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17日,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峰会暨2021创业邦年会在上海举办。
本次峰会以“超越商业”为主题,邀请到了最具代表性的标杆企业、投资机构及其代表,聚焦未来独角兽的成长裂变,解读品牌背后超越商业的社会价值,在洞察中寻找超越的力量。
此次大会还颁发了“创业邦年度创业者”“创业邦年度投资人”和“2021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同时,峰会还特别展示未来独角兽企业ESG创新案例,激励更多的企业践行社会责任。
本次峰会现场,启明创投合伙人周志峰与壁仞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张文进行了名为《硬科技创业与投资路上的险阻与风景》的对话,犀利观点如下:
周志峰:
1、我一直认为投资是需要笃定感的事情。因为投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人不是能看到未来的预言家,而是要对趋势、市场、技术等有自己的认知,认知产生笃定感,从而完成投资决策。
2、人对、思路对、捕捉的市场需求对,我们就非常笃定地给了第一笔钱。
3、无论VR/AR、5G、新能源汽车、AIoT、智能终端等等,很明显这些新领域的品牌商和价值链越来越集中在中国,所以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共同创建全世界最强大的半导体市场。
张文:
1、 伟大的公司一定不是跟随者,而是要靠创新,重新定义一款产品,重新定义一个市场,重新定义一个行业。
2、 只有两种人可以改变世界。第一种是某一个领域的天才,像爱因斯坦式的。另一种是跨领域的“傻子”,无知者无畏,敢于用打破定势、突破边界的思维方式重新定义产业。
3、打造属于壁仞人自己的创业公司文化,最重要的是让大家从原来的五湖四海文化中,形成壁仞科技自己的文化,这是壁仞科技创业到现在最成功的一点。
以下为对话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周志峰:感谢创业邦的邀请,和张文同台。
张文:大家好,我是壁仞科技创始人张文。壁仞科技成立于2019年,我们做的是国产高端通用GPU芯片,感谢创业邦邀请与志峰对话。
我跟志峰很熟,壁仞科技当年第一笔投资就是来自启明创投。启明创投和志峰对我一直非常信任和支持,我非常感激。
周志峰:谢谢。张文太谦虚了。
我是周志峰,是启明创投的合伙人,主要负责科技领域的投资。
相信以前张文在各种场合里讲的更多的是公司战略这些比较高层的事情。今天借用创业邦的活动,我们干脆用对话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一些创业中真枪实弹的经验。
大家都知道芯片行业是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行业。尤其是“大芯片”,行业常用9个字概括这个行业:宽赛道——市场大;高壁垒——设计难度高;另外还有长周期——芯片从技术到商业化的转化周期可能比其他领域都要长。
张文你以前已经很成功了,是商汤科技的总裁,还是另外一家大型企业的创始人、CEO。当初为什么选择再创业,而且选择这么难做的“大芯片”领域呢?
【只有天才和“傻子”才能改变世界】
张文:当时出来创业,有个投资人和我谈,他说做半导体40岁以下创业者没有成功过的,我想这个挺适合我的,最起码年龄段适合我。
当然这是开玩笑了。我做通用GPU芯片是因为当时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中国的AI(人工智能)技术是世界突出的,国内有巨大的AI芯片市场,但是90%以上依赖国外产品,说被卡脖子就被卡住了。当时我觉得这么大一个赛道,这么多年没有摆脱依赖非常可惜。总得有人做这个事情,我想了很长时间,也和启明创投讨论了很久,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在这里我要感谢启明创投,没有启明创投就没有壁仞科技。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可以改变世界。第一种是某一领域的天才,爱因斯坦式的。另一种是跨领域的“傻子”,无知者无畏,敢于用打破定势、突破边界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定义产业。
当时我就和志峰说我有信心改变中国AI芯片的局面。
壁仞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张文
表完态后就要做实事了。首先一定要找到行业最牛的人。于是我去问一位哈佛大学的师弟,能不能列一张产业里最牛的华人名单给我?拿到名单后,志峰就和我说,如果你能招到这里面一半的人,你的公司就成功了。后来名单上的人几乎都加入了壁仞科技,还不止。
【壁仞科技的不同之处是选择做芯片行业开拓者】
周志峰:壁仞科技这两年确实非常耀眼,可能是中国最年轻的独角兽,成立两年估值就达到了几十亿美元。你觉得壁仞科技的成长历程与以往芯片创业有哪些不同?做对了哪些事?
