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比尔·盖茨,给昨日美国写了封情书

关注
「好亿万富翁」的又一次营销宣传和品牌塑造?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蓝洞商业(ID:value_creation),作者:赵卫卫,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人老了都爱回忆往事,尤其是童年,比尔·盖茨也不例外,但贵在他不自恋、更自省。

比尔·盖茨 今年 70 岁了,他拿出了自己的首部自传《源代码》,写的是从自己童年开始,一直到 1978 年微软创业刚刚起步的往事,「源代码」指的就是他的人生底色。

那里有一个爱跟外祖母玩纸牌游戏的 8 岁男孩,好胜成性并且享受心智的较量;也有一个 13 岁就与同伴户外徒步的自由少年,他们远离父母,在西雅图深山密林中行走七八天,自主探索自然世界;更有一个在滨湖中学时期,就开始接触昂贵的大型计算机,每天工作 20 小时给全校师生设计复杂排课程序的天才学生,每小时薪酬 2.75 美元,编程让他第一次意识到,他对自身之外的某些事情负有责任。

逻辑思维、专注力和耐力这些盖茨与生俱来的本能,都对他未来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聪明的盖茨避开了那种成功学传记的写法,他承认他的故事中,有一系列独特且不受他控制的环境因素塑造了他的个性,包括出生在美国这个富裕的国家,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中了卵巢彩票」,也包括在一个赋予白人男性优势地位的社会,身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也是一种既得利益。

《源代码》可以被看作是一封对昨日美国的情书,因为成长中的盖茨赶上了好时候,那时美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周期,半导体芯片的诞生和计算机行业的崛起,都是助推微软开创软件行业时代的基石,而阿波罗 11 号登月、越南战争、摩尔定律的提出,都是铺陈他成长历程的大背景。

他想回到意气风发的 13 岁,和那个世界好好谈谈,「因为那时只要你奋力前行、不断学习、加深理解就能做出真正有益且开创性的工作」。

这种不自恋更自省的态度更容易让读者与之共情,因为聪明的盖茨不会不知道,「好亿万富翁」是他摆脱不掉的标签,现在的他出传记,很容易被外界解读成又一次的营销宣传和人设塑造。

所以,书末有密密麻麻的致谢名单,挑明了这部传记作品历经一个庞大团队的打磨和超过 10 年的筹备,可信度高不惧怀疑。

而盖茨的下一本自传一定也很精彩,因为他剧透了下一本回忆录里,主要以微软岁月为主题。

微软今年也 50 岁了,仍旧是全球市值第三的美股科技公司。这 50 年风风雨雨,辉煌与争议并存,微软一度成为科技帝国,垄断了电脑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市场,也一度遭遇政府反垄断调查,以及在 21 世纪前十年的互联网公司中掉队,如今再次迎头赶上 AI 大时代,盖茨的微软帝国故事里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经营秘诀?

期待和悬念留给了未来的盖茨,他爱昨日的美国,至于现在,留给以后去说。

找对朋友很重要

相比盖茨作为微软创始人的知名度,保罗·艾伦作为微软联合创始人的知名度并不高。

他们是从 13 岁就认识的少年伙伴,一起搭档编程序闯荡 IT 江湖,一起编写出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上的第一个软件,后来二人一起成立了微软(Microsoft),这个名字就是保罗的主意,按照盖茨的设计,盖茨占股60%,保罗占股 40%,后来在盖茨的强迫下,保罗让步,这个比例又改为了 64% 和 36%。

图片

年轻时的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

保罗后来出版了自传《Idea Man》(中文版《我用微软改变世界》),盖茨与他彻底交恶,因为他在书中对盖茨发了牢骚。他写了自己与盖茨分道扬镳的过程,在淋巴瘤的病痛折磨下,保罗逐渐不在工作状态,最后在1982 年离开微软时,盖茨甚至用每股 5 美元的低价回购他的股票,而保罗没有答应,他觉得 10 美元以下免谈。

这些信息的公布,让当时的盖茨背负铜臭和野心的骂名,而保罗·艾伦已经于 2018 年去世。

如今,盖茨在自传中彻底与往事和解,不再是那个大佬不愿意提及的兄弟,他把保罗定义为「我的朋友、我的搭档」,也是「驱使我前进的赶牛棒」和「偶尔撺掇我胡作非为的‘教唆犯’」。

和解的同时,盖茨也绵里藏针的为自己辩解过,当时他和保罗目标一致,就是把微软打造成一个行业领先的个人计算机软件制造商,而他比保罗更强烈地想要成为第一个抵达那里的人,盖茨全身心奉献给了微软,对微软后来成功影响更大的肯定也是他。

「和潜水艇上的水密封舱门一样,我也能隔绝外部世界。我感觉自己对微软公司负有责任,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我关上了水密舱门,转动绞盘将它锁死。不交女朋友,也没有兴趣爱好,我的社交生活围绕着保罗、里克和工作伙伴打转。这是我知道的唯一一种保持领先的方式,而我也期待其他人能像我一样全情投入。巨大的机遇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不能在追求它的过程中每周工作 80 个小时呢?是的,这让人精疲力竭,但也让人斗志昂扬,不是吗?」

《源代码》中精彩的部分都是写人,盖茨对故人多有怀念。

尤其是青少年时期都有创造精神的伙伴肯特,他们都是滨湖中学编程小组的成员,他们一起并肩谈论职业理想,一起驾驶帆船航海,在 1968 年就拥有了对大型计算机的访问权限,一起编写代码调试程序设计复杂排课程序,打着滨湖编程集团的名号寻找生意机会。

