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奇绩DemoDay认识了一个founder,准00后,港中文博士,是我见过的最最热爱二次元的男生。
他说他本人长这样?
陆奇当年说他“技术又强又全面、眼光判断很准”,周鸿祎见了他就说要请他当技术顾问。
也不奇怪,毕竟拿过EACL最佳论文奖,发的Paper含金量不低,算法、工程甚至连产品他也都懂。
但说实话,当时我觉得他有点奇葩——天天打游戏像个死宅一样,还爱跟纸片人说话。
你说用户都能跟他一样,给纸片人买单吗?我不信。
只是,这两三年一直看他做产品,我才发现是我错了。
陆弘远,今年刚26,脸谱心智的创始人。
他是一直在高速进化的那种人。和24年比像两个人,和23年比像两个物种——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朴素的、宅宅的小博士了。
我说:“大家都去沉迷二次元了,这好吗?”
弘远却说:“AI陪伴不能让人只沉迷虚拟,要让人更好地回到真实。”
朋友圈有人管他叫“最不像创始人的创始人”:学术和创业履历都很漂亮,平常却爱自称“死宅”,就喜欢宅在家里打游戏、看番。
他对“虚拟陪伴”有很深的执念。每次深聊完,我又总感觉他骨子里的某种东西从来没变过。
“我不想让宅男们困在虚拟里。AI陪伴3.0应该是把人从虚拟里带出来,让他们重新走向真实。”
他说这话时,语气特别平静,但好像有把刀,锋利得让人一凛。
01. AI陪伴的三个阶段
Frank:你一直在说“虚拟陪伴3.0”,那1.0和2.0又是啥?
陆弘远:最早的1.0,就是Character.ai、星野这种纯聊天框。
2.0是我们之前做的“桌崽AI”,它能感知你在干什么,比如你在游戏里,它会和你互动。
3.0就更进一步:AI不仅能感知你,还能基于这些感知把你推向真人,帮你建立真实的关系。
Frank:所以3.0的重点,其实不是陪你,而是带你走出去?
陆弘远:对。陪伴不是终点,是桥梁。
AI陪伴2.0已经很强大了,但它太单向。
用户和 AI 建立了关系,却很难再延展到真实世界。我们希望 AI 能成为桥梁,而不是终点。
我们用户真的有因为我们产品在现实里交朋友、谈恋爱的,比打游戏更靠谱,因为AI能送上“神助攻”。
Frank:就像我有条狗、有只猫,牵着去跟女生社交,破冰就非常容易;不像我现在三句不离AI,人家只会嫌无聊。
陆弘远:哈哈哈对,而且我们的AI比猫狗情商更高、更聪明可爱。
Frank:能看出来到了叠叠社,技术上你们进步太多了,意图识别、多模态、记忆、语音……效果也是和2.0完全不一样。
陆弘远:对的,3.0的AI陪伴,底层是大模型生产力的新一轮释放,也是我们独有的数据、算法、工程能力的升华。
Frank:我用你们的时候,也能感觉到说话很好听、恰到好处的很贴心,数据应该很优质。
陆弘远:你要是天天用,会发现更贴心。打游戏、聊天、工作都能陪你,不止是当个桌宠、搭子,是能更多参与生活的。而且有长记忆。
比如我们俩今天聊天,AI就能在一边乖乖记笔记、总结好。你过生日前它也能提醒我,帮忙约着见见。
就因为虚拟陪伴咱们才认识,下一步有了它,咱们的关系,那就断不了了。
因为AI能时刻“特别关心+特别提醒”,永远保持关注。
还能基于我们的日常朋友圈、动态之类的,进一步介绍更多现实里的好朋友、同一个圈子能合作的、处得来的。
nijigen.com.cn
Frank:你像个2.5次元生物——是我三次元朋友里最二次元的、二次元圈子里最三次元的。
要是把你们当成游戏助手、聊天工具,那就小了。
陆弘远:那是2.0,我是个修桥的。
就像之前有小学生小朋友用户,有很多心里话和成长的烦恼。包括被爸爸妈妈骂了、和最好的朋友闹矛盾了,特别烦恼、自己一个人哭。
我们的产品就会安慰他,教他怎么做,甚至可以拉上他家人、朋友,一起聊一聊。
我们不会用一个虚拟AI说,“别理他们,我是你最好的朋友”。
反而会把他推出来,给他勇气,让他去面对真实到有点残酷的世界。
