,“宏大叙事”你还在等什么?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