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故事:前一段时间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她跟我说,要是早点看到这几篇文章就好了。工作几年了,一直在换岗位,没有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无法积累不可替代的优势,最后错过了晋升机会。
替她感到惋惜。这绝对不是个案,很多人进入职场后都会掉进这样的陷阱里,慢慢磨灭了希望,变得平庸。
所以我把它作为前言故事分享出来,希望你们在职场里可以保持警觉。
以下正文: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这句话成就了我,现在我把它分享出来,希望也能成就你。
我们人有个很致命的缺陷——太喜欢随大流,太喜欢在人潮拥挤的地方拼得头破血流。好像只有在人潮拥挤的地方成为第一,才能彰显自己超越众生,否则就感觉自己被群体抛弃了似的。
就好像在大学的时候,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学生会很牛逼,最好能当上学生会主席,那就威风八面了。
后来,又有人说打比赛很荣耀,于是又挤破头去参加各种比赛,挑战杯、建模大赛……
然后大家都说考研才有前途,于是大家又挤破头去考研,一战不行二战再来。
工作之后,很多人说公务员是铁饭碗,国企有保障,世界500强才有出路,北上广机遇多,XXX行业是未来,XXX职业很吃香……于是大家又一股脑的往里挤。
可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件更重要的事——个体差异。用自己的弱势去跟别人的优势竞争,你很难成为第一,而无法成为第一,就容易平庸。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大多数人都很平庸的原因,不是你没有天赋,而是你抛弃了你的天赋,选择了一条人潮拥挤的道路。
跟很多人一样,曾经我也迷恋在人潮拥挤的地方成为第一。大一刚进入学校的时候,超级想做班长,想做学生会主席,想打比赛,想考研……想在一切人潮拥挤的地方引人瞩目。
幸好我太菜,没有成为班长,也没有成为学生会主席,不然我现在可能正在为找工作发愁。
到了大二,有一天突然看到乔布斯的一句话「Think different」。
那是我第一次从哲学的层次重新理解叛逆,理解特立独行,理解格格不入,理解人云亦云,理解疯子与天才。
从那以后,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不考研,专心看“闲书”,专心输入输出。
这在同学眼中是难以被理解的,就连我一些朋友也经常很疑惑的问我:“你在做什么?你不考研吗?写作能赚钱吗?”诸如此类的话题。
我理解他们的疑惑,因为我曾经也认为人潮拥挤的地方才是正道。
如果你在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的时候,最好不要去跟别人解释,因为认知不同,解释了人家也不懂,你只需要坚定的把事情做好就行了。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在大三的时候,我已经可以说我是全校做自媒体做得最牛逼的人。而这个第一,给我带了人脉、资源、影响力等等。
然后我仅靠这一项,就拿到了北辰青年的实习offer;再然后在北辰青年实习的时候,被领导看重,准备委以重任;但是期间我隐约感觉到我找到了自媒体的本质,所以我又毅然决然辞掉了工作,出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这期间,出版社、机构组织、商业人士纷纷向我汇聚而来,希望跟我发生连接……
这是我和与众不同的故事。
这背后的逻辑是,我跳出了那个红海战场,重新开辟了一条新的战场,由于是新的战场,我很轻松就能在一个小圈子里成为第一,为别人提供价值,从而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为什么要与众不同
自从懂了这一法则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它如此行之有效?这背后符合怎样的生存原理?
后来我在很多人那里得到了验证,并且逐渐揭开了这背后的本质。
在以色列,有一本书被犹太人奉为“圣经”,至死研读,这本书叫做《塔木德》,在《塔木德》里有这样一句话「世间的事非常奇怪,越是难做的事,越容易做成」。
我后来才明白,因为容易走的路人潮拥挤,竞争力太大,难走的路没人愿意走,所以难做的事情反而更容易做成。
后来我在《定位》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不要对市场领导者进行正面攻击。绕过障碍要比穿过它好得多,最好是选择一个别人没有完全占据的定位」。
与此对应的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一句话「小企业的成功绝对不是去在大企业里面硬分一杯羹,而是它能够找到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生态位,哪怕这个生态位暂时很小」。
混沌大学把它提炼为一个思维模型,叫做“错位竞争”。善友教授说「有一句话直到今天我仍认为是对的,就是‘与其更好,不如不同’,这八个字是我用血与泪的教训换来的,是创业的第一法则」。
我把以上这些牛人的思想总结为下面几点原因:
一、与众不同竞争力小
在《兄弟》的封底,余华庄严的引用耶稣的教诲,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的路没有多长」。
这段话对我影响极大。
我们太着迷于在人潮拥挤的地方出类拔萃,这一特点深深的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
但是每一个人潮注定只能有一个第一,第一之下都是陪跑。那么多优秀的人,你凭什么那么自信你就是那个第一呢?
