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市值榜,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流量,往往是决定一个商家成败的关键。
不管在哪个电商平台做生意,做到最后都逃脱不了一个魔咒,那就是流量成本越来越贵。
从去年到今年,一个企业管理层面的词越来越火——降本增效,降本增效不是简单地缩减成本,更是如何在获客上下功夫,进行开源。
那么,如何在流量增长放缓的各大电商平台中获得更多流量?买量还是不是一个好的手段?如何制定更有效的投放策略?以及,还会有新的流量红利机会可追逐吗?
这些都是品牌与商家们正在面临的棘手问题。
为此,我们邀请到三位重要嘉宾,一起来讨论,如何能让这些问题不是问题,有哪些方法论可以成为更多品牌解决问题的思路参考。他们分别是:
程英奇,口腔护理品牌冰泉创始人、CEO,曾操盘蓝月亮、索芙特、拉芳、滋源等知名品牌,2019年创立冰泉。爆款产品口香糖牙膏在天猫旗舰店上线不到半年,成为天猫牙膏单品销售TOP1。2020年销售额近2亿元,今年已完成数千万美元A及A+轮融资,由百度风投领投。
刁龙,有米云VP、品牌市场负责人。有米云是全球数字营销DaaS品牌,2010年成立,旗下产品包括新电商营销大数据分析平台有米有数、全球移动广告数据分析平台AppGrowing、全球消费品牌营销数据研究平台GoodsFox。
解雷,EZZ天猫运营总监。EZZ是澳大利亚上市公司,澳大利亚出口增长100强企业,致力于研发基因健康产品,2020年11月获天猫国际最快成长品牌奖。
一、流量真的越来越贵了吗?
程英奇:整体格局上,现在流量是更碎片化,越来越分散;从价格来看,流量成本确实越来越高,获客成本也更高了;平台之间的竞争激励,市场同行的学习力越来越强 ,让流量爆发红利期自然随之越来越短。
基于前面所有变化,形成一个自然结果,流量运营更加专业化,对品牌方、渠道端、营销素材等各方面的创新要求是越来越高。
刁龙:移动互联网整体流量增速一定趋缓,用“购买流量”的视角去看流量成本,一定是越来越贵的。但在存量流量大盘里,品牌和商家总是能发现流量的结构性变化,寻找新的流量洼地,因为用户触媒习惯一定是不断变迁的。
举例来说,十几年前做百度的、十年前做微博微信的,五年前做二类、做鲁班、拼多多的,三年前做抖音快手的,最近两年做抖音小红书、现在做视频号的,在当时都有流量结构性变化的红利。每个内容或电商平台的红利期,总是伴随着流量红利。能搭上结构性变化的窗口,就能成一些事。
再比如,线上流量趋于饱和,疫情结束以后,消费者开始走向线下,购物中心、线下文娱、文旅、户外、电梯等场景迎来流量红利。所以品牌和商家需要用更大的视角去看待流量结构变迁的问题。
解雷:我也认为流量大盘依然是持续增长的,只是和前几年比增长速度缓慢了、渠道分散了,所以竞争越来越激烈、流量成本逐渐增加,大家就感觉越来越贵。
比如有的成熟平台站内渠道,同样的流量费用,原来ROI能做到1.5,现在只能做到1.2或1.3,这就相当于成本高了20%左右。抖音这几年流量起得很快,变化更明显,以前一个流量几分钱,现在涨5倍10倍也正常,可它和成熟的电商平台比,流量成本还是属于低的。
二、买量还有必要吗?