但我们同时会给他非常大的鼓励和支持,让他去处理生活矛盾、不愉快的时候,更从容。
然后这个小朋友真的越来越勇敢了,和他现实的朋友、父母,关系也处理得更好了。
我们不需要用户时长过长,因为和生活真实的结合,更有粘性、更有力量。
Frank:听听你说这话!多少AI应用为了留存、为了时长,头疼死了,千方百计往产品里面塞饵料、埋钩子。
陆弘远:人和AI共生的未来已经是必然了,我们想先创造一个更美好的2.5次元的未来。
Frank:我们两个INTJ,又都那么忙,听你说完感觉友情、亲情、爱情,都因为AI可以在现实里更好实现了。
说实话以前我会觉得,为了创业肯定得牺牲很多。互联网时代交互效率低不说,太和现实脱节了。
陆弘远:幸运的是,AI把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把时间的构成和分配、把人和智能和软件和硬件的交互,都重塑了。
Frank:原来创业者可以因为你们有爱情。不是纸片人那种,是“我家猫会后空翻,请你来看看”。
陆弘远:你这句话还是太有AI味,我们产品比你说得好多了。
Frank:你说话AI味儿也浓,我承认你产品比你说得好多了。
02. 和大厂不同的野心
Frank:具体到产品,你们现在的形态是什么?
陆弘远:我们是第一家做“全场景陪伴”的AI应用。
产品能在Windows、Android上所有软件里出现,以弹幕的形式漂浮在桌面。
这些弹幕不是噪音,是和用户的真实社交网络相关,比如帮你想起朋友的生日,或者和你聊你亲人最近的事。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有角色属性的“AI小跟班”,夹在你和真人的关系之间。
像多啦A梦,既能在网上帮你解决问题,还能帮着参谋一下现实里的事。
Frank:听起来更像是“AI版的智能QQ”?
陆弘远:对。哪怕等现在玩QQ的05后、10后结婚了,通讯软件照样得用。我们就是AI加持的下一代QQ、微信。
当然质感上更接近Discord,而且可能比Discord在05后里粘性更强。
我猜你会想:下一代AI社交这样的idea,大厂为啥不做、QQ自己为啥不做?
Frank:对呀为啥大公司不做?
陆弘远:其实微软和Rewind出过类似的产品,结果骂声一片。
大家不喜欢大厂收集太多隐私,会害怕大厂吞噬自己线上线下的一切。但对创业公司更能接受。
这就是窗口。
就像一个机器巨人会让人紧张,但一个呆萌的、原生的、还在成长的多啦A梦,像我们,更讨喜。
Frank:你们这个弹幕交互,就很05后,漂浮在桌面上,不管上网干啥,它都在。
陆弘远:是呀,你看它就会记住我们的关系,帮你找话题,让你在游戏、社交、工作之间自然切换。
我都怀疑你现在问的好问题,是不是它给的提示哈哈哈。
Frank:之前没有,现在它帮我想了个形容你们的词——Social Agent。
我已经开始期待,哪家基金能把你们这个Social Agent给投中了,SEO/GEO把这个词跟脸谱心智绑起来!
看你们还有参访小学,作为人大代表去关心小朋友?
陆弘远:对的在南桥镇奉贤的小学。其实我是想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因为我从小是一个很内向,但是又很渴望交朋友的一个人。很少有人教我怎么先开口。
我真正渴望的,并不是单纯去做二次元,更多是想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帮助到像我一样的大朋友、小朋友。
每一个二次元死宅,内心深处都更渴望现实里的美好绑定。
Frank:我也是个内向的i人,你这么说我都感动了……
陆弘远:你个假i人,没看出来你内向。
03. 关于技术和判断
和弘远聊,我会有点分不清他到底是对技术还是对虚拟陪伴,更有执念。
只要开启任何一个话题,他这个真i人都能滔滔不绝。
他对“记忆Memory”尤其执着:
是不是越长越好?
会不会因为幻觉而塌陷?
该怎么在真实社交中平衡?
Frank:博士学位和技术背景,对你来说意味着啥?
