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润(ID:runliu-pub),作者:木言声,编辑:歌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这两年,AI浪潮汹涌。一个还没熟悉,另一个就冒出来。变化太快了。
对比各种应用,网上还流传着一个段子:
一个海外留学我请不起的ChatGPT,
一个愚蠢但是很给情绪价值的豆包,
一个中等但是冷冰冰的Kimi。
今年DeepSeek又横空出世。如今火到爷爷奶奶都开始用了。
于是,你也赶紧尝试。想让AI提升效率,走上人生巅峰。结果呢?不是服务器繁忙,就是回复废话,胡说八道。
啧啧。你吐槽,真是“一个聪明但是不干活的DeepSeek”。太难用了。AI都是懂技术的人玩的。
停。先别急着灰心放弃。
前阵子,我的直播间来了位老朋友,杜雨老师。
他是北大、港中文的经济学硕士,社科院的技术经济学博士。在腾讯待过,还是个音乐人。现在呢?他是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院长,也是畅销书作家。
我们聊了整整4小时,他在直播中分享了团队数月高密度实操得出的一个个攻略,让观众大呼过瘾。5600本新书,当场售罄。
杜雨老师一针见血。他说:绝大多数人使用DeepSeek的方式,从一开始就错了。
奇怪。不都是提提问,等等答案。还能怎么错?
错在,你不应该把自己当“用户”,而应该当“老板”。
当你把使用思维捋顺了,即便是完全不懂技术,也一样能把AI玩出花。
此话怎讲?
01你不是AI的用户,你是它的老板
当你请了个新员工,你会因为他第一天活干得不麻利就开掉他吗?
大部分老板,还是会先了解他的特长、脾气,然后教他怎么做,再给他分配合适的任务。对吧?
杜雨老师说。对待AI,也该是这个心态。
这个心态一换,很多事情就通了。
比如,对你的员工,可能有些话不好意思说得太直接,怕伤了和气。但对AI,你完全可以直来直去。
它回答得太啰嗦,你就直接跟它说:“说人话。简洁点。”
它给的方案太虚。你就怼它:“这个不落地。给我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
它给的答案你不懂。别内耗自己,觉得自己笨,你要“内耗AI”。直接问它:“你这说的啥?用初中生能听懂的话再解释一遍。”
杜雨老师强调,所有的错都是AI的错,不是你的错。
你要做的,是把它当成一个需要你不断调教、明确指令的,还几乎不用付工资的员工。
那些直接、简洁的反馈,就是优化提示词。请直接丢给DeepSeek。
不过,要做AI的老板,就得面对跟真实管理者一样的,“用人难题”。
02对AI员工,也要“知人善任”
当了老板,你就得懂“用人”。比如,你不能指望一个员工干所有活。
不同的AI工具,就像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员工。各有优劣。关键在于了解它们,按需调用。
比如AI里早早冲出来的老大,一般默认是OpenAI的ChatGPT。它就像是那个见多识广但“贵且难请”的海归精英。能力顶尖,尤其文科能力很强。但可惜,使用有门槛,还得花钱。
那,不妨把它放一边。先来看看,更符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国产AI“员工”。
我们一个个来说。
先是字节跳动做的豆包。
语音交互做得好,很会聊天。不信,可以去试试和豆包打电话。你会惊叹于它的“情商”。
所以,不少家长和老师,会让小朋友跟豆包交互。玩游戏一样,不断被鼓励,无痛学习。
接着,是调研好帮手Kimi和秘塔AI。
这俩都很像有点“莫得感情”的技术直男。写报告、做调研,或者遇到问题,可以让他们联网查询。
Kimi擅长读很长的文档、写很长的稿子。秘塔AI则擅长研究,打开“研究”模式,可以一键生成详实的研究报告。
先来说说,两老牌互联网大厂做的AI。百度的文心一言,以及阿里的通义千问。
前者像个资源丰富、插件众多的“老员工”。它背靠百度生态,能方便地调用文库、搜索等资源。后者则更像个技术扎实、有专长的“工程师”,比如药物发现,可以结合通义千问的开源模型来工作。
一句话总结的话,文心一言适合文案创作,通义千问适合科研。
最后,是今年火起来的“国产AI之光”,DeepSeek。
它像个绝顶聪明但偶尔“摸鱼”的天才员工。逻辑推理、数理能力超强,每天被投喂许多中文语料,特别懂中文和中国国情。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高峰期,老“服务器繁忙”。咱们后边会说怎么治。
你看,没有哪个是完美的。
作为“老板”,你的任务是根据手头的活儿,选择最合适的“员工”,甚至让它们打配合,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你问杜雨老师,只专注一个,会是哪一个。杜雨老师的回答,可能是今年大火的AI:DeepSeek。
03 DeepSeek凭什么火?
用