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电车通,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为了削减开支,大众汽车集团宣布裁员12万、降薪10%,并关闭至少三家本土工厂,正因此引发工人的不满,近10万名工人开启两小时的警告性罢工。目前,劳资双方还处于谈判中,如果下一轮谈判仍未达成协议,罢工可能会升级,届时将会直接影响到大众汽车集团的产能。
截图:央视
劳资矛盾激发的导火线,无疑是大众汽车集团销量的持续下滑。数据显示,大众汽车集团前三季度的累计销量为652.43万辆,同比下滑2.8%,第三季度更是拖了全年销量的后腿,仅售出217.63万辆,同比下滑7.1%。
欧洲其他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处境也不太好。Stellantis曾表示在西班牙装配工厂Toledo Assembly Complex无限期裁员超过1000人;福特汽车计划在2027年底在欧洲裁员4000人;零部件龙头企业博世、舍弗勒、采埃孚,法国轮胎企业米其林也有裁员或者关闭工厂的相关消息。
欧洲汽车产业裁员,除了经济发展疲软之外,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当地电动汽车发展迟缓。中国车企正在加速拓展欧洲市场,不断给当地传统燃油车企上压力。
国产品牌出海欧洲拦路虎要被灭了?
从7月5日起,欧盟对来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其中上汽集团的被征收高达37.6%,引起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不满。11月28日,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透露,“中国和欧盟即将就电动汽车关税达成涉及最低价格的协议”。
虽然关于协议的内容和结果暂未公布,但至少可以肯定,国产品牌后续在欧洲市场的征战的难度不会比现在高。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据,受到中国纯电动车征收反补贴税的影响,特斯拉、名爵等品牌的10月销量大幅度下滑,其中名爵的10月销量环比大降39.6%,被福特、保时捷等海外品牌超越,旗下的名爵MG4在10月份仅售出2193辆,环比下降24.6%,销量排名处于第十四位。
图源:CleanTechnica
在还没被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的上半年,名爵MG4的上半年累计销量可以排在第五名。需要承认的是,即便在没被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的时期,除了名爵、沃尔沃把这两个起初是欧洲品牌的企业之外,其他国产品牌均没有呈现出强烈的增长势头,在国内市场非常畅销的比亚迪、吉利,在欧洲市场都没有排在前列。
比亚迪、小鹏们加速抢滩欧洲市场
如果硬要说哪个国产品牌更有希望开拓海外市场,从上半年中国品牌纯电动车的欧洲出口量来看,除了名爵和沃尔沃,比亚迪和小鹏汽车可能会是下一批。
数据显示,比亚迪和小鹏在今年上半年的欧洲出口量分别为12452辆和2164辆,其中比亚迪同比增长350.2%,主要出口王朝系列和海洋网旗下的唐、汉、元PLUS、海豚等产品,小鹏汽车的出口量虽然只是2000辆出头,但同比增长5748.6%,旗下的P7和G9系列逐步受到欧洲用户的青睐。
图源:电车通摄制
国产新能源车被全球市场所熟知还是在2023年,比亚迪在2022年全球销量排名中首次进入前十,并且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的第一名,到了2023年的全球销量排名再次前进一位。
根据最新的前三季度全球销量数据,比亚迪已经上升到第六位,一度超越起亚、日产等传统车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比亚迪的名号才真正打响。
加码欧洲,国产品牌要靠技术“登陆诺曼底”?
虽说国产品牌在欧洲市场可能还会面临较高税费的问题,但多家国产新能源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地位逐步提升已经是事实,只要持续以技术优势对比本土化品牌,那就有机会以量变引起质变。
以现在新能源技术而言,国产品牌的产品在关键参数上其实已经领先于海外品牌了。比如在三电技术上,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极氪、智界、小米等品牌均发布了最高转速超20000rpm的驱动电机,雷军甚至感叹,“发布会晚几天,转速最快的驱动电机被友商截胡了”。
国产电池同样具备技术优势。就拿吉利发布的神盾短刀电池来说,比长刀电池缩短了约40%,但能量密度上却达到192Wh/kg,在保证续航里程的前提下还降低了车身重量,同时充电速度还是长刀电池的1.5倍,用车便捷性也更突出。按照已经透露的信息,比亚迪的第二代刀片电池也会做得更小更薄,放电倍率将超过14C,而且充电倍率可以超过5.5C。
图源:比亚迪
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为主的智能化配置,主流国产品牌基本可以“吊打”绝大部分海外品牌。
全面进入欧洲,国产品牌还面临哪些阻力?
电车通认为,现阶段国产品牌开拓海外市场的阻力,可能就剩下品牌影响力以及各种税费叠加带来的高价格问题。
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欧洲市场的市场份额为24%,而2022年和2023年欧洲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21.5%和22.3%,这也表明欧洲的新能源正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早在2020年左右,欧洲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其实比中国市场更高,其原因就是引入了不少插电式混动产品,比如福特KUGA PHEV、标致3008 PHEV等等。然而,由于欧洲主要国家在插混车型上的补贴给得不多,车企并没有在该领域持续投入,产品技术跟不上,只能落得被市场边缘的结局。如今,在最新的数据中,欧洲纯电动车的销量占比达16%,插电混动车的销量占比仅为8%。
图源:福特汽车
网络上有声音说,要想让更多消费者转投新能源阵营,就需要在混动车市场发力,而插电混动车(含增程式混动)市场正是国产品牌们的舒适区,是否可以通过出口插混车型来抢占一波市场份额呢?
理想很美好,但事实很残酷。对于欧洲市场而言,由于国土面积相对狭小,消费者对混动车的需求并不高,毕竟纯电动车的几百公里纯电续航已经够用了,即便存在纯电续航里程焦虑,或者对补能成本比较敏感等问题,消费者也会选择成本更低的柴油车型。
因此,要想吸引更多本土消费者入手,国产品牌还需要坚守纯电动路线,并且沿用在国内市场的老套路,除了技术优势之外,想办法降低产品价格才是根本。
图源:智己汽车
首先还得是要想法优化制造工艺,设法让更多的“燃油党”转投到新能源阵营。如今,技术电动汽车电池的成本正持续下降,知名投行高盛预测,到2026年电池的价格将降至80美元/kWh,2030年电池价格可能下降到64美元/kWh,而RMI更是预测2030年电池组的价格可能下降到32美元/kWh。
当大部分纯电动车的价格比同级别燃油车更低时,自然能吸引更多主流消费者,而这正是主流国产品牌努力的方向。
其次是采用CKD、SKD等出口策略,通过享受更低的进口关税来限制车辆的溢价水平;最后则是当地企业合资建厂,比如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合资,利用海外品牌的本土化资源,不用考虑关税等问题,还能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和法规需求。
当然,现在国产品牌要想“趁虚而入”还为时尚早,为了开拓后续的海外市场,还得多年的持续投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