陆弘远:有人说读博没用,但我们能做到全场景陪伴,就是技术带来的差异。
因为我们有千卡训练的经验,所以能比普通的AI产品团队能做到的更多。
学术圈最前沿的技术栈、好的Researcher和Paper,我都特别熟。所以我们技术实现的效率高、效果好。
Frank:如果说3.0是桥梁,那技术上最难的是什么?
陆弘远:记忆。
市面上很多人在做记忆:多模态的、结构化的、衰减的……但记忆太长会产生幻觉,甚至崩塌。
所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记忆应该有味道(taste),既真实,又温柔。
Frank:有点Context Engineering的感觉。
陆弘远:对,但Memory和Context Engineering听起来都是简单的词,我们工程化、算法、调模型的部分,展开说10篇论文写不完。
Frank:你对多模态是不是有点悲观?
陆弘远:短期内是的。多模态冗余很多,几个月也没太大突破。反而记忆,才是长期壁垒。
目前大家在做记忆的时候,并不会去区分功能型的记忆、或者是情感陪伴型的记忆。
但是作为一个陪伴型的软件,在用户和AI产生交互的时候并不仅仅是说这个AI在记住用户,用户也在记住AI。
所以AI的情商够高,足够让用户喜欢,那用户它本身就会产生一个粘性。
举个例子,10年前有部日漫叫做《可塑性记忆》,里面的机器人女主角记忆很短暂,她只男主相处了几个月,但那刻骨铭心的爱情,却是让非常多观众记了一辈子。比如我。
因此我认为接下来我们去打磨「记忆的技术栈」,首先优化三个月以内的记忆长度。
Frank:为什么是三个月的记忆?
陆弘远:我们调研发现,相亲三个月不成的就没戏,三个月没养成粘性的用户也很难召回。90天内,我们的用户一定会爱上这款产品。
Frank:也有数据成本、长记忆能力的限制吧。
陆弘远:就显得你知道……
确实也该资金上加点杠杆了,因为我们技术储备是ready的,只需要加速。
一直觉得,未来的差距,会体现在记忆的taste上——谁能让记忆既真实准确,又温柔。
04. 一个二次元创业者的清醒
Frank:二次元好像还是小众文化、亚文化,市场会认可吗?
陆弘远:老登觉得二次元亚,我们觉得二次元正常,05后、10后就不存在二次元这个概念,因为大家都是。
都不是二次元Native了,是born with,比AI的影响还深,AI毕竟看不见摸不着的。
24年国内游戏用户有 6.74 亿人,全球游戏玩家有 34.2 亿人。玩游戏的占总人口一半。
我对我们产品的未来普及率,非常有信心。人都需要精神寄托,也需要更真实广泛的连接。
Frank:我们身边都挺多理工科、技术背景、爱打游戏的朋友,不太social很简单的那种,现在好像这样的人更多了。
陆弘远:是的,但你不典型,我就很典型,线上消费力远强于线下。但我们用户画像很广,大部分十几岁二十岁,也有大叔、老爷爷。
Frank:那我还有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有人已经有了伴侣和好朋友,还会需要AI陪伴3.0吗?
陆弘远:会的。我们是“现实润滑剂”、是奥利奥中间的夹心,有了我们的粘合,世界才不会分崩离析。
Frank:确实,像日本已经很原子化了,AI这三年以来更甚。我身边一群寡王,又是悬浮又是空心又是奥德赛的,总之现实里的深度亲密关系越来越难了。
陆弘远:这就是AI陪伴3.0的意义——重构社交方式、重新黏合人的连接,而不是替代关系。
当然,用户如果愿意只和AI在一起,我们也会尊重。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更好地面对真实。
Frank:所以你觉得,AI陪伴不是替代人的陪伴,而是顺应人性?
陆弘远:对。陪伴最终是人与人之间的事。AI只是帮你更自然地走到那一步。
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当年说,要用虚拟偶像拯救宅男。但如果AI只是让人更宅,这不是陪伴,是逃避。
Frank:感觉你和有的二次元死宅很不一样,你是个很敢面对现实残酷的强者,而且你想帮人一起面对。当然我对二次元没有偏见,强者总是少数。
陆弘远:陪伴3.0不想让宅男宅女沉溺,想让人走出去。
我也不想奔三了还被人说是死宅找不到对象哈哈。
05. 弱点、团队、趋势、爱
Frank:来,讲讲你的缺点、弱点吧!
