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大跃进”

关注
零售行业看起来是卖商品,但本质上,卖的是“信任”。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灵兽”(ID:lingshouke),作者:楚勿留香,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山姆的中国速度

山姆会员店又一次打破了自己单店业绩的“天花板”。

根据《联商网》的报道,在中国,有8家山姆会员店将突破单店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7亿)销售大关。这是4月9日晚间,沃尔玛中国总裁兼CEO朱晓静在2025年沃尔玛投资大会上透露出的消息。

尤其是其打造的“店仓云一体化”更是助力其“到家业务”能够占据业绩的“半壁江山”,并登顶“会员制商店”的头把交椅。

而2023年,山姆会员店也仅有3家门店年销售额突破5亿美元。根据此前媒体的报道,山姆中国2024年销售额很可能突破1000亿元。

沃尔玛2025年2月公布的财报(2024年2月1日至2025年1月31日)显示,2024财年沃尔玛中国营收20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73亿元。

若按山姆中国1000亿的营业额计算,已占到了整个沃尔玛中国业绩的2/3, 这也意味着,沃尔玛中国近70%的销售额来自山姆,山姆更是其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值得关注的是,山姆会员店在中国的扩张一直在提速。

从1996年8月在深圳福田第一家门店开业,到嘉兴的第54家门店,山姆用了将近30年;但从第48家到第60家,仅仅是一年出头的时间。这种节奏变化,不啻于一场“大跃进”。

短短数年,山姆从原本每年一两家新店的“保守型选手”,变成如今平均每年6-7家新店的猛攻选手。2024年,山姆在华新开6家门店,遍布温州、绍兴、泉州、嘉兴等地。

截至2025年初,全国门店已达54家,年底预计突破60家。而接下来的新店名单中,武汉江岸、中山石岐、合肥经开、深圳宝安、扬州邗江、张家港等城市赫然在列,部分已进入“亮灯”状态,开业进入倒计时。

更值得玩味的是,山姆正悄然打破“只在一线开店”的老规矩:张家港、晋江、昆山——这三家门店所在城市,全部是“百强县”中的头部成员。

换句话说,从北上广深延伸至“富裕县城”,山姆以一种“高质量下沉”的方式,深入中国更多的城市。

每一家山姆会员店的落地,都在当地引起轰动,极受关注。

以嘉兴店为例,2025年3月20日,嘉兴首家山姆会员商店开门迎客,18000平方米的购物空间、1000个停车位、4000种精选商品、30%的自有品牌覆盖率……卖场人山人海,顾客排队时间一度超过2小时,停车场爆满,收银台前长龙蜿蜒。

这一切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会员才能入场的“仓储超市”。

这种“大跃进”背后,当然不是拍脑袋的冲动式扩张。事实上,在这场悄无声息的城市接力中,山姆步步为营:从过去只落地一线、新一线城市,到如今频频进驻“百强县”;从原来一年开1-2家新店,到近两年稳定保持每年6-7家开店节奏。

不仅仅是速度变快,山姆会员店的地图正在悄悄改写,中国会员制超市也因此出现新的尺度。

2、山姆为何“跑得快”

有人或许会问,山姆到底哪来的底气?

主要是资金与策略双轮驱动。2024年8月,沃尔玛宣布清仓出售其所持京东全部股份,变现约37亿美元。官方表态“聚焦中国本土业务发展”,显然,这笔巨资最核心的去处,正是山姆。

换句话说,这笔钱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减持”,而是被视为对山姆在中国的再投资。山姆会员店是沃尔玛在中国值得押注的高成长引擎。

山姆会员店的建店成本可不便宜——据披露,佛山、青岛、北京等地新建山姆投资额普遍在5亿元以上。以每年新开6-7家门店计算,年均投资或达30亿元左右。而此次“卖股”换来的现金流,刚好为山姆的资本开支打了“强心针”。

战略上,沃尔玛中国也已明确转型思路。2019年至今,沃尔玛大卖场已关店超过140家,总数从420家缩减至不到280家,呈现“断崖式收缩”。与之相对的是,山姆门店越开越多,门店面积越做越大,单店销售额也越来越惊人——2025年,中国已有8家门店年销突破5亿美元。

从“撤退大卖场”到“猛攻会员店”,沃尔玛中国做出了方向性的大转舵。背后逻辑很清晰:资源要投到跑得快的地方,资本要下注在未来的利润引擎上。

再从门店选址逻辑上看,这不是门店的简单下沉,而是“高净值下沉”。

分析山姆会员店的选址策略,山姆的下沉,并不是盲目奔赴“人多地便宜”的区域,而是精挑细选GDP高、人均收入高、消费意愿强的“百强县”——张家港、晋江、昆山都是各自区域的经济强县,消费能力不输省会城市,甚至还具备“忠诚度高、消费频次高”的会员画像。

此外,地方政府的欢迎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姆的选址。

例如在北京房山,地方商务局不仅提前介入,还协助选址落地、政策协调,确保项目按期开工;而在嘉兴、合肥等地,政府报告中明确“重点引进山姆会员店”,甚至部分门店还享有基础设施补贴、土地优惠等支持。

也就是说,山姆开店不仅靠自己的账算得清,还懂得借力地方政府进行合作。

此外,“店仓云一体化”是山姆当前最大的护城河。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山姆自身运营模式的创新和成熟。

