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 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金花鼠,编辑:唐也钦,数据:董道力,设计:戚桐珲,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18年,有专家提到“六个钱包”的概念,意思是年轻夫妻买房,可以拿双方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个家庭的积蓄来交首付,一时之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时间来到2022年,景晖智库专家胡景晖表示,不建议男女结婚时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相关话题再次冲上热搜。
说建议的也是专家,说不建议的也是专家,这不禁让冲浪多年的年轻人感到困惑:要不,你们俩打一架?
这些年,专家们都提出了哪些建议?我们决定用数据来研究一下。
哪些专家建议,获得了人们的关注?
这届专家,在社交平台上总是与提建议直接挂钩,各路KOL似乎把帮助专家上热搜作为绩效考核,每年年终盘点,就是看看谁上的热搜数量最多。
为了找到本届“最受网友关注的专家建议大奖”究竟花落谁家,我们查看了微博上与“专家建议”有关的话题信息。
从阅读量最高的话题来看,专家们的关注点深入生活各个角落,上至买房生育退休难题,下至吃饭喝水睡觉日常,甚至于洗头、制定新年计划等琐事也覆盖到位,简直比父母还要为我们操心。
其中,建议女性退休年龄延至55岁的议题获得最多关注。这些年来,延迟退休的话题一直讨论不休,到底什么时候能退休,作为关乎个人切身利益的话题备受瞩目。
建议晚上10点至11点睡觉的话题,成为本届“专家建议大赛”亚军。这则来自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郭兮恒的建议,出发点是希望大家为健康着想而早睡。
但打开评论区,留言中充斥着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早睡的怨气,比如“不要随便对别人说晚安,可能别人还要加班”。面对难以实现的专家建议,评论区便成为了网友集中泄愤的阵地。
另外,热门建议中还有一些被评为废话文学,比如“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这样看来,早在1997年播出《还珠格格》里,小燕子就有过“渴了当然要喝水,不渴还是可以喝水”的专家发言。
而面对“晚饭只吃七分饱”“不建议一天多次洗头”等老妈子式唠叨,看官们纷纷表示,要严格按照专家建议活着,可真不容易。
专家们都在操心什么事?
虽然专家们常被网友调侃“家住大海边”,但各个领域的专家对微博热搜的贡献度不尽相同。
我们从若干微博话题中,总结出了专家最关心的10大热门主题。来看看,被提炼为话题的“专家建议”都有哪些主题?对专家来说,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建议成功上热搜,可以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别)。
可以看到,吃饭、喝水作为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话题,也是专家们提建议最多的领域。
在关于“吃”的热门话题中,专家们更多是从健康角度出发,提醒大家控制饮食。比如“青团每次只吃一两个”“每日吃荔枝不宜超过十颗”“吃螃蟹1天不超过两只”等等。不过也不乏 “不要在吃饭和睡前批评孩子”这类让人闪过一丝疑惑的建议。
解决了吃饭问题,再来聊喝水。根据专家们的建议,既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也不要在吃饭时过量饮水,既要保证每天1.5升以上饮水量,也要注意单次喝水不超过50毫升,最好每天喝8杯200毫升的水。能把喝水这件事,打点得比打工人开会还细致,也就专家了。
除了日常起居,疫苗、生育、退休、教育、买房等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话题,也是专家们提建议的热门领域。其中既有针对社会发展的提案,比如“建议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建议房产税试点”,也有给普通人的提醒,比如“建议新冠肺炎愈后3个月再考虑生育”“建议初中生接种hpv疫苗”等等。
在具有人群针对性的专家建议中,女性和年轻人格外受到关照。不过,年轻人究竟喜不喜欢“该结婚就结婚”“别晚婚晚育”“不该找钱多事少的工作”这类长辈口吻的建议,又是另一回事了。
年轻人为什么反感“专家建议”?
据说,一个没有吐槽过“专家建议”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5月19日,针对 #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 #专家称今年6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 #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 三条热门话题,#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冲上热搜第一。
我们浏览了相关网友评论,发现不少留言已经偏离了买房主题,而是在调侃专家和表达负面情绪。
专家建议自相矛盾,是令年轻人反感的原因之一。
尽管大多数专家都是实名制建议,但热搜词条往往套用 #专家建议×××# 的句式,网友们不会特别关注到底是哪个人提出了什么观点,而是将所有专家视为一个整体。
于是,年轻人不满专家们提出截然相反的建议,提出“建议专家们先自己开个会”“这边建议专家们统一话术,不要自相矛盾”。
另外,部分年轻人也认为,专家不接地气,未曾深入普通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就纸上谈兵地提出各种建议。
去年12月, #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 登上热搜第二。评论区的年轻人指出,专家的建议不考虑大城市租房成本、年轻人经济能力等现实情况,将通勤时间等同于个人意愿问题,纷纷反问,住得远难道是自己愿意?
如今, #专家建议买房月供不超过收入一半# 再次登上热门,这对于租房都要花去收入一半的年轻人而言,无异于“何不食肉糜”。
著名投资家塔勒布提出“风险共担”的概念,指的是提议者和执行者承担对称的风险。比如《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这样一条法令,如果建筑师建造的房子倒塌了,导致房屋主人死亡,那么建造房子的建筑师应该被处死。这样就可以说,建筑师与房屋主人有风险共担的关系。
回到现实,很多年轻人会认为,专家生活在精英的世界,与普通人并不存在风险共担的关系。专家可以大胆提出空中楼阁式的建议,因为他们不必对普通人听从建议的后果承担责任。
不过,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热议来看,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将“专家建议×××”归入“站着说话不腰疼”行列,不将他们的话全部当真,也不因此产生焦虑。
只是,“专家建议×××”逐渐失去权威指导意义的今天,许多曾经有用的指引被剥开祛魅后倒下的今天,社交平台上营销与实用信息无法分辨的今天,真正迷茫的年轻人,还能在哪里寻求参照呢?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