程英奇:作为品牌商家,投放是必然、肯定要做的,流量成本再贵我们都得投,这是天然属性。
首先,我们要持续传递品牌声量,品牌的发展需要流量持续加持;其次,投放是品牌很重要的营销推广手段,不同的投放组合达到的是不同的营销目的,最佳目标是品效合一;第三,既然是必须的事,那么流量贵有贵的做法,便宜就有便宜的做法,贵,从另一个侧面也是对团队、对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因为必须要提高投放效率,才可能以较少的成本实现以前同样的目标。
刁龙:从大盘来看,效果广告投放本质还是竞价逻辑,流量贵的背后一定是有人买得起,甚至在加大力度买。那哪些品牌、商家在这样做?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为何愿意出更高的投放价格?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高价买量的背后一定有其真实的营销战略设计。
流量越来越贵的说法,只是表层理解,值不值得像以前一样做投放,品牌、商家需要根据自身营销战略来衡量。
比如巨量引擎有O-5A人群,聚焦的是浅度互动还是A3种草,或是A5复购?不同的营销目的、结果不一样,而且这还伴随着自身SCI品牌力的变化,在这之中去寻找长期品牌收益和即时营销结果的平衡。
我知道几个例子,第一个,用效果思维做品牌知名度。比如某护肤品牌用千川付费饱和打法,闭环ROI就不行,但由于已成为现象级事件,淘宝天猫平台涌入的免费流量增多,最后发现模式可行。
第二个,公私域结合聚焦LTV(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在抖音、小红书平台种草,或直接闭环,同时通过微信私域来拉升LTV,计算好LTV、公域获客成本、私域投入成本。
我看过郑州一个商家用这种思路做酒品类,效果很好。通过抖音+小红书公域获得leads,在微信私域成交,新客获客成本甚至高于客单价,却通过复购做出了利润。很多医美等品类的本地生活商家也是如此。
第三个,用品牌力的长期效力弥合短期的不盈利。通过品类创新、内容营销、事件营销、公关等方式加深品牌印象,建设长期的消费者关系,不一定在当下产生即时效果,但长期来看带来是稳健的增长。
解雷:这不能统一而论,从业务层面看,要根据不同品牌的具体需求,可以用ROI来测算。如果一定要一个具体标准,正常ROI测出来是1.2不妨暂停一下,要是2就值得继续跟投。从行业品类来说,越是大快消品类,投放越有需要,尤其是在新渠道新平台。
三、什么投放策略更能降本增效?
程英奇:越是现在的环境,越考验品牌负责人、操盘手,他们是否具有全面、系统的思考和策略能力,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衡量。
一是定位目标方向,结合品牌宣传和产品销售的需要,形成适合各自品牌的策略组合,用品宣推动声量,品销推动销量。
二是做好产品计划,投放之前,形成不同的产品矩阵,明确清楚哪些是必须要回收利润的投入,哪些是能平出或略亏损却对品牌有长效价值的投入。
三是考验敏感点,投放时一定注意抓住点爆的机会,在有爆破力时要有魄力乘胜追击,形成更大的爆破,这是爆款思维。
四是紧抓规模营销机会,在大家共同参与的营销节点得“参一脚”,充分做大自家优势,以此打造自己的强势产品、强势数据、强势团队等。
要知道,爆点是自己的机会,节点是大家共同的机会,能在大家共同面对的机会下长袖善舞,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那你的竞争力就出来了。怎么降本增效?能做好、做到位这几点,基本任何环境都能拿到结果。
刁龙:我从第三方营销大数据平台的视角来看,许多品牌和商家的“数字化”思维还不够强。需要充分利用好营销大数据工具,才能实现降本增效。
解雷:对降本增效反应最直接的是营收数据,线上营收基本靠电商来实现。我们重点以ROI为核心数据来说,怎么能做好ROI。
第一,需要先定义好目标客群,如果你连自己最想卖的是谁都不知道,那就得先找到这个群体。第二,得选择合适的平台,比如有的品牌适合抖音,像美妆等品类就比较注重抖音、小红书的组合,有的国产品牌会尝试快手。
第三,一定要有数据思维,以数据化来推动决策,哪些数据?ROI、获客单价、点击率、曝光率等指标要结合看。第四,持续优化内容、产出素材,优质内容非常有利于提高你的商品转化,电商人都懂;
第五,持续优化,意思就是循环测试,每一个更好的数据都是测出来的。
说一个朋友做过的案例——他卖的产品是女生卷发器,原本是以直播为主,后来投放达人做短视频带货。1000元的成本投放了一个2万多粉丝的服装博主,GMV有100多万,1个月左右消耗了50万左右的流量费用。这个博主就是他不断测试的结果。
即便是降本增效,也不止这一个维度。前面说的是产品销售维度,有时候品牌还有品牌认知维度的考量,或者还受更多综合性因素的影响,这是业务逻辑之上的理解。这种情况要么是各行业的头部品牌,要么是资金充裕的新品牌。
四、如何在不同平台寻找投放最大价值?
