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壹番YIFAN(ID:finance_yifan),作者:木宇,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冥想,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吗?
在当代,冥想这门古老的运动正在以一种奇异的形态复苏。
它脱胎于佛教禅宗,却被现代医学得以正名;它溯源于古老东方的文化,却被现代西方精英普遍接纳;它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消弭于现代化中,最终却被移动互联网彻底“复活”并传播至全球各地。
冥想已然嵌入了现代化的文化语境中,它或许仍然小众,但在后疫情混乱和萧条的时代背景下,其对于身心的积极意义却具备了普世的基础。
乔布斯、达里奥、科比等在各自领域创造了奇迹的名人都对冥想推崇备至,硅谷精英们日常通过冥想来进行自我管理和调节,冥想的传播也具备从中心到大众的圈层渗透色彩。
在商业上,身心灵产业无疑是未来的方向,但投资人们关注却又踟蹰,最大的疑惑在于这些生意如何标准化?瑜伽馆作为线下的代表已经遍布了城市的毛细血管,冥想APP则在美国诞生了两家估值超20亿美元的独角兽。
线上的故事永远更加性感,在创投圈爱讲的精神心理互联网赛道中,冥想成为最具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产品突破点。
在中国,冥想会成为一门好生意吗?
01 从小众到刚需的飞轮临界点
谁也不知道冥想飞轮效应的临界点在哪里,但隐隐又觉得它快来了。
起码,时代情绪正呈现出了某种明显征兆。
近日,刘畊宏刷屏,4月中旬以来,半个月时间,其抖音粉丝由600万出头涨至近6000万,翻了10倍,成功跻身为抖音粉丝量前十的超级大V,从央媒到各路明星到普罗大众,都在为其摇旗呐喊。毕竟,无论从哪个视角来看,健身都是一件很具正能量的事情。
刘畊宏的走红具备某种戏剧性,但后续其滚滚而来的流量背后,必然是多方合力的结果,而能走到如此现象级的体量,从传播角度而言,必然是踩中了某种时代情绪。
刘畊宏视频截图
在疫情、俄乌战争、经济转型、职业焦虑等时代背景下,安全感成为人们心中最为强烈的诉求,既然无法改变环境,那就调整身心,既然疫情无法出门,就在直播间跟着跳操。
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流行,刘畊宏的横空出世,也喻示着大健康赛道即将迎来井喷。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周边运动服装的销量暴增。即便刘畊宏还没开始带货,在淘宝上,咨询瑜伽裤、运动T恤的用户都多了不少,lululemon线上的订单量更是直接增加了5%~10%。
冥想作为心理健康的赛道,也受到了积极影响,据冥想APP FLOW的数据,近一个月,其周活跃用户增幅22.8%。
关键在于,这会是一种短期现象吗?放在长期的视角里,这更接近于一种必然。
国人的心理问题由来已久。
《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超过8成的受访者有过抑郁和焦虑情绪,《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焦虑和抑郁是时代的症结,失眠是最直接的体现。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熬到凌晨1点以后才能入睡。
睡不着的打工人遍地皆是,打开凌晨1点的朋友圈,一半在emo,一半在偷偷emo。
在治疗因焦虑引发的失眠上,冥想正在被更多人关注。
在小红书上,“冥想睡眠”关键词搜索下的笔记有1万+,各大直播平台都有不少博主在教人如何通过冥想来入睡安眠。
从商业角度出发,这无疑是最为明显且容易切入的一个痛点,于是在产品设计上,各大冥想APP都不约而同地将睡眠功能作为了主打。
但辅助睡眠只是起点,冥想商业化幕后的推手们,想要的远远不止这些。
02 小众运动的大野心
最好的商业,就是贩卖一种生活方式。
如何定义冥想,从长远来说决定了这门生意的延展性和生命力,从短期而言会直接影响它的传播途径和效率。
