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迎破发潮,投资有风险,打新需谨慎?

关注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近期出现的“破发”现象?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罗超频道,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对于优秀的企业来说,上市破发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功上市。很多优秀企业上市后股价都曾破发或低迷过,但它们都成功募集到了可观的资金,同时有了更加持续准确的估值模型,打开了新的融资通道,将源源不断的资金补充到产品、市场与研发中,持续增长。

6月30日奈雪的茶在港交所上市,如外界预期,上市即破发,股价大跌超过10%;前几天上市的每日优鲜在上市当日股价便遭遇重挫、更早前上市的水滴当日收盘价9.7美元,较发行价跌19.17%;怪兽充电上市当日守住发行价次日破发;满帮上市当天收涨13.16%,几个交易日后股价跌至16.15美元,相较于发行价下跌15%。

首日不破发,隔几日破发……“破发”成了新上市企业的梦魇。投资者曾经偏好的“打新”不再躺赚而是血亏。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近期出现的“破发”现象?

为什么“破发”潮会忽然出现?

破发最直接的原因是股票定价高,投资者掏钱意愿弱、能力差,这跟大环境有直接关系。

上市的企业多,募集的资金多,资本市场的整体资金有限,股价上不去,破发潮就会出现。“卖方”市场时,股价更容易涨上去,“买方”市场时,股价就很难涨上去。

2018年,资本市场“疯狂”。2016年,美股市场一共只有105宗IPO,数量创下7年来新低;融资总额188亿美元,创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在经历2016年的低谷后,2017年美股上市公司达到174家,2018年达到193家,其中中国企业37家,远超2017年的23家。港股发生了类似的现象。

2018年包括美团、小米、腾讯音乐、拼多多、哔哩哔哩、爱奇艺、蔚来汽车在内的64家互联网公司上市,映客上市当天港交所准备了四面锣,两家公司一面锣共同敲钟,成为港股奇观,接着没过几天,7家公司同一天登陆美股,其中三家是中国科技企业:极光大数据、拼多多和灿谷。

结果呢?有数据显示2018年科技新股上市后的破发比例为80%,上演了一轮科技股破发潮。

在大量企业密集上市后,资本市场就会进入低谷,因为优质企业供给变多,市场从“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就跟楼市一样:如果库存多时房企会打折促销求着你买房,销售是孙子;如果房源紧俏你拿着钱不一定买得到房,地产销售可能还要“喝茶费”,销售成了爷。

现在,房产供给多,投资客意愿弱,中介是孙子。

照此逻辑来看,奈雪的茶等新上市公司的破发,可能只是新一轮破发潮的起点。

科技股大盘本身就不景气。美股大盘不断创新高,但主要得益于价值股复苏的推动,科技股(除了半导体外)在经历2020年的疯狂后,到2021年2月春节期间就到了顶峰,近半年都在回调,包括特斯拉、阿里、腾讯等头部企业的市值相较于最高点已缩水至少两三成。

更可怕的是,供给太多。叮咚买菜、知乎、满帮等公司在纽交所上市时都能看到笑得最开心的“右一女生”,她是纽交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杨旭。

杨旭在去年11月底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概股下半年“非常强劲”,虽然赴美上市公司数量跟2019年差不多,但“今年至今共融集约120亿美元,大约是去年的4倍。”每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融资规模2020年大概是4.6亿美元,2019年只有1.3亿美元,她总结,“中概股以前可能是买方市场,今年我们是一个绝对强势的卖方市场,中国企业有机会去挑选这个市场上最懂企业、最愿意长期支持企业的机构投资人。”

半年后形势已变。优质公司供给多了,投资者意愿弱了,市场成了买方市场,大概率会出现破发潮。

“破发”与“疯狂”都只是浮云

我们将时间线拉长一些来看就会发现,破发的不一定是坏公司(但也可能是),不破发的不一定是好公司(但也可能是)。

首日不破发过几天可能破发,就算前期暴涨,长期来看则可能比破发还要惨。

  • 今年1月雾芯科技(悦刻母公司)在纽交所上市,开盘暴涨104%,直接触发熔断停牌,随后恢复交易,盘中股价最高涨幅达158%,收盘涨145.9%,市值458亿美元,创始人汪莹一跃成为中国女首富,可惜好景不长,今天这只股票市值跌至136亿美元,只有最高点1/4 。

  • 今年2月快手在港交所上市,开盘暴涨193%,盘中最高涨200%,总市值达1.41万亿港元成港股第六大公司,后来市值一度冲到2500亿美元左右,现在快手市值只有1000亿美元,相较于最高点已腰斩。

  • 今年2月荣联云在纽交所上市,打着“中国SaaS企业美股第一股”的头衔上市后股价暴增,上市当日大涨200%,股价48美元,市值76.73亿美元,现在股价7.95美元,市值13亿,不到最高点1/8。