张文: 从一开始选择做最难的“大芯片”,对标国际大厂的下下一代产品,做芯片行业的“开拓者”,这是壁仞科技做的最正确的决策。
当时绝大多数芯片创业公司,在开始做第一款芯片时,受制于资金和人才,会选择从“小芯片”开始做,对标的是国际大厂的上一代产品,或者上上一代产品。
因为做“大芯片”起步资金就需要15亿以上,才能流片成功,去做测试样片,再去商业化落地。
当时我们账上只有一个多亿,公司里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很有创新精神,说我们要做很牛的产品;另一种观点偏向稳妥,说先从“小芯片”做起。
公司里有争论是好事,充分讨论、越辩越明,才能把正确的方向定下来。因为要决策拍板,我当时三天三夜没怎么睡觉,思考到底壁仞科技一开始要做一块什么样的芯片。
人工智能训练任务所需求的算力每 3.4个月就会翻倍,这一速度大大超越了芯片产业长期存在的摩尔定律——也就是每 18 个月芯片的性能翻一倍。算力需求与算力供给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当时我计算了一下,无论是做“大芯片”还是“小芯片”,都需要三年才能落地。如果第一款产品选择做“小芯片”,等我们的产品落地时再与全球最突出的产品相比,我们的性能可能就只有1/20。
在我们公司账上只有一个亿的时候,我拍板决定对标国际大厂的下下一代产品,而不是上上一代产品。
当时我还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壁仞科技有能力融到15亿以上;第二,有能力吸引足够多、足够牛的人才,把“大芯片”这件事做成。
壁仞科技是我人生的第四次跨界创业,得益于我之前的创业成功经验,我认为我能完成融资、找人这两件事,所以当时选择了最艰难的路。
事实证明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从一开始就做芯片行业的“开拓者”,这是我们和绝大多数芯片创业公司不一样的地方。
实际上,半导体行业的投入真的非常大,也非常难。说到这里,我想问一下志峰,为什么从一开始,你就对我们壁仞科技这么有信心?决定给我们第一张支票?
【投资需要笃定感,启明创投在壁仞科技身上找到了3个认同点】
周志峰:我们投资之后,中国很多著名的机构也都陆续投资了壁仞科技,他们在投资决策前也都问过我当年是怎么看待张文要在半导体行业创业的,这个问题我从来没在公开场合分享过。
当年我们从壁仞科技创业团队身上找到了三个笃定感。我一直认为投资是需要笃定感的事情。
因为投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人不是看到未来的预言家。
其实投资决策是出于对趋势、对市场、对技术等的认知,这些认知综合起来,产生对一家公司的笃定感。
第一是完备的团队。当时张文给我列了一张单子,是华人界做GPU最强的团队,他说我要把上面所有的人都拉进团队。
我说能汇聚一半人才就很厉害了,结果他把名单上所有的人才都吸引过来了,所以壁仞科技的团队很完备没有短板。
做芯片这件事其实很难,大部分团队都是之前大厂的总监、副总裁,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组成的团队,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特别容易出现短板。
但做“大芯片”,从架构设计到硬件、SoC,到工程、软件生态,再到融资、招聘等等,不能有短板,而当时我们看到张文组建的团队是最完备的团队。
第二是正确的产品和战略方向。其实当时在见壁仞科技创始团队之前,我们在中国、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这三个世界上芯片产业规模最大的地区,访问过近三十家AI芯片公司。
实际上,一家好的GPU公司,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我们是有自己的判断的。
我们认同张文和他的创始团队很多的发展规划。比如他强调“大芯片”和其他芯片不一样,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硬件问题,团队在软件上要花费的精力,甚至要比硬件更多。
“大芯片”公司硬软件工程师的比例通常是1:3,甚至1:5,但大部分其他芯片公司硬软件工程师的比例却是1:0.5,甚至1:0.2,所以这个思路我们就觉得很对。
另外张文在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司工作过,也知道人工智能从2012年到现在,经过9年的发展,已经拥有很成熟的生态。
比如说某国际巨头创立的CUDA,通用并行计算框架。你不可能自己做一个新的GPU,放弃掉原有的框架和生态。
壁仞科技团队当时也有很好的思路,去兼容国际上的大环境、大生态,我觉得这个思路非常好。
启明创投合伙人周志峰
第三个笃定感是启明创投长期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带来的对GPU市场需求的笃定。启明创投是国内最早投资AI领域的机构之一,从2013年起就在持续关注。国内人工智能市场的热度,是2016年3月,AlphaGo在围棋领域成功挑战李世石之后才起来的。
而启明创投在2016年时,就已经在国内完成了人工智能几个大的平台性机会的布局。比如像语音智能领域我们投资了云知声;视觉智能领域我们投资了旷视科技;机器人领域我们投资了优必选;无人驾驶领域我们投资了文远知行。
因为这些人工智能企业的投资布局和陪伴这些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我们能较深入地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GPU等基础设施层技术栈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我们遇见张文和壁仞科技创始团队的时候,人对、思路对、捕捉的市场需求对,我们就非常笃定地给了第一笔钱。
说到团队特别好,管理这么多牛人,作为创始人张文你是怎么凝聚团队的?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下?
