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无驾驶室重卡来了!卡尔动力如何颠覆无人货运?

关注
卡尔动力
北京汽车交通
自动驾驶卡车公司
最近融资:|2022-10-12
我要联系
让货物自己运输自己,卡尔动力重构货运效率公式

图片

作者丨卜松

编辑丨刘恒涛

图源丨卡尔动力官方微信号

2025年上海车展首日,一块神秘的黑色巨幕占据了卡尔动力展位的一大半,到场嘉宾都在好奇议论着背后究竟藏着什么。

答案很快揭晓。

在上午的发布会上,卡尔动力向全球物流行业抛出了一枚“颠覆性炸弹”——全球首款无驾驶室纯电动未来运输机器人正式亮相。

图片

这款被命名为“KargoBot Space”的产品,不仅以取消驾驶室的激进设计重塑了重卡形态,更是向外界展示了以“开源、通用”为核心的运输机器人战略。联合宁德时代、地平线、禾赛科技等行业巨头,卡尔动力悄然拉开了自动驾驶货运从技术验证走向商业深水区的大幕。

作为一家跨过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门槛的企业,卡尔动力CEO韦峻青在采访中坦言:“过去十年,行业对自动驾驶的期待经历了从指数级爆发到线性增长的认知修正,但2025年是真正的临界点——当无人化车辆开始规模化运行,而非停留在Demo阶段,技术与商业的双向验证才真正开始。”这家脱胎于滴滴生态的科技公司,正通过“硬件重构+生态开源”的双轮驱动,试图为万亿级物流市场装上智能引擎。

图片重卡进化为“运输机器人”,重构货运效率公式

“中国物流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表面上是‘不超载就没钱赚’,本质是运力收益天花板太低。”韦峻青认为,传统物流长期陷入“低价竞争、超载超限、安全隐患”的恶性循环,而自动驾驶技术通过硬件重构与算法迭代,正在打破这一困局。“我们通过空间重构,让合规载重就能实现收益突破,这才是可持续的商业逻辑。”

因此,卡尔动力在新一代产品中选择打破常规,直接砍掉传统重卡的驾驶室位置。

作为全球首款未来运输机器人,它的无驾驶室设计并不是营销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之举:取消驾驶室后,车辆载货空间提升25%,有效载重增加10%,这意味着单车年度收益可提升5倍,在煤炭、矿石等大宗货运场景中,每年可为客户创造25万-40万元的额外价值。

支撑这一设计的,是卡尔动力对货运场景的深度解构。智能底盘与可换货舱的自由组合,让同一辆车能快速切换快递厢式、冷链冷藏、危化品罐式等近10种货舱形态,覆盖从港口到矿山、城市配送的全场景需求。这种“硬件即平台”的思路,如同智能手机的模块化配件,让运输机器人成为适应物流多样性的“万能载体”。

在技术配置上,卡尔动力基于前几代产品的接力研发与落地,通过在西北地区运煤炭和矿石的累计千万级公里里程,对极端场景拥有了深刻洞察。

32个传感器构建360度冗余感知系统,包括行业首发的禾赛超高清激光雷达AT1440,其点云密度超越主流产品40倍,实现 300 米(@10% 反射率)的超远测距能力。单颗地平线征程6P芯片支持全栈计算,适配Transformer算法与VLA大模型,让机器人在“鬼探头”等复杂场景下的决策能力超越人类的“金牌司机”;机器人补能方面,其采用智能换电底盘,电池包容量最高可达1026kWh,单次换电最大续航里程突破800公里。正如韦峻青所言:“货运场景不太需要舒适性,但对安全和效率的极致追求,倒逼我们打造超越人类的感知与决策系统。”

据了解,基于KargoBot Space的大宗货运和快递快运车型预计于2027年量产,首款定价25万元,每年5万元的自动驾驶软件服务费,让每个货运公司、每位卡车司机都能以更低成本拥有自己的机器人车队。

基于运输机器人通用平台,除了针对大宗货运场景,卡尔动力还会有快递快运、城市配送、末端配送等不同场景的运输机器人车型,全面覆盖不同物流业务与多层次市场需求。

图片

从“硬件制造商”到“生态构建者”,卡尔动力的开源野望

如果说产品创新是单点突破,卡尔动力的战略布局则展现了对行业生态的系统性思考。

其提出了“通用性平台”,本质是将自动驾驶重卡重新定义为物流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模块化硬件架构与运输机器人自动驾驶系统的结合,让同一套系统能无缝适配港口封闭场景的低速作业,也能应对高速公路的高速编队,打破了传统自动驾驶系统“一场景一方案”的低效困局。