程英奇:拿冰泉的实际经验来说,我们分析了抖音、快手、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多个平台的现状,做了与平台适配的不同的产品矩阵,每个平台重点推的产品不太一样。
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重点产品,结合平台的实际数据情况,制定不同的销售目标,以此再确定投放目标。相当于一个平台就是一个“小策略”。
最后,不同平台的玩法、打法不一样,品牌得根据这些去做创新,顺势去找机会,比如拼多多的百亿补贴、达播机会等。平台在不同阶段会有各自阶段性的打法,品牌要去想办法与平台尽情融合。
解雷:首先,要研究不同平台群体特征,用户画像、消费习惯,比如有价格优势的产品适合拼多多,对到速度要求很高又要求品质的京东比较不错;
第二,要充分分析平台的规模和影响力,结合自己的产品,确定投放比例,比如淘宝是我们运营非常深的大渠道,抖音也是特别重要的增量渠道;
第三,多平台整合推广,不同产品匹配适合的不同平台;最后,要对前期效果保持跟踪,哪些平台、打什么品、什么体量,都是测出来的。
五、该怎样追逐流量红利?
程英奇:流量红利永远不会消失,流量红利是运营的结果,是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的结果。
只是在不同阶段、不同品牌,付费流量和免费流量的比例不同。无论是全平台还是单平台,所有流量中一定会有付费部分,付费的目的是带动免费流量,不可能100%都是付费流量。这个比例,需要品牌去持续运营,通过运营来持续提升和优化。
如何衡量这个比例?从品牌的角度,付费流量越少、免费流量越多,比例越合理,一定要个具体数据值的话,目前能做到五五开就算优秀了。
如果有让人尖叫的产品力,又有内容力,就能形成产品的单点爆破力。这个过程,前期投放会大一些,相对应的,后期能形成很好的长尾收益。也就是要运用新打法和效率去提升获得流量的能力。
刁龙:我赞成一个观点,“符合战略目的地去攫取流量红利”。很多品牌商家对新的内容、流量、平台崛起非常关注,对新的流量机会非常敏感,越是敏感恰恰越是考验“战略定力”的时候。
这时候需要从长期角度来看,可以追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追求这些流量符合战略定位吗?对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建设有用吗?品牌与平台算法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品牌和友商流量角逐的关系是怎样的?品牌应该在哪些地方建设“经营阵地“的心智?产品和服务体系、组织能力是否能跟得上?......想清楚了,自然就有判断了。
流量红利迟早会消失,但用户对品牌的感知是“储蓄罐”,不会轻易消失。品牌、商家们确定了发展战略,围绕目标客群进行长期价值设计,通过创新的产品、服务,持续构建品牌力,才能真正走得长远。
解雷:从微观角度,单个平台流量红利消失是必然。比如成熟的电商平台,原来规模都非常大,但随着平台竞争加剧,成熟平台的份额逐渐被蚕食。
对品牌来说,为流量付费是必要的投入。投入多少,需要跟据品牌、商家的整体目标相结合。小一点来说,是前面提到的降本增效问题,那就做好测试。之所以这会成为受关注的问题,是竞争力偏弱的小品牌有负担。那么就务实一些、理性一些,避免与中大型品牌硬碰硬,充分考量自己的资金量级、ROI等要素再做决定。从玩法上多做升级,更多策略、更多创意、更多创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