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打下全球高端水果价格

关注
本地化生产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巨潮WAVE(ID:WAVE-BIZ),作者:侯恬,编辑:杨旭然,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从水果中的贵族到亲民爆品,蓝莓正在经历一场身份转变。

曾经售价动辄上百元一斤,如今却在商超和水果店里标价“9.9元/盒”,比一些饮料还便宜。这个曾被冠以“水果皇后”头衔的高端水果,已悄然走下神坛,成为普通消费者果盘中的常客。

过去蓝莓依赖进口,运输成本高、供应量有限,价格自然高。但如今,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蓝莓生产国。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蓝莓种植面积达到143.82万亩,较2020年增长超过44%;年产量则攀升至78万吨,创下历史新高。

云南、贵州、山东等地,凭借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迅速成为国产蓝莓的主力产区。产能的集中爆发导致供应大幅增加,加之冷链物流能力的提升,运输和储存成本持续下降,最终传导到消费终端,成为蓝莓价格大降的基础。

图片

国产蓝莓出现9.9元/盒价格

不止蓝莓,车厘子、阳光玫瑰、草莓等许多水果也经历了类似的“平民化”路径。曾经高不可攀的“贵族水果”们,正在慢慢变成大宗果品,背后是中国水果种植业不断升级的缩影。

01国产替代

红富士苹果、红颜草莓、阳光玫瑰、车厘子……这些曾一度风靡全网且的水果贵族们,最终都只有降价一条路。这并非因为中国人不爱买了,而是国产替代与产量的增加,让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

最早完成国产替代的是红富士苹果。上世纪80年代,日本红富士刚进入中国市场,以其饱满的果型和脆甜的口感迅速走红。但由于进口渠道稀缺、品控难度高,一斤售价达到6元左右,而彼时城镇居民月均工资不足百元,堪称水果中的奢侈品。

市场的反应非常迅速。90年代,中国果农开始大面积引种红富士果苗,种植技术逐步成熟,产量快速攀升。到1995年,红富士价格已跌至3元/斤上下,且这个价格至今仍基本稳定,而工资水平早已翻了几十倍。

通过国内大面积种植,红富士早已完成了从水果贵族到大宗果品的身份转变。

图片

最早的“贵族水果”红富士

类似的故事,也在近几年不断重演。

红颜草莓在2000年左右风靡全国时,身价一度比肩红富士当年,曾卖到上百元一斤,被戏称为“草莓界的爱马仕”。但随着丹东等地大规模种植,近期其价格迅速腰斩,现在一斤不到20元。

阳光玫瑰、车厘子的情况也非常典型。2020年左右,阳光玫瑰青提刚流行时动辄售价上百元一斤,而去年来,大量国产阳光玫瑰集中上市,如今也掉入了十元档的价位。车厘子往年售价七八十元一斤,今年价格一度跌破了20元/斤。

这些水果过去的高售价,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是外来品种,海外供应链、长途运输、冷链仓储等成本叠加,推动了终端售价。以智利车厘子为例,其从采摘到抵达中国历时一个月,冷链运输成本占据售价的30%以上;蓝莓从秘鲁运到国内同样耗时一个月左右,不仅运输成本高,损耗率也高达15%-20%。

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对高端水果、新鲜口味的接受度日益提高,激发了巨大的市场。就算价格较高,许多“吃货”也愿意为口感、品质和新奇体验买单,这保证了高价水果需求端的稳定。

利润的吸引之下,国内果农、农业资本迅速入局,高价水果的国产替代开始提速。

阳光玫瑰全国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0万亩暴涨至2023年的超120万亩,增长超11倍;

蓝莓2024年种植面积达143.82万亩,4年增幅超过44%;国产大樱桃(车厘子替代)种植面积从2020年的不足1.1万公顷,增长至2023年的18.5万公顷;

就连曾被视为东南亚特供的榴莲,如今也开始在海南出现规模化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预计未来3-5年有望扩大至10万亩。

来自中国本土的供给侧爆发,直接改变了这些水果的价格锚,使其成为普通人的日常消费品,而不再是所谓高端尊贵、彰显身份的高档货。

02格局改变

中国消费者对进口高端水果的强烈需求,背后不仅是购买力的提升,还有对进口水果品质的潜在偏好。很多消费者主观上认为,进口水果在品质上优于国产水果,他们愿意花费较高价格为“洋标签”买单。

另外,近年来大热的高价水果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营养成分和口感上。这些水果营养价值高,而且,相比国产同类水果,这些高价品种经过精细化管理与严格的培育技术,往往能够产出更大个、更甜美、口感更佳的果实。这一系列特质,符合了中国消费者对品质和健康的需求,可以看作是水果领域的一种“消费升级”。