而真正有望引发行业自发跟进的,是卡尔动力的“开源计划”。

不同于当前不少乘用车企对核心技术的严防死守,韦峻青认为,自动驾驶货运需要打破传统车企的“技术黑箱”,通过开放硬件设计与算法框架,吸引更多开发者共建生态。“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光靠我们是做不下来的,我们希望有更多有想法的同行愿意加入进来一起做。”他还以OpenAI的开源战略类比,强调技术开放的本质是“用今天的领先换取明天的生态位”。

开放硬件设计框架、AI大模型及算法,甚至共享数据评价指标与场景库,卡尔动力走出的这一步不可谓不大胆。“开源不是刻意培养竞争对手,而是加速行业成熟。”韦峻青解释道,“当我们的硬件迭代已进入下一代,算法优化速度能够做到领先行业6-12个月,开放现有技术反而能吸引更多开发者共建生态,这是一种健康的发展逻辑。”

在生态合作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3年6月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坚持“车—能—路—云”融合发展方向。而在卡尔动力的蓝图中,构建智慧物流生态的终极目标与上述方向紧密相连。

为此,卡尔动力拉来了重磅级伙伴,展现了强强联合的战略眼光。

公司与宁德时代的时代骐骥共建“智慧运输能源走廊”,将L4级换电重卡接入其全国换电网络,在解决续航焦虑、实现干线物流“无限续航”的同时,也通过车电分离模式降低客户的资产负担;联合地平线、采埃孚等企业,从芯片设计到整车量产形成技术闭环,确保算力和算法的深度协同,以及从感知硬件到执行机构的全链路可控。

图片

这种开源战略吸引的开发者生态,将进一步扩展运输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从大宗货运到城市配送,卡尔动力的“万能载体”正在重塑物流行业的底层逻辑。

图片

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踩准无人货运爆发节奏

翻开卡尔动力的运营账本,一组数据格外亮眼:华北、西北地区L4卡车编队运营里程突破2000万公里,运输货物达2亿吨公里;京雄高速“1拖2”编队测试,成功打通西北大宗货运走廊。

这些数字背后,是卡尔动力对“混合智能编队”模式的持续打磨——首车由人类驾驶员领航,后车实现无人化跟随,在降低系统风险的同时,积累真实场景数据。

“我们对此思考了很久,有些情景下例如收费站无ETC时必须有人类司机手动缴费,所以不能为了无人而无人,而是通过渐进式落地,让技术与运营同步成熟。”韦峻青强调。

市场一侧,卡尔动力无疑站在风口之上。据统计,目前全球公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4.6万亿美元,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司机短缺、运输成本上升以及电商需求增长的背景下。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5年,全球自动驾驶重型卡车市场收入将达到6160亿美元,其中超过一般将来自中国。

政策层面,卡尔动力在2025年获得北京无人化道路测试许可,成为国内首个在四地实现多区域测试的企业。

图片

卡尔动力智能编队行驶在测试路线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其用行动积累的2000万公里运营数据,形成了对政府部门的说服力,“我们没有别的捷径,安全的数据和运营案例才能打动监管”。韦峻青认为,如果人类司机面对复杂场景的失败率是1%,机器也是1%,两者叠加,就是混合智能带来的优势,可以将失败率降低,带来安全性的全面突破,这些安全指标的提升将有助于让政策更加开放。

面对未来,卡尔动力展现了清晰的战略优先级:短期聚焦短途场景商业化,利用工业园区、矿区等封闭/半封闭场景快速复制;中期通过换电网络与自动驾驶的协同,降低干线物流成本;长期目标则是构建全球运输机器人生态,将中国物流成本逼近更低水平。

“技术红利期已至,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单点突破转化为系统能力。”韦峻青在采访中总结道,“卡尔动力的使命,就是让每一辆运输机器人都成为物流网络的智能节点,最终实现‘货物自己运输自己’的终极愿景。”韦峻青表示。

在这场物流革命中,卡尔动力或许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凭借对技术、商业与生态的深刻洞察,它正在定义无人货运的新规则。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