画一个图大家立马就懂了。
下面这条路特别好走,没有障碍,笔直且宽阔。上面那条路崎岖而绕远,荆棘密布,还有豺狼虎豹。
我们的第一直觉是走下面这条路,而且一旦你看到大多数人都在走这条路,你会生怕错过什么,于是也争先恐后的跟着人潮走去。
我们都以为豺狼虎豹最难搞,其实真正最难搞定的是人啊。
上面那条路虽然充满阻碍,但是因为人少,竞争力小,反而最容易成为第一;下面这条路看起来一帆风顺,但因为人潮拥挤,竞争力大,反而很难成为第一。
这正是塔木德那句「世间的事非常奇怪,越是难做的事,越容易做成」所想传达的意思。
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二、与众不同创造价值
你一定要明白一个最最简单的道理,你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你能给别人提供价值。
如果这个领域已经有超级巨头霸占了,你再去做同样的事情,你的价值在哪里?
这个道理虽然浅显,但是却很少人意识到。
我在做知乎的时候就发现,这一道理无处不在。同一个问题之下,有上千个回答,此时你来回答问题,你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回答排在前五?
两条路:如果前五名回答很垃圾,你很自信你能够写得比别人好太多,那可以写你最想写的回答;而如果前五名回答都是大V,他们的点赞量已经破万,这个时候你即使很想写跟他们一样的角度,也不要这样做,明智之举是想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
更明智之举是选择新的问题,去新的生态位。
因为你要懂得,如果你写的东西跟别人一样,而且还写得没人家好,那么你的价值在哪里?
你去观察那些知乎回答,有些回答虽然不够惊艳,但因为它提供了新的角度,也会排在前面,因为它为读者提供了新的价值。
做自媒体也是,做企业也是。如果这个领域已经有超级巨头,停下来想一想你的价值在哪里?
基于这一道理,你就不难理解什么是“错位竞争”,为什么“与其更好,不如不同”了。
因为当你模仿巨人,做跟他同样的事情,你在很长一段时间根本干不赢人家。巨头有规模优势,你没有;巨头资本雄厚,你入不敷出;巨头资源、渠道、人脉都远胜于你,你菜的抠脚……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你是无法给用户提供价值的,而这段时间已经足够你死很多次了。
所以更好的战略是“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当你做跟巨头不同的事,你立马就能给用户提供价值,这就是成功法则。
《定位》的作者在书中如此嘶声力竭的提醒道「要想同IBM已经确立的地位直接发起挑战,根本没有成功的指望,你只有大胆去做不同的事才能取胜,历史证明这是一个真理」。
理解了这一道理,就能理解德鲁克为什么会说「小企业的成功绝对不是去在大企业里面硬分一杯羹,而是它能够找到一个属于它自己生态位,哪怕这个生态位暂时很小,但是它能在这个生态位里边取得某种突出地位」。
硬分一杯羹代表着跟巨头硬扛,这几乎没有胜算;但是如果你去新的战场,你就能在那个新的战场很快成为第一,为用户提供价值。
这就是错位竞争。
三、这是自然生存法则
德鲁克那句话极为牛逼,他提到一个词,叫做「生态位」。
前两天看到一个讲生物进化的视频,突然顿悟,它极有可能就是这个自然界最底层的生存法则。
PS:此处本来是有一个超级精彩的视频,但因为腾讯视频没有,放不上来,所以我会分享在读者群。
下面请跟我一起来思考一些宏大的问题。
这是一个群落,里面有很多物种。现在问题来了:
①为什么地球上会进化出如此繁多的物种?不这样会怎样?
这是个很“傻”的问题,但我们平时就是因为从不问这样的“傻”问题,才看不破事物的本质。
思考一下,所有生物一开始都是从一个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为什么最后这个单细胞生物进化出了如此繁多的物种?如果不这样会怎样?
②同一个群落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生态位?
植物中为什么会有乔木、灌木、草本?
动物中为什么会有水生、陆地、空中?
③我们的祖先曾经全部生活在海洋里,是什么原因驱使它们上岸?
结合本文的思维模型,现在停下来思考一下上面的三个问题。
下面是我的思考过程:
1、在同一个生态位中资源有限。
2、每个生物要生存就需要足够的资源。
3、有限的资源+生存的需要=激烈的竞争。
4、物种之间存在差异,有强有弱。
5、强者霸占了更多资源,弱者要想生存只能开辟新的生态位。
6、新的生态位就是“深耕细作+与众不同”的本质。
如果一个种群或者物种,与另一个更强的种群或者物种处在同一个生态位,它最终的结局一定是灭绝。
为了生存它必须去新的生态位,与强者保持错位竞争。
这是生物法则: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种群,其中一个种群终究要灭亡。但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如果各种群在群落中都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就能避免直接的竞争,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
《生物学思想发展史》如此描述描述这一生物法则「在很多情况下,取得成功仅仅是由于变得与众不同或者更加不同,这样就减少了竞争」。
这是生物学给我们的启示。
大到组织,小到个体,都遵循这个生存法则。
每个企业、每个人都有属于你的生态位,如果你所处的这个生态位已经有巨头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找到一个新的生态位,在那个新的生态位你是绝对的霸主。
生存之道就在其中,成功之道亦在其中。
什么是与众不同
一句话解释:去开辟新的生态位,在新的生态位成为第一。
这正是美团CEO王兴那句话「互联网领域竞争规律的本质,不是在原有的领域把原来的人挤掉,而是新的战场扩大,新的玩家占住了新的战场」。
看到了吗?关键词“新的战场”。这个新的战场指的就是新的生态位。
成功之道不在原有的生态位,而在新的生态位。
来,再看一下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这句话「小企业的成功绝对不是去在大企业里面硬分一杯羹,而是它能够找到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生态位,哪怕这个生态位暂时很小,但是它能在这个生态位里边取得某种突出地位」。
是不是顿悟了?
