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常宁宁,编辑:卓然,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大国之间的“关税大战”,已经进展到了朝令夕改的白热化阶段。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要一晚上没看新闻,似乎就会错过美国最新关税政策——因为它总在以一种“孩子气”的赌气节奏进行着。
简单来说,4月2日美国宣布了4月5日凌晨0时01分起,对全球所有国家加收10%的“基准关税”。
作为有力的回应,中国于4月4日宣布,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并明确表示绝不退让。
紧接着,4月7日,美国进一步宣布对中国增加50%的惩罚性关税,叠加此前以“芬太尼”为借口累计的20%加税,针对中国的税率总计高达104%。对此,中方予以34%关税提升至84%回应。
结果4月10日凌晨,美国又宣布暂停征收关税90天。至此,国际关系出现了一种神仙打架,凡人“懵逼”的状态。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这场宏大的关税博弈中,最值得关注的并非国家间的角力,而是那些在关税征战夹缝中求生的“砂砾”:
他们或许是凌晨三点仍在核对报关单的货代专员,或许是外资企业的普通员工,或许是熟悉各国产品的跨境买手,又或许是即将赴美留学的学生。
这些微观世界中的“小人物”,才是这场风暴中真正承受重压的群体。而未来,这群“小人物”的命运,或许也会成为你我共同的写照。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一遍上坟,一边上班
这个清明,按照计划,赵峰应该是在云南大理感受“人挤人”的景象。
但是4月2日,特朗普政府颁布的关税政策打乱了赵峰公司的计划。
33岁的赵峰在一家做新能源出口的公司工作。去年11月7日美国大选结束、特朗普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并宣布要对中国增加关税后,赵峰所在的企业第一时间赶赴越南去选址,打算在当地投资建厂,以绕过高昂的关税。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从美国东部时间4月5日凌晨0时01分起,对全球所有国家加收10%的关税“基准关税”;同时对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征收个性化的更高“对等关税”,该政策将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凌晨0时01分生效。
其中针对中国、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分别加征34%、46%、49%、44%和36%的关税。
图 | 当天特朗普发表了“解放日”讲话
“越南被征收46%的关税后,算上投资成本,还不如继续在中国生产”,得到要加税消息的当天晚上,赵峰所在的公司立即叫停了在越南的建厂计划。
“稍微幸运的是,我们公司只付了租金,还没有开始建设,损失尚且在可承受范围内。”
但困境也摆在赵峰公司的面前:国内新能源产量过剩,随着美国押宝化石能源、欧洲市场对新能源也不再积极,原本依赖欧美市场的公司必须再开辟新的市场才能活下去。
也正是如此,清明前一天的4月3日,赵峰和同事们接到公司命令,让全体员工去关注“亚非拉”市场,“我们也就心照不宣地放弃了休假”。
做美国市场采购的伍斌则是在“上坟”途中被紧急叫回来加班的。
在回乡前,伍斌已预感清明后将异常忙碌。“这么不平等的关税政策,我国肯定要出台对应措施”,但是他没想到这个抵制政策来得这么快。
4月4日,清明第一天,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针对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行为发布公告,称将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
“公告中特别提到,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之前,货物已从启运地启运,并于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至2025年5月13日24时进口的,不加征本公告规定加征的关税。”伍斌说,为了赶上“不被加税”的末班车, "新闻发布后,许多客户来电要求安排美国那边发货离岸"。
因市场都在争分夺秒,美国出来的舱位一位难求,伍斌只能匆匆回到深圳,处理报关事宜。
