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代餐:热量原罪的慰藉

关注
代餐减肥靠谱吗?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李北辰,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进化心理学有一个名为“Savanna principle”的基本假设:人类的演化速度很慢,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快,前者没跟上后者步伐,导致大多数行为和思维还停留在史前水平。

作为一门显学,最近5-10年这一理论有被过度解释之嫌,但关于饮食偏好的归因不会变:为什么你爱吃高热量的东西?因为人类在采集狩猎时期食物匮乏,高热量东西尤为珍贵,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只有那些喜欢高热量的人类基因得以流传,那些不喜欢高热量的人已被淘汰。

但现在不是采集狩猎时代,现在是“自律给我自由”的时代,很多年轻人和城市中产开始将高热量视作一种原罪——“原始的罪过”。

他们重要的“忏悔”方式就是:代餐。

代餐很流行,你可能也看过很多文章,但任何关于营养学的论述都必须非常谨慎才行。无论是代餐市场还是相关资料,都是一个需要“去伪存真”的地方。

代餐的边界

代餐2020年尤其火,线上到线下,你都能瞥见代餐的身影:打开朋友圈,你能看见好友在WonderLab代餐奶昔广告下逗闷子瞎贫;打开抖音,你能看见罗永浩捧着ffit8蛋白棒赞美它的功能和味道;走进屈臣氏,你还能见到货架摆着Smeal的主打系列NOTO代餐奶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费偏好,物质极大丰裕时代,“健身”“代餐”“代糖”“轻食”,这一组相互关联的词汇背后,是一群庞大的消费人口。

其中代餐相对而言比较“激进”。而事实上,这一波代餐浪潮,本就源自一位激进的“生活黑客”。2013年,在硅谷工作的Rob Rhinehart觉得吃饭太浪费时间了,他大概是将人体视作一个系统,认为其进食目的不过是为了获取营养维持生存,系统输入端完全可以被“简化”,于是他利用营养学的基础知识,购置了“生存所必须”的35种营养素,兑水搅拌后连续服用一个月,期间停止了一切其他食物摄入。这堆混合物就是美国代餐独角兽Soylent的产品前身。

Soylent在美国的火爆也传入中国,但大概2019年,代餐领域才迎来爆发拐点,ffit8,WonderLab均在这一年成立,Keep,康师傅,乐纯等非代餐品牌也在这一年宣布进军代餐领域。

舆论也迅速划分,有人将其视作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捷径,有人则认为这是在“交智商税”。

在我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概念的模糊。人类发明概念,却也总成为概念的囚徒,当新事物破茧而出,很多概念也就混作一团,比如究竟什么是“代餐”?

我查了一下资料,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定义,代餐食品是指为了满足成年人控制体重期间一餐或两餐的营养需要,代替一餐或两餐,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种控制能量的食品。

这里面有严格的边界条件。比如代餐是替代“一餐或两餐”,倘若你一日三餐皆为代餐,据我所知那就等同于全配方的医疗级饮食方案,通常针对BMI很高的人采用,如果你是一个“健康人”,建议别自己瞎尝试。

其次,好的代餐必须含有一定热量,通常在150-350大卡之间,能量物质要按一定比例合理搭配,且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充足。

更重要的是,吃代餐通常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减肥。当我在搜索框输入“代餐”二字,第一个联想词就是“代餐减肥靠谱吗”?

那么,代餐减肥靠谱吗?

去伪存真

也许是由于大众媒体打破了科学共同体闭塞的科研壁垒,很少有人知道,即便是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也并非“100%可信”,而且不同学科的“严谨度”差别极大。

比如数学绝对正确(纯逻辑产物);物理学不如数学严谨(逻辑推导外还得靠实验);化学不如物理学严谨(实验需要的参数较多);医学不如化学严谨(几乎完全依赖实验);营养学和心理学不如医学严谨。

总之,越是与日常关系最近的领域,越是很难做到严谨。这当然是因为人体是个过于复杂的系统,各种实验在很大意义上是盲人摸象,在各种可能的相关性之间努力寻找因果链条。

但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解决问题最重要,不严谨不等于不能信,哪怕是面对复杂人体的营养学,科研人员也在通过实验努力寻找共识。

比如有一项著名的“LOOK AHAED”代餐研究,对5145名患者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发现让肥胖的人坚持吃1年代餐,1年后体重比不吃代餐平均减少7.7kg,2年后依旧能保持5.2kg的差距,到4年后还有3.4kg的减肥效果。

这个实验被引用多次,据我所知,在符合上述关于代餐的使用边界的前提下,营养学界普遍还是比较认可代餐的,只要科学饮食,在大概率上,代餐在减肥这件事上效果不错。

换句话说,好的代餐不是“交智商税”。

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很多商家对于概念追逐的狂热,让如今的“代餐”良莠不齐,它就像是一个万能标签,被商家任意张贴,甚至很多产品出自“三无厂家”,长期食用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甚至直接去医院。

截至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代餐食品的强制性标准,我前文引述的中国营养学会的定义,由他们颁布的《代餐食品》的团体标准也仅仅作为行业参考标准。

现阶段监管的缺位,才是造成代餐产品鱼龙混杂,消费者反馈参差的重要原因。

但我愿意相信,当市场秩序慢慢建立,代餐将成为更多人缓解热量原罪的慰藉和武器,他们只是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们也一定会撑起代餐这个数百亿规模的消费市场,并在这个过程里,真的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