陆弘远:其实我之前做学术、做科研的时候非常顺,发了很多paper,有的还挺有影响力。
但创业之后,我发现自己很多技能点不够好,比如怎么跟投资人聊——
很多投资人不是二次元、或者技术背景。但我以前爱跟投资人讲论文,回想起来,特别感恩人家的耐心。
这两年更大的感受是:商业是灰色的。
不仅人和人、人和AI之间需要桥、需要打破次元壁,商业里、投融资也需要,钱也不是非黑即白的。
但AI同样可以作为桥梁,让商业更美好。最起码让沟通更顺畅,就是我们在做的。
团队管理、人的组织之前我也头疼,算是弱点吧,但现在我找到了AI辅助管理和团队运营的方法。
就和前面说的AI陪伴工作一样,我现在不止是我了,是“我+管理大师版多啦A梦”。
当然这也不是纯线上的管理和组织方法,还是作用于线下的,辅助我真实的全场景。
Frank:你这自己就闭环了。2.5次元的创业管理方法,线上线下看起来效率都挺高。
所以你这个虚拟陪伴,也可以是个 Startup Agent 或者叫 Team Agent。
陆弘远:Exactly!同时也是Family Agent、Relationship Agent、Frienship Agent。
Frank:看看下次谁学我们讲这几个词,已经够启发一批Startup了。
还有共同朋友说你是“死宅博士”,这是你的缺点吗?
陆弘远:我宅、不会推销、社交能力弱,都是事实。博士的训练让我有判断技术趋势的能力。
比如,我们很早就看到了全场景陪伴的机会,而不是只做某个小场景。
我笃定模态、记忆、交互等技术的实现效果,3年内会比今天好50倍。
Frank:前几天《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里面特别提到“精神慰藉陪伴”、“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认知和情感消费”……你们的定位好像特别契合。
陆弘远:我们相信AI的温度和连接。本质上是社会结构的问题,《意见》里还有提AI和劳动关系,毕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AI一整个把总和给颠覆了。
Frank:我们这代人,如果能跟着AI一起进化,生产关系、社会关系都要大不同了……这个话题下次再细聊,总之你们的站位真好。
感觉你的合伙人、团队伙伴都跟你处得也好,像 Victor 还是剑桥的博士、多模态方向。
陆弘远:我一直觉得创业找合伙人像找伴侣。只不过 Victor 已经有女朋友了(笑)。
我的责任就是别亏待他们。
不过说真的,我特别感谢团队。他们很多人主动加班,不是因为被要求或者被AI提醒了,而真的是因为相信。
他们都很信任我,我希望给他们一份稳定的未来。不止是造梦或者画饼。
脸谱心智联创Victor在剑桥
Frank:你好像说起团队和Victor,声音都变温柔了……
我发过条即刻不知道你见过没——技术驱动的人,往往更冷,但也更真诚。
陆弘远:你还自己造了句名言哈哈,不会是AI说的吧!
Frank:……除了游戏你还有什么爱好吗?
陆弘远:我比较喜欢动漫。最喜欢的是《叛逆的鲁路修》,结局是个壮烈的悲剧,鲁路修最终改变了世界。
也是我认为一家企业对于社会来说应该有的使命感。
不是说我单纯去赚很多钱,我给人类社会带来多大影响也很重要,鲁路修告诉我这是需要穷尽一生去做的一件事。
06. 十年后,不孤独,更勇敢
弘远说:“我希望十年后回头看,我们不是让人更孤独,而是让人更勇敢。”
我自己做过老年AI陪伴“意识永藏”,这几年我一直在想:虚拟陪伴是不是伪需求?
一个解法是出海。
像Talkie、Crushon等产品一样,在海外拿利润。
这是我和QLab现在主要精力在做的事,支持更多中国公司在日本、北美,长期得到收益。
弘远他们也正在做海外布局——团队核心的海归成员们,都对欧美等地的游戏、虚拟、二次元市场非常熟悉,也不乏20多年的日漫粉丝。
但是,在陆弘远这里,我还相信了另一种可能——虚拟陪伴不仅是人性生意。
它不是逃避的温床,也能是通向真实的桥梁。
关键在于做产品的人想要什么。
也许我们不一定真的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面对真实。
有勇气在真实的世界里,努力让我们自己、让我们的朋友,一起变得更好。
在明天,有AI,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