对这些进口水果的巨大市场需求,也为出口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24年,智利车厘子及其相关产业为智利创收近30亿美元;2024年,中国从秘鲁的蓝莓进口额高达3.55亿美元,已是其蓝莓的第二大买家;中国占全球榴莲消费总量的90%,养活了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几乎所有榴莲种植户和贸易商。

图片

泰国榴莲大量出口中国

这些国家能够靠卖中国水果赚的盆满钵满,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们过去在这些水果上赚取了 “垄断利润”。

一些水果属于“环境垄断”,比如蓝莓、车厘子、榴莲等水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都较为苛刻,只有少数地区能够满足其生长需求——蓝莓需要冷凉湿润的气候,车厘子只能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种植,榴莲对高温、高湿的热带环境有着严格要求。

一些水果属于”技术垄断“,比如阳光玫瑰青提、红颜草莓等,都是通过国外的精细杂交技术培育出的新品种。这些水果在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上都要求极高,经过严格的技术管控,才得以多年保持高品质和良好口碑。

随着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这些所谓的“垄断优势”正在被打破。经过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品种的不断改良,我国已具备了一些优质水果品种的生产条件。

现在,云南、山东、广东等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已经能够实现蓝莓的全年供应;暖棚种植技术的提升,让国产大樱桃的产量和品质都上了新台阶;阳光玫瑰青提经过十多年本土化适应与技术改良后,在外观、口感和汁水上已经能与进口品类相媲美。

这些曾经因自然条件和技术壁垒,导致无法在中国本土大面积培育的高端水果,在科技的加持下得以成功种植,从而改变了这些贵族水果的市场格局。

03生意模式

很多高价水果可以让海外的种植户和贸易商盈利丰厚,但在国内都免不了利润率变低、果农亏损的情况,这和国内水果生意模式有关。

在一些国家,农业产业通常由机构统一管控。比如日本的农协会依据历年销售情况和市场形势,为农户提出种植计划,以保障水果的价格。

此外,农协还会从种植过程、产品品质分级、仓储加工、运输保险、市场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全流程深度参与和统一管理,农户只需要做好种植这一件事。

这样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不仅保证了水果的稳定供应和高品质,也使得水果能够走上高端市场路径,保障各环节利润——尽管价格上更为昂贵,但管理难度相比大规模生产要低。

而中国种植户们的模式,与这个路线形成了天然的反面对比。

图片

日本农协对水果进行严格分级

中国农业生产以个体户为主,生产经营高度分散。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生产规划,果农们容易追随市场潮流,集中种植某些品种。尤其是在高端水果领域,种植热潮往往导致大量同种水果集中上市,供大于求的局面让价格迅速下跌。

由于缺乏统一的种植和管理标准,许多果农为追求产量而忽视了水果的品质。

如近年来受欢迎的阳光玫瑰青提,价格是降下来了,但不少消费者反映其口感不如之前,原因正是部分果农为提高产量而牺牲了水果的品质。阳光玫瑰的最佳亩产应控制在2000斤左右,但许多农户盲目追求高产,亩产量达到5000斤甚至上万斤,这直接影响了果实的口感。

另外,国内对水果育苗的保护力度也不足,由于引进的水果开始使用的是第一代国外种苗,在国内经过几代种植,品种退化的问题难以避免,口感和质量就会逐渐变差。

相比之下,进口水果虽然价格昂贵,但在品质把控上做的相对更好。而且,进口水果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本身就需要通过严格的海关检疫与风险评估,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因此其价格即便是降下来,部分同类水果进口的售价仍能卖的比国产水果贵,质量也普遍相对较好。

眼看自己辛苦种植的“水果贵族”上市时变得平价,没有让自己大发横财,部分商家也打起了歪心思。他们通过在包装上添加外文元素,冒充“进口水果”来人为抬高价格,这也是行业缺乏标准化管理产生的一些负面表现。

04写在最后

把高端水果价格打下来,让其走进更多普通人的果盘,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这是中国无数商户和果农通过敏锐的市场反应和辛勤劳作得来的成果。

但从长远来看,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并不足以支撑市场的持续增长。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品质同样也要跟上,否则一旦短期的热度过去,市场很可能会产能过剩,最终陷入价格战,最终果农努力了半天,却只能换来亏损。

这些年,中国也已经涌现出一批代表性的水果品类。比如烟台苹果、丹东草莓、赣南脐橙等,这些水果凭借种植管理和品牌建设,成功树立了良好的品质口碑。

整体上看,中国本就地大物博,具备种植各类水果的天然优势。像经营消费品一样,注重水果产品的品质提升与品牌建设,以逐渐形成自己的高端果品,显然要比追求进口水果带来的短期溢价更有长期价值。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