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当地时间2025年4月17日上午9点半,年仅30岁的张俊杰作为霸王茶姬的创始人,站上了纳斯达克敲钟的舞台。
去纳斯达克上市,放在前些年不是什么太值得稀奇的事,但现在不一样了。
自从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大发其疯,2025年的3月到4月,几乎已经成了中美关系有史以来最敏感的时间点,别说已经有一段时间没什么新的公司去美国上市了,就连已经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都在绞尽脑汁想回港股“二次上市”来对冲风险。
我在各大国际投行和律所的朋友,最近纷纷收到客户关于去香港“二次上市”的咨询,后来干脆开了几场客户电话会,专门分析哪些企业更适合“二次上市”,还针对性做了港股市场的流动性承接能力分析。
现制茶饮行业的竞争的确到了重要的阶段,半年时间里证券化率急剧上升就是明证。但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们全都选择了港股,怎么就霸王茶姬还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跑到纳斯达克敲钟了呢?
霸王茶姬到底想干嘛?
富贵险中求:估值、流量与时间窗口
霸王茶姬的选择存在风险,但不是毫无道理。
首先从资本市场的情况来看,美股并不算一个糟糕的选择,反而港股对现制茶饮行业的认可度不算太理想。古茗、茶百道、奈雪的茶在港股上市首日都破发了,美股餐饮股的平均PE是35-40倍(星巴克32倍),而港股能给到的估值水平则只有18-25倍(奈雪的茶22倍)。
相比之下,霸王茶姬以28美元发行价登陆美股,33.75美元跳空高开,开盘较发行价就涨幅达20.54%,盘中一度触及41.8美元的最高价,最终报收于32.44美元,涨幅15.86%,市值稳稳站在 60 亿美元的高位,市场给出的PE超过40倍,估值水平给得明显高于港股的同行们。
而且美股的日均成交额一直都是港股数倍,从流动性来说显然是更便于早期投资人退出的选择。而霸王茶姬背后的重要股东中,也的确有XVC这样的美元基金,必然是推动其美股上市的重要力量。
但除此之外,霸王茶姬选择纳斯达克,显然还有更大的野望——在中美打起来的时间点上,中国产品和中国文化自带天大流量,这反而会成为中国品牌冲击美国市场的机会窗口。
简言之,哥们心痒难耐,特朗普的血馒头不吃白不吃。
当然,上市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决策,霸王茶姬早在2023年7月就已经开始搭建美国团队了,把业务扩展到美国是早就定下来的战略目标。但特朗普挑起的贸易大战,对中国品牌进入美国市场,还真不是只有坏处。
简单来说,关税大闹剧和中美为两级的贸易战,把“中国”俩字,彻底推成了美国市场上的顶流。中国的产品和品牌平时花钱都买不来的推广效果,在这个时间点上跟不要钱一样砸了过来,这是千载难逢的流量红利。
和科技产品不一样,现制茶饮的供应链,通常要求一定的时效性,本来就必须配合一定的本地化,所以和普通消费品的逻辑不一样,受到关税问题的影响相对有限一些。而作为消费品,在普通用户里的知名度却极其重要。这就放大了流量红利带来的机会窗口。
社交媒体上的“中国热”就是个典型例子,中国产品在美国的流量巅峰不过如此,中国文化和从小红书一路反向蔓延回TikTok的“对账”风潮,还有入境免签240小时政策掀起的中国游热潮,更是让美国人对中国的好奇达到了巅峰。
我甚至有留学生朋友从国内回学校时,拿了一堆霸王茶姬、王妈烤兔、袁记云饺的外卖袋当伴手礼,谁看了谁说离谱,结果她的外国同学纷纷表示太好看了再来一点。不敢想他们要是能在身边就买到霸王茶姬会怎样……
对于霸王茶姬这种自带中国传统文化属性的品牌来说,这种流量红利,显然不是坏事。而赴美上市,是以资本推动品牌在美国本土市场站稳脚跟的重要一环,决策固然有风险,但霸王别姬算得上早有准备。
在霸王茶姬最初的规划里,美国的第一家店,本应在2024年就开出来,但直到2025年4月,这家店依然没有落地。虽然进度不如预期,但在美国开店的战略规划显然没有动摇。目前最新的消息,是首批门店会在年内落地,选址洛杉矶和距离洛杉矶只有一小时车程的尔湾市。
集体出征:中国茶饮的“大航海时代”
在茶饮出海的浪潮中,霸王茶姬第一个,也不是最成功的。
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蜜雪冰城海外门店数量已达 4800 家,仅在印度尼西亚的门店数量就超过 2600 家,在越南也超过 1300 家 。
蜜雪冰城的供应链就是走本地化策略的典型。它们优先与东南亚当地的果园直接合作,根据不同季节采购当季新鲜水果,既保证了水果的品质,又能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得稳定的供应。同时还会根据当地供应链情况推特色新品,比如在印尼的“榴莲椰奶冰”就是专门开发的产品,推出就成了爆款,日均销量稳定超过2000杯。