【形成自己的文化,这是创业至今最成功的一点】
张文:打造属于壁仞科技自己的创业公司文化,这是壁仞科技创业到现在最成功的一点。
目前来看,从“大芯片”的架构设计到硬件、SoC,到工程、软件生态等,我们壁仞科技团队是市场上最强的创业团队。
我当时很幸运,能够碰到这批人。他们在之前的事业上已经做到巅峰了,对他们而言更好的平台已经不是大公司了,因为他们在大公司已经做到了极致。
壁仞科技团队的牛人,任何一位凭资历都可以自己创业,之所以我们笃定地在一起,是因为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又可以相互弥补各自的短板。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这也是刚才志峰提到的,我们团队最大的优点是:大家都认识到要互补,才能干成最难的事情。这是我们走到一起最重要的原因。
“大芯片”是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创业公司做“大芯片”更加艰难。技术路线和执行上依赖团队几十年在产业、在成熟半导体公司的经验,但这对创业公司、对创新产品是不够的。
在制度上,我们建立了技术委员会投票机制;除了制度,更重要的是文化,大家共同形成了壁仞科技自己的创业文化。这是壁仞科技创业到现在最成功的一点。我们形成了一种共同理念:过去的经验只有50%适合创业公司,来了新公司就要有空杯心态,打造属于壁仞人自己的创业文化。
中国半导体人才是稀缺的,高端半导体人才更是稀缺。在这个时候,只有把团队管理做到极致,充分发挥个人和团队的潜力,才有可能成功。
我希望在半导体行业里,大家能够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针对国内市场,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然后在人才极度稀缺的情况下,把“大芯片”这件事做成。
我相信中国的“大芯片”梦想一定会实现,不管最后是谁实现的,只要能实现,对整个行业和社会来说,都是成功的。
周志峰:你今天真是讲了很多干货,分享了很多。
作为同路人,陪伴壁仞科技走过两年的时间,感触挺深的。一堆牛人真正能够拧成一股绳打硬仗,真的很不容易。
今年8月,AMD全球副总裁、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也是“中国芯片黄埔军校校长”的李新荣加入了壁仞科技。足以看到你们的文化有多令人钦佩,力量确实很大。
最后我还有个问题:最近壁仞科技不仅交付流片了第一颗芯片产品,也在做商业化探索和布局。其中包括了投资和战略合作,同时也在和其他的DPU、CPU、自动驾驶公司探索合作。
我最后的问题是,在你心中,你想把壁仞科技建立成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伟大的公司一定不是跟随者】
张文:这是我创建壁仞科技第一天就在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定不是跟随者,而是要靠创新,重新定义一款产品,重新定义一个市场,重新定义一个行业,这是我的信念。
你看英特尔在1971年定义了CPU,之后统治了整个半导体行业四十多年。
英伟达在1999年定义了GPU。我记得当年黄仁勋在中关村演讲时,说未来一定会赶上英特尔的时候,当场所有人都在笑他:这么不起眼的公司敢讲这么大的话?但现在看英伟达的市值是英特尔的4倍。
壁仞科技如果未来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定不是只靠做GPU,因为这是跟随者做的事。
当我们有足够的创新、足够的能力,去重新定义一款产品、一个市场、一个行业的时候,壁仞科技才会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这是我对壁仞科技的定位。
周志峰:我非常相信你的远见。我以前也分享过,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半导体行业的兴起,背后都有底层的大逻辑。
美国半导体行业为什么会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是因为美国本土创造了新一代计算平台需求,其中包括PC、大型机等。由于这些创新诞生在美国,所以在上游相应出现了缔造硅谷的这些半导体公司。
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半导体产业转移到了日本?因为上世纪80年代是多媒体时代。很多多媒体技术的标准,是日本企业定义出来的。下游应用推动上游产业,出现日本的半导体的兴起。
上世纪90年代的韩国,三星、LG带动起的消费电子产品终端市场,同样带动了上游半导体行业在韩国的蓬勃发展。
今天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底色很明显:无论VR/AR、5G、新能源汽车、AIoT、智能终端等等,很明显这些领域的品牌商和价值链都集中在中国,所以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共同创建一个强大的半导体市场。
我也坚信壁仞科技未来会成为塑造中国半导体在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企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