在相关采访和报道中,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试图传递出更多的内涵与外延。
投资人邵亦波认为投资冥想是“关注人类心灵开放和成长”,对新兴冥想品牌Heartly lab创始人Vivienne而言,冥想可以再现“童年时简单平和且充满创造力的个人成长体验”。
这其实也源于,他们大多自身就是爱好者。全球冥想头部品牌Headspace创始人Andy Puddicombe,22岁便前往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座寺院出家;邵亦波在将易趣网卖给ebay后,一度陷入深度自我怀疑中,之后通过灵 修找到了内心的平静;FLOW冥想创始人吴瓒有多年冥想的习惯。
图源:网络
在冥想推广者看来,重要的不是冥想本身,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方式,关联到自我探索、灵性发掘、智慧增长等更为玄妙的体验,冥想更像是一道门,用以将初学者领进其背后更为广阔无垠的世界。
在冥想所代表的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背后,切中的是一个更为宏大的时代命题——对建立在泛滥消费主义之上的商业文明的反思。
在资本主义对全球的席卷与改造之下,全世界都面临着精神危机,疫情揭开了最后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将人类的混乱与脆弱暴露无遗。
从消费主义到反消费主义,从诉诸外界到回归内心,在趋势的两级反转中,冥想显然是想借后者的东风,从而传播和树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冥想这门生意的野心,绝不仅限于一种小众的运动消费形态。
但从业者们也深知,也正是疫情,按下了行业发展的加速键。疫情以来,冥想和正念应用下载量激增。Sensor Tower显示,2020年4月,Calm下载量为390万次;Headspace达到150万次,而Meditopia也高达140万次。2020年12月,Calm在C轮融资中筹得7500万美元,将公司估值推高至20亿美元,Headspace Health的估值也到了30亿美元左右。
在国内,根据潮汐app的数据,对比2019年12月-1月,潮汐2020年2月-4月的日活涨幅在150%-250%之间,日新增用户涨幅在220%-350%之间。
潮汐APP截图
随着疫情的长期影响,热钱不断加速涌入精神心理互联网赛道。
根据桔子IT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2年4月,心理健康领域共发生投融资17次,累计投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主打冥想的APP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老牌品牌潮汐和NOW冥想获得爆发式增长外,新兴明星创业品牌FLOW冥想和Heartly lab也都在2021年下半年获得了千万级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在提及产品推广的有力因素时,FLOW冥想市场合作负责人Eason对壹番表示,除了大家对健康越来越关注之外,“最不可忽视的有利因素是疫情,虽然这样说特别的可悲,但是疫情可能唯一一个积极影响,就是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健康、有序的生活,激发更多人去关爱自己的身心状况。”
但归根到底,疫情本质是个意外因素,乘势而起固然没错,但如何找到更多发力点,让冥想在商业上走得更快更远,才是国内创业者们更为重要的命题。
毕竟在疫情来临之前,美国冥想市场就已实现了长足发展,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报告,美国的冥想人数在2012年至2017年期间增长超过3倍,现有超过3000万人练习,已经超越瑜伽练习人数。
03 慢运动如何突破慢生意?