类似于快手、雾芯科技、荣联云这样的上市当日或早期表现“华丽”,后来却大幅缩水的股票不胜枚举,高位入场站岗的投资者的账面浮亏,比打新破发的损失要多得多。

今年2月前后快手、雾芯科技与荣联云等公司上市后股价短期内暴涨,正是科技股“巅峰”时刻,环境好时,大家日子都好过,但风光却只是暂时的。

相反,有不少破发的公司实现了逆袭。

  • 蔚来汽车2018年上市即破发,股价跌破6美元,历史上股价最低只有1.19美元,后来成功逆袭,2020年一度达到66.99美元的高峰,最新股价依然有50.34美元;

  • 拼多多2018年上市当天守住发行价,接着连跌4天,5天后破发跌破19美元,在回到发行价与跌破发行价的多次拉锯战后,2020年拼多多股价冲高到212美元,最新股价133美元,增长超过10倍。

  • ……

《商业与生活》在《那些年的破发股,后来都怎么样了》一文中有过梳理:2018年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美团上市后三个月跌去40%,小米在一年后被腰斩,众安在线、阅文集团、平安好医生等跌幅均曾超过50%,如今这些公司的股价均已回到发行价上方,且是三年前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当企业股价长期萎靡不振,很少有投资人可以“忍痛持有”三年;几乎同样可以确定的是,当投资企业的股价终于重振雄风后,也很少有投资人可以在“解套”后依然有定力等待数倍甚至十倍的增长,B站、美团、特斯拉等公司的投资者应该都有感受。

要不怎么说,赚钱的人总是少数呢?

“破发”与“疯狂”无关长期价值

企业上市是否破发,短期股价表现如何,与企业价值并无直接关系。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对此曾做过科普:“不少投资者常有一种误解,认为破发的都是坏公司,好公司股票是不会破发的。其实,新股是否破发与上市公司的质地优劣并无必然关系,破发的参照系只是IPO时的发行价,只是投资者不断根据市场冷暖、估值高低调整预期的一种自然反应。”

破发与否,一个是股票定价,一个是市场预期。股票定价高、募集资金多,市场预期低、拿钱投票的人少,股价就会下跌乃至跌破发行价。市场预期又跟很多因素有关,如估值体系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货币政策的变化等等。

一家公司真正的价值,需要时间的检验,这生动地反映了那句老掉牙的至理名言:“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市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

当然,企业的价值也是动态变化的。2018年上市后破发的优秀公司如拼多多、美团、蔚来汽车等,两三年后市值实现数倍增长,既是价值在时间下的“显影”,更得益于其业绩的极速增长。因为优秀的公司一直在拼命地创造价值,公司业务规模相较于招股书均已实现数倍增长,比如美团2017年营收339亿元,经调整后亏损28.53亿元,2020年收入已达到1147.94亿元,同比增长17.7%,全年经营溢利为43.3亿元,年内溢利为47.7亿元。

因此看一家公司的长期价值如何,不需要过于关注其股价一时半会的波动,“破发”与“疯狂”都不重要,短时间的利好、利空同样不重要,上市后翻几倍的不一定就值得长期投资,上市后破发的不一定就不值得长期投资。投资者要擦亮眼睛认真看,回归到基本面去研究这家公司,这家公司所处的赛道的成长性,看好了投资就不用在乎一时半会的股价表现,不需要盯着看了,这些都是价值投资的基础逻辑,这里就不废话了。

面对“破发”潮时,创业者们也变得纠结,有的决定减少募集资金,有的干脆终止上市流程。

在看到每日优鲜的股价表现后,叮咚买菜调整上市策略,砍掉七成发行规模,将发行的ADS数量从原计划的1400万股削减至370.2 万股,募集资金减少,上市当日勉强守住发行价,其创始人兼 CEO 梁昌霖在上市仪式上强调:“叮咚买菜上市不是为了圈钱,从上市的那一天起,让我们忘记股价,做时间的朋友,创造长期价值。”企业上市直接目的不就是融资吗?圈钱不过是换个说法而已。

Soul在预计上市日的前一天突然官方公告称“经过慎重思考,管理层先暂停IPO的定价流程。”同时表示“公司收到了其他资本运作的可能性”,上市对其当前来说已不是最优先的融资考量。

对于优秀的企业来说,上市破发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功上市。美团、拼多多、蔚来汽车等优秀企业上市后股价都曾破发或低迷过,但它们都成功募集到了可观的资金,同时有了更加持续准确的估值模型,打开了新的融资通道,将源源不断的资金补充到产品、市场与研发中,持续增长。

站在公司经营角度来说,上市让企业更加透明,帮企业建立更严格的治理体系,利于企业健康成长;上市后员工期权有了退出路径,员工有了盼头,企业也可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对于一些行业的企业来说,在主流市场成为上市公司也会成为品牌加分项,有利于业务发展。

只要企业有足够的自信,上市了只需要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只要能够不断创造价值,得到市场认可只是时间问题。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股价不争先,争的是持续增长。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