像伍斌一样,在清明期间紧急加班的人并不少。
“我也不愿意回来加班,实在是情况紧急,只能和祖宗打个招呼后回来和时间赛跑”,在一家美企做械代的季可说。
季可所在的公司主要向国内公立医院供应千万级造价的医疗设备,交付周期多在2-3个月之间,甚至有时长达半年,“中国是我们公司产品最大的市场之一,一旦实施加收34%关税,一台机器成本说不定会多数十、上百万元”。
为防止那些已经成功签约还没交付的订单成为“亏损”,已经预料到“休假结束后,公司股票将大跌”的季可不得不放弃休假赶回公司,和同事们商量对策。
饲料行业从业者王维也没有闲下,整个清明他都在联系上游企业、安抚下游养殖企业,同时和公司研发团队研究如何调整饲料配方,降低豆粕的占比以减小影响。
“我们饲料中主要原料是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的产品”,王维解释,目前美国进口大豆占我国大豆市场份额超20%,一旦价税提高,将直接影响饲料价格,从而影响养殖业以及大众的餐桌。
从事金融行业的周旭,整个清明假期都在和同行交流信息、看法,“我们已经预料到了,清明后星期一开市,市场将震荡,所以在提前做打算。”
用季可的话说,整个清明,大家都在“一边上坟,一边上班”,既是在纪念祖先,也是在应景自己的职场。
贸易从业者的至暗时刻
事实也如周旭所言,北京时间4月7日,多国股市开盘大幅下跌。
原油期货、贵金属、加密货币等各类资产纷纷遭受重创……许多投资者、股民将这一天称为“黑色星期一”。
回顾历史,其实4月2日并不是本次特朗普上任以来,第一次对中国加征关税。
2025年2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同年3月,美国政府宣布以芬太尼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进一步加征10%关税,至此对中国累计加税20%。
为应对美国的加税,中国也出台了不少反制政策,如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以及对钨、碲、铋、钼、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此外,从2月起,特朗普针对美国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征收、木材、汽车等类目都有进行加征税收,各国都做出了相应的反制政策。
这些加税、反制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场的震荡,但没有哪一次震荡如此强烈,让全球带各地不同供应链从业者感受到如此“至暗时刻”。
“实在是因为,这次加征的税率之高,超过了大家的预料”,伍斌解释说,此前美国对中国的征税,哪怕在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等核心领域,税率也未超过25%,服装纺织行业更低。
依托于国内成熟的产业链优势,不少品类美国加征税后,我国的产品依旧存在价格优势。
但这次34%报复性关税,加上此前两次以“芬太尼”为借口累计的20%加税,再加上美东时间4月7日宣布的新加50%惩罚税,三税叠加,税率总计达到104%。
这意味着在高税率之下,中国制造的低价优势消失,将对中国进出口产生相当的影响。
而此次的加征税范围之广,也让大众咋舌。
用美国本土带一档节目《每日秀》(The Daily Show)的戏谑话说,“亚洲、南美洲、冰雪奇缘、纳尼亚世界、漫威……只要你想得到的地方,特朗普都加征了税。”
此前,Made in China还能通过转口贸易及“洗产地”出口(即间接出口)的方式进入美国,如借助墨西哥、加拿大的美墨加协定(USMCA)进入美国,或在越南、柬埔寨、缅甸建厂摇身一变当地企业的方式,出口美国。
“但此番中国‘借壳’重镇越南、墨西哥都是被美国加征关税重灾区,成本也远超从前”,在伍斌看来,“留给大家的出路并不多了”。
此外,特朗普此次签署的行政令取消了美国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额货物的“最低限度”关税豁免。
最低限度关税豁免,即允许价值800美元及以下的进口货物免征关税;该政策旨在简化小额货物的通关流程,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
取消豁免后,所有来自中国、通过国际邮政网络寄送的货物,无论价值多少,需缴纳其价值30%或每件25美元的关税,自2025年6月1日起,单件税费将增至50美元。
“这对我们做跨境电商的厂家来说是晴天霹雳”,在广州做跨境电商的陈文说,他主营Temu和亚马逊,极度依赖“小包直邮”模式出口到美国。
取消豁免后,他需要承担更高的报关成本和更复杂的流程,“这部分费用导致我我必须上调价格,才能活下去。”