喜茶则选择了高端化路线,海外门店不走高速扩张的规模化路线,而是走旗舰店式的品牌化路线。不求海外门店贡献多少业绩,但一定要把品牌的调性和知名度打出去。加上高端品牌联名,颇有点东方茶饮奢牌的意思。
2018 年在新加坡开出海外首家门店以来,喜茶已在新加坡、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韩国 7 个海外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地区,共开出超 70 家门店 ,选址往往位于当地的核心商圈或地标性建筑。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门店,就是伦敦西区代表性商业街区的喜茶伦敦 SOHO 店。选址位处唐人街繁华商圈,也是伦敦西区餐饮、娱乐和文化艺术中心,人流量大,消费层次高。
为了配合这种品牌形象的推广建设,喜茶在海外的品控很严,同时还在各种找时尚品牌联名限定产品,纽约时装周期间,就和华裔设计师 Sandy Liang 推出限定联名新品「Pink Daydream 粉色白日梦」,一度成为很多时尚圈人士的出街必备单品。
奈雪的茶同样在海外积极布局,全球 80 多个城市开出 700 多家门店,在英国等地推出的低糖乌龙茶系列获得了不错的成功。几乎所有的茶饮公司,都在国内的卷生卷死之后,将目光投向了海外。霸王茶姬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个。但霸王茶姬们,无疑正在开启一个中国茶饮的“大航海时代”。
而这些公司的底气,则在于随着在中国十几年的发展,现制茶饮公司已经从过去参差不齐的行业水平,进化到了别人难以想象的标准化程度。
你能想象吗?中国人做现制茶饮,已经用上AI了。
在很多喜茶的店里,将贴有二维码的杯子贴近机器扫描,下方的出料口就会根据顾客所点产品的要求,将所需的茶、糖、果汁、牛奶等原料打入杯中,加上水果与冰块,一杯喜茶就可以在10秒钟内搞定。
蜜雪冰城旗下有一家神秘的“雪王爱智慧科技公司”,注册地在郑州,经营范围写着新兴能源技术研发、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公共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智能机器人研发和销售……甚至除了这家公司,蜜雪冰城旗下还有至少三家专门做智慧供应链的公司,全都和AI有关。
奈雪的茶研发自动奶茶机可以追溯到2021年,当时专门招聘了一堆机械电气相关的工程师,针对复杂的制作流程,专门做功能规划、硬件设计、软件开发,上线后号称“最快10秒完成一杯茶饮,产能提升40%”。
霸王茶姬当然也做了全自动的全智能茶饮机,机器可以和线上点单系统无缝对接,只需点击自动化制茶机按钮就可一键生成对应饮品,全程仅需8秒钟,还能够自动质检,每出料一杯都会对实际用料进行记录追溯,号称差异率在千分之二。
除了制茶,各家都在全链条的自动设备,智能秤、智能出茶机、自动去皮机、自动去核机、自动锤柠檬机、自动切丁机、智能蒸煮机……从门店原料制备、原料管理,到调饮制茶,出品质检,几乎样样都能搞定。据说喜茶的自动去皮机1分钟就能搞定一筐葡萄,以前人工至少要15分钟。
中国茶文化的“反攻时代”
危机的深层含义,是危险中蕴藏着机遇。今天中国品牌,尤其是中国消费品牌,恰恰就出于这种危机之中。
美国市场无疑依然存在其战略价值,而沸反盈天的中美贸易战讨论中,民间掀起的对中国产品的流量红利,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时间窗口。
1999 年,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就此拉开了在中国市场长达 26 年的深耕序幕。彼时的中国,咖啡文化尚处于萌芽阶段,人们对于这种源自西方的饮品认知甚少。星巴克将咖啡文化植入到了一代消费者的心中。
而206年之后的今天,中国茶饮中国开始反攻美国,重新向世界输出“新茶饮文化”。
这个过程中,固然要面对诸多供应链和咖啡文化到茶文化的文化认同挑战,但这是一段以十年为单位的新的征程,这一代中国茶饮品牌,无疑要肩负着这个时代使命走下去。
当纳斯达克的钟声为霸王茶姬响起时,在场的美国分析师或许还没完全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这不是又一个寻求资本庇护的中概股故事,而是一场酝酿已久的东方饮食文化远征。就像1999年星巴克把咖啡文化带到中国时,没人能预料到它会在26年后培育出年消费超2000亿的庞大市场一样——今天霸王茶姬们的出海,正在书写同样的历史,只是这次,轮到中国茶饮成为改变世界味蕾的主角。
我期待洛杉矶的年轻人开始习惯在霸王茶姬门店用"伯牙绝弦"替代星巴克的时候,这是中国消费品牌走向全球化,乘风破浪的时间窗口。而快乐或许是最终的载体——过去是美国的电影和咖啡让不同肤色的人,在其中找到同样的认同,同样的快乐。未来,我希望是中国的汉服,中国的茶饮,中国的游戏,让不同肤色的人们找到同样的愉悦,对美的享受,这才是最硬核的文化输出。
星巴克教会了中国年轻人喝咖啡,而霸王茶姬们要做的,是让世界爱上中国茶。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