在这场看似“大开大合”的扩张背后,其实有一整套可复制、能落地、讲效率的系统打法。在合肥,门店尚未开业,“极速达”服务就已率先铺开,云仓先行,客群提前锁定;在嘉兴,新店开业当天,“极速达”已覆盖秀洲、南湖、经开等城区,实现1小时送达——这是一个以“仓”为神经末梢的全渠道网络,每家山姆门店管理8-15个前置仓,仓点覆盖周边3公里,骑手完成最后一公里。

这套“店仓云一体化”模式,不仅是山姆对即时零售的答案,更是其高坪效、高复购、高客单价的根基。2024年,山姆中国线上销售占比超过50%,前置仓贡献交易额超400亿元,客单价稳定在200元以上,甚至已经成为行业学习模板。

但光有系统、模式、资本还不够,山姆真正扎根中国的密码,还是商品本身。

3 、好商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

首先,商品力,是“少而精”的极致主义。

山姆目前SKU约4000个,是传统大卖场的1/5,但正是这种极致精选带来了“优中选优”的商品体验。更重要的是,其自有品牌Member’s Mark,覆盖食品、日用品、母婴、健康等多个核心品类。

以嘉兴店为例,30%以上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成为最大亮点:酸奶芝士蛋糕、牛肉卷、植物玩偶、复古乐高相机……这些商品不仅频繁出现在小红书笔记和朋友圈“晒图”中,也精准击中了城市中产的“生活美学感”。

在山姆,消费者不需要反复比较,只要闭眼买就有“值”的感觉。许多山姆粉丝直言:“我不知道某样东西是不是最低价,但我知道,在山姆买到的一定靠谱。”

以爆款产品瑞士卷为例,MM原味伯爵瑞士卷16片装售价59.8元,每片不到4元,虽然因大包装被吐槽“三口之家吃不完”,但在原料、配比、保质期上依然显著优于市面同类产品。对比之下,盒马同款虽小包装更灵活,但在性价比与品牌信任度上仍逊一筹。

其次,是服务力,其会员体系驱动的闭环体验极具优势。

山姆不仅靠商品说话,更靠会员体系驱动增长。2024年,其卓越会员续卡率高达92%,普通会员向卓越会员转化率达30%。而嘉兴门店更是在开业期间推出“一日体验卡”,通过小门槛带来大流量,再以服务体验转化为年费会员,形成“种草-试吃-下单-复购”的增长飞轮。

山姆深谙用户心理——从“烤鸡热卖”到“酸奶芝士蛋糕”再到“爆款牛肉卷”,每个热销品背后都有精细调研和小红书种草在撑腰。同时,线下餐吧、视光中心、听力服务等体验场景,也强化了其“品质生活平台”而非单纯卖场的品牌定位。

换句话说,除商品之外,山姆还懂得“卖生活方式”。嘉兴新店的“餐吧”区,日式鲍鱼烧鸟卷、安格斯双层牛堡、老北京烤鸭披萨等爆款,常常一上架即售罄;在深圳、宁波、北京,会员排队“打卡”山姆烤鸡,甚至成了一种城市生活场景的标配。在很多人眼中,山姆不是一个买菜的地方,而是“周末的仪式感”。

也正因为如此,山姆在中国正在突破原本设定的用户群边界。从“中产超市”进阶为“中产生活方式场”,从中年家庭的“刚需场景”,进入年轻人、独居青年甚至小两口的新消费图谱。即使商品包装过大、保质期偏短,也没有阻止年轻人拉上朋友拼单购买。

最后,是质价比,而非盲目低价。

山姆不打价格战,也不会像折扣店那样“天天低价”。它更强调的是“质价比”——让顾客感到,“同样品质,山姆更划算”。

但当竞争对手步步紧逼时,山姆也并非无动于衷。面对盒马“移山价”,山姆主动下调了30多个高频SKU的长期售价,累计让利近9亿元,覆盖牛肉卷、烘焙、三文鱼等品类。

可以说,山姆始终在价格和品质之间找到那个最敏感的平衡点,用“聪明的便宜”打动消费者。

当然,山姆的“狂飙”之路也并非无忧。

首先,中产萎缩正在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房贷、学费、医疗、养老金多重支出压顶,不少家庭主动收缩消费预算。“量大价优”的大包装商品,正在从“划算”变成“吃不完的负担”。

其次,山姆的选品逻辑偏欧美风格,对部分年轻人、小家庭并不友好。部分爆款如瑞士卷、巨型巧克力,保质期短、包装大,成为“被逼吃完”的压力源。相比之下,盒马等平台选品更符合中国家庭的分量需求。

此外,仓储会员店赛道的火热,也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局。Costco继续拓城,胖东来在河南启动会员制业态,本土零售商如fudi、M会员店、大张等也在不同区域发力。价格战、选品战、会员战,一场“全场景持久战”即将打响。

从嘉兴到合肥,从张家港到北京房山,山姆正在以一种近乎“滚雪球”的方式向全国蔓延。不是每一家零售企业都有资本、有供应链、有品牌、有管理能力,也不是每一家“会员制超市”都能获得中国中产的信任。

山姆能赢,是它不仅适应了市场,还改造了它所在的市场:它为城市提供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一种“我值得更好”的自我认同。

而在大环境复杂、竞争愈烈、需求变化加速的当下,这种内在价值体系,可能正是山姆未来能否持续奔跑的关键。

毕竟,零售行业看起来是卖商品,但本质上,卖的是“信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