尽管冥想代表的精神心理互联网赛道具备某种前瞻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冥想这门静态运动在国内还是一个慢生意。
根据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3 月份潮汐的月流水达到 5 万美金,这已经是国内冥想 App 的最高水平,并且潮汐已上线近6年。另外一边,美国独角兽品牌 Calm一年收入已达8000万美金以上。
相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如何打破当下的增长瓶颈要更为迫切。
在冥想产品的推广上,至少有三大因素制约——
第一,市场认知的培养。
值得玩味的是,虽然冥想发源于东方宗教,但西方反而在大众接受度上更高,除了其在意识形态上的多元和包容之外,也得益于欧美现代医学的大量研究和实验,以科学的方式率先将其转换为一种现代身心健康的运动模式,并通过名人效应实现了广泛传播。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温芙蕾参与冥想活动
而在国内,大众对于带有宗教色彩事物的抵触还较为普遍,并且现代心理学也远未实现普及,也就是冥想在宣传上遇到了两头堵,“大众对「冥想」的认知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提到冥想就觉得是有宗教色彩的、神叨叨的,但是其实现代冥想已经有丰富的心理学、脑科学等相关依据,也有临床的经验。”Eason对壹番(ID:finance_yifan)继续说道。
第二,社交货币的传播。
相比健身和瑜伽,冥想缺乏网红属性。
男人们热衷健身,女人们打卡瑜伽,除了追求健康之外,社交也是一大重要因素,各大社交平台上,都不乏各种秀身材的美照,尤其Keep对于“自律给我自由”大肆宣传后,在大众语境上将“健身”和“自律”这一人设牢牢锁定,而胖子更是会被认为是“不自律”的表现。
健身可以各种凹造型拍照,冥想怎么拍?就算拍出来能意味着什么?相比健身对外型的明显塑造,冥想对于精神的改善是难以呈现给外人的。炫耀本就是传播的一大底层动因,冥想内求的理念本身就与之相悖,而在功能性上,它更偏向于体验,而并不直接导向某种功利性的结果,而无论健身还是瑜伽,美就是一种生产力。
第三,经济的外部性。
这是冥想区别于很多消费体验最根本的地方,健身的发展可以带动大量周边的产业,涵盖“衣、食、住、练”,2020年,Keep线上消费品销售就已达10亿元,比另外两大业务广告和会员加起来还多。瑜伽的发展,更是直接将卖瑜伽裤的lululemon推上了500亿美元的市值。就连露营,也需要场地和大量设备的支撑,随着精致化与小资化,相关的周边也越来越多。
lululemon瑜伽课
经济正外部性越好,带动的消费越多,派生的产业越多,自然有助于行业本身的发展。
相较之下,冥想能带动什么周边消费?至少现在还并不明朗。
从商业模式角度,目前冥想APP们主要还是依赖于订阅制来获取收入。
但国内的冥想创业公司显然也看到了线上的局限,无论是FLOW冥想还是Heartly Lab,都在尝试旅修、工作坊的形式探索线下模式,通过丰富用户体验的方式或许能衍生出更多元化的周边业态,切入文旅和大健康赛道,才是从小众走入大众的生存之道,比如结合露营,以及户外装备等。
无论具备多么正向的价值出发点,当成为一门生意时,冥想APP们首先需要的就是活下来,再活好一点,这就需要让冥想足够接地气,能与人们的生活产生关联,正如潮汐创始人郎启旭所表达的那样,“将它做成一种可感知的设计跟体验,和刷牙、通勤这样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用户随时随地用得上。”
04 活到彼岸待花开
尽管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细分垂类,冥想还在缓慢爬坡,但前景仍然可期。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冥想、瑜伽、心理咨询等行业将会彼此交织,在身心灵这个大产业内共同繁荣,壹番(ID:finance_yifan)曾在《“看不见”的万亿市场:冰山下的身心灵》分析过,这个产业不仅潜力庞大,还具备逆周期的投资价值。
现实与未来中间的空白,就是商业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精神卫生健康投入仍然整体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人均投入不过2美元,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则高达59美元以上。而据Now冥想统计,美国有14%的人口把冥想当成生活习惯,但在中国,这个数字可能不超过 1%。
图源:网络
相比于很多昙花一现的新消费业态,冥想所倡导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时代的土壤之中,回归自我、探索内心、发展智慧,是人类文明几千年来颠扑不破的精神验证,在浮躁喧嚣的当代,或许能把我们带向更远的地方。
而创业者们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正如Eason对壹番所说的那样,“需要给他们生长的时间,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元,在个人生活的建构上也越来越有自主权和行动力,我们其实不是很在意所谓的大众还是小众之分,而是如何找到真正喜欢冥想、需要冥想的受众,服务好他们。”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