成功之道不在原有的生态位,而在新的生态位。
如果你还是有点蒙,我画个图给你看。
一开始一个市场是空白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风口,或者蓝海,如图。
然后被一个高瞻远瞩的人发现了,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人的好处是,它可以贪心的霸占整个市场,可以啥都做。
比如阿里巴巴,比如腾讯,比如百度,比如亚马逊,比如IBM。
如果这个领域已经有了绝对的霸主了,后来者应该怎么办?
第一,深耕细作,在霸主不擅长的领域成为第一。
比如已经有了淘宝,但是你可以做当当网,你只卖书,把它做到极致,成为第一,这个时候你对用户就是有价值的。
第二,与众不同,开辟新的生态位,在新的生态位成为第一。
比如已经有了淘宝,你想再做一个淘宝,只有死路一条。但是你可以做一个美团,解决人们吃的问题;或者做一个携程,解决人们行的问题。
记住,不要被人潮所迷惑,那里已经有霸主了,你要去新的战场,那里才是你的主场。
生存之道就在其中,成功之道亦在其中。
与众不同和深耕细作的关系
我的文章是连着的,它是一个体系,「与众不同」和「深耕细作」都是成为第一的方法论。
用一张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大概是这样一种关系。
注意!!!
深耕细作和与众不同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它们其实是一体两面。
在层级之间体现为深耕细作,在同级之间体现为与众不同。
比如下面这个群落,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对于整个群落来说是深耕细作;但是草本植物、灌木、乔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与众不同。
再比如,对于全品类的淘宝来说,当当网就是深耕细作;但是对于当当网来说,盒马就体现为与众不同。
生存之道就在其中,成功之道亦在其中。
怎么做到与众不同
要想知道怎么做,首先需要明白与众不同的本质是什么。
前面已经讲了,与众不同的本质是开辟新的生态位。
所以,通往与众不同的方法论就是构建生态位,然后在层级之间深耕细作,在同级之间与众不同。
构建生态位的工具,我叫它框架思维。
所谓框架思维,就是利用MECE原则,给事物分类,形成结构化的框架;所谓MECE原则,就是尽量让你的分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比如电商平台,你可以分为海外和国内。
比如电商平台可以分为服装和非服装,服装下可以分为男性和女性;服装下可以分为母婴和非母婴。
最后,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京东,特别是拼多多,能在淘宝的眼皮子底下做起来?
答案是:因为它们开辟了新的生态位,远离了淘宝的生态位,淘宝想打也打不了,因为人家跟你不在一个生态位。
我们分别来看看京东和拼多多的生态位。
看看这张图,京东与淘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态位,京东是自营生态位,对应的是质量保证、物流迅速、售后放心;而淘宝是非自营生态位,对应的是品类齐全、价格便宜。
它们之间从生态位来说,是无法直接打架的,这就是京东当年能从淘宝眼皮底下做起来的底层逻辑。
拼多多就更牛了,在电商平台种类繁多,淘宝、京东坐庄的情况下,还能找到新的生态位——团购。
真的是牛逼,目前拼多多的市值达到了876亿美元,已经超过了京东和百度。它的创始人黄峥,也一跃成了身价仅次于马化腾和马云的人物,达到了300亿美元。
来,我们从生态位的角度再来看看,为什么拼多多能在淘宝和京东的眼皮子底下做起来?
发现了吗?拼多多的生态位跟淘宝和京东完全不同,拼多多的用户是对价格极度敏感的低端消费者,他们大多分布在三四线城市,不追求品牌,只追求性价比。
我是农村人,深深的了解这群人的购物习惯,真的是只看价格,啥便宜买啥。比如买袜子,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好不好看,甚至都不在意舒不舒适。
另外,拼多多的商家也是被淘宝和京东等抛弃的商家,他们大多来自低端供应链,没有品牌,质量一般,但是价格便宜到你不敢相信。
你看,拼多多的生态位,跟淘宝和京东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当它起来的时候,这两个巨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长大,而无可奈何,因为它们不在一个生态位。
而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上有数以亿万的物种,却还能相安无事地稳定发展的原因。
因为每一个物种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从而避免了跟数以亿万的物种产生直接竞争,得以稳定的繁衍。
生存之道就在其中,成功之道亦在其中。
以上,就是如何做到与众不同的全部内容,我为你举了几个案例,供你参考。
其实,找到独属于你的生态位并不难,难的是克服你心中的贪婪。
不要总是啥都想做,不要被人潮所迷惑,那里面的路并没有多长。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蔡志忠的哲学小语:
小鸟对长颈鹿说,虽然你长得很高,但是我会飞。我们都太在意很多项目输给很多人,其实我们只需要关心,我们有哪一项赢过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