肯特给少年盖茨种下了「驱动力」的种子,因为他是盖茨遇到的人中最富有进取心的一个。

从事业成功到未来的陆路旅行,想象自己驾驶一辆路虎车穿越秘鲁,肯特对人生中可能去到的那些奇妙所在充满向往并以之为驱动力。可惜后来,17 岁的肯特在一场登山意外中去世,盖茨痛失好友。

「那时,对于 16 岁的我来说,肯特已经对我的个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认识时,我才 13 岁,有着天生的高智商和极强的胜负欲,但除了赢得手头正在玩的游戏,我并没有什么远大目标。肯特给了我方向,帮助我走上了条定义我未来人生的道路。我那时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后来的许多决定都有赖于这种驱动力。」

20 多年后,盖茨遇到了肯特的父亲,又聊起肯特。盖茨觉得,如果肯特活着,他们的创造力可能会延续下去:我们很有可能会上同一所大学,开展某个创业项目,成为合伙人。

最是人间留不住,盖茨这么说是一个美好想象,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成为合伙人的肯特,最终可能也会像保罗一样,跟盖茨分道扬镳。

更多的自由和明确的渴望

70 岁的盖茨追忆过往,最自由和轻松的时光是什么时候?

他说的是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他已经拿到了哈佛的通知书,他跟保罗、里克三个人住在温哥华的破旧公寓里,疯狂通宵加班编程序,靠果真和披萨维持生命。

他们一心沉迷于使用价值 50 万美元的 PDP-10 计算机,忙着手头上的三个任务,一个是邦纳维尔电力管理局的发电业务做一个计算机改造项目,同时晚上还忙着给学校的排课程序做更新,还有一个交通流量计数器的创业项目。

是不是很讽刺?自由和轻松的时光是沉浸于工作,但其实自由就是沉醉于所爱之事。

因为在电力管理业务上,他遇到了一个编程高手诺顿,诺顿像小学老师一样改正了盖茨的代码,经常有盖茨闻所未闻的神来之笔。

这激发了盖茨明确的渴望,高度专注和疯狂自学是他自认为厉害的本事,于是他开始思考一个人如何成为某一方面的顶尖高手,以及近乎完美的计算机代码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更多的自由和一种明确的渴望,是贯穿盖茨青少年时光的关键词。即便现在的美国少年,可能也很难体会到盖茨当时徒步远行的自由时光。

13 岁的盖茨是童子军徒步团队中最瘦小的一个,他跟四五个同伴会一起行动,在西雅图附近的深山密林中行走七八天时间。

在通讯设备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条件下,他们远离成年人的管教,自己靠着地图决定徒步旅行的路线,吃什么和什么时间睡觉,自己判断要去承担什么样的风险。

「我已经开始感觉到了一种明确的渴望,想要知道自己将会走上怎样的道路。我不确定它指向何方,但这必须是一段过程有趣且通向圆满结果的旅程。」盖茨在徒步中会思考计算机代码,行走的节奏帮助他思考,在他看来,编程和徒步都是探险,指向的都是新世界,那是很多成年人都无法抵达的地方。

当然更重要的是,盖茨的父母给了他在一定范围内的独立性以探索世界,参加童子军等户外体育活动,就是盖茨母亲鼓励的,她希望盖茨变得活络。

图片

少年盖茨与父母和姐姐

少年盖茨也曾学习很糟糕,与父母爆发过严重的冲突,他在餐桌上出口伤人,被父亲从对面直接泼了一整杯水到脸上。

父母的解决办法是,找到了一位心理学博士克雷西进行沟通治疗,他引导盖茨思考问题得出结论:不要跟父母对着干。而后让盖茨父母做出让步,避免强硬,给孩子多一点自由。

「作为父母,他们为如何与自己复杂难缠的儿子相处而煞费苦心,但最终似乎凭借本能领悟了将他引上正道的秘诀。」盖茨在书中追忆。

如果说盖茨的聪明天分和成长的时代环境是无法复制的,那么《源代码》中最值得学习借鉴的,可能就是盖茨父母对孩子对教育方式:

父亲是一种镇定自若的存在,而母亲是通过让孩子参与家庭宴会讨论问题、培养各种体育运动能力等错综复杂的形式,不断提升孩子的自我意识,进而放大为一种更强烈的抱负:要成功,要出类拔萃,要做大事。

就像记录片《解码比尔·盖茨》的末尾,响起的依然是比尔盖茨母亲的声音:「当我们对自己有特定的期待时,我们就比较容易达到目标,重要的不是你付出或是得到了什么,重要的是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70 岁的盖茨,还是怀念小时候。

那时他喜欢待在房间,咬着铅笔头思考问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如今他在湖边的房子里,一个人过着自己的「沉思周」,他坐在电脑屏幕前,咬着眼镜腿思考更宏大的问题。

能否用技术创新来解决问题,是盖茨应对一切问题的思考起点,而磨练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读懂他一生的关键密码。

「成年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让你意识到剥去年岁和学识的层层包裹,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最初的那个你。」盖茨在自传结尾说,他还是那个爱跟外祖母玩纸牌游戏的 8 岁男孩,「怀揣着同样的期待,就像是一个打起十足精神的孩子,想要搞清楚眼前所有的一切。」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