当然,影响最大的是大众的心态。
资本市场已经通过股价表达了各自的担心,民众却联想到了1930年美国胡佛总统签署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后,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胡佛政府面临失业率飙升(1930年达7.8%)和社会动荡压力,试图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刺激就业。于是1930年,胡佛总统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提高了农产品在内等2万品目进口商品的关税。
结果这一法案并没有取得胡佛政府想要的结果,反而导致报复性关税潮,产业链断裂,加剧了经济危机,被认为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
“所以如今大背景和上个世纪30年代高度相似的当下,特朗普再签署加收关税,不怪大众情绪紧张、悲观”,伍斌说。
普通人的挣扎
更让美国大众悲观的是,此次加收关税,号称保护“美国本土就业”,但实际上加收关税带来的生活成本,加剧了“被保护”对象的生活困境。
如今美国民众抢囤“卫生纸”就是直接例证。
2025年3月4日,美国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加征25%关税正式生效,27日时,特朗普称计划对加拿大木材加收关税,消息落地后,美国境内“卫生纸”涨价,并且出现了抢购潮——因为美国制造卫生纸的关键原料“北方漂白软木牛皮纸浆”,绝大部分都得从邻国加拿大进口。
美国又恰好是世界上卫生纸人均用量第一的国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美国人均用纸约141卷,即涨关税后,仅“卫生纸”一项,美国民众就要比此前多花上一笔。
而在此次4月2日对中国额外增收关税、中国征收等额关税、美国又对中国征收50%惩罚税、中国将予以反击后,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会直接升高。
这里以一名即将赴美马里兰州留学的学生关欣的生活预算为例。
“学校很多设备、仪器都是进口的,关税增长后,这些成本会转嫁给学生,导致学费会增加”,因此美国每年都会按比例增长学费,关欣所选的专业,去年学费八万八美元,今年涨到了九万一,多出了三千美元。
“随后房租、生活物价都会增加……”根据测算,仅生活费一项,关欣一年就会增加约5000美元,“对于美国本土家庭来说,他们的增加的成本与我差不多”。
要知道,美国普通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数约7.458万美元,月均约6215美元
也就是说,因为关税增长,一个美国普通家庭将付出近1个月的工资来承担生活成本。
为了规避关税带来的影响,中美两地不少“代购”,早已经开始囤货,以便第一时间将这些物资发出去;而不少民众,也计划在关税实施一个月内、关税对生活影响尚不明显时,进行抢购。
如在国内的季可,就托美国的同事,帮自己代购一些父母常服用的美国进口药物,和一些自己常用的护肤品,并让对方赶快寄送回国;而她也计划帮美国的同事采购一些中国小商品,等年中出差时带给对方。
但“囤货”并不能解决悬在两地居民头上的生活压力。
“囤货是有限的,终有用完时”,季可说,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为“关税”买单,外加因为国际供应链息息相关,没有人能彻底置身事外。
“比如现在医院很多仪器都是美国的,一旦零件坏了,必须进口。”此外实验室的设备、飞机上的部分零件、手机里的元件……许多都来自美国,同样,美国的很多东西也来自中国。
更何况,因为政策变化,中国境内有很多美资企业、做进出口加工的企业,因关税问题带来的业务影响,已经在裁员;中国也有不少企业,受此影响,进入停工。
“实际上,在这轮美国发起的加税运动中,全球的消费者,都是最后的受害者。”季可有些悲观。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悲观。
有人觉得这是全球产业升级的关键点,哪个国家能摆脱对外界的依赖,就将完成升级;也有人觉得这是中国要突破“卡脖子”的好时机,是实现高质量独立自主必须走的一条路。
前路漫漫,大家并不能预测未来。
不过唯一可见的乐观群体估计是“代购”了。
4月7日,香港表明“继续保持自由港地位 不会加征美国关税”的立场后,不少人觉得,10年前的“代购”职业,似乎又要迎来春天了。
而“即买即退”带来的“反向代购”,或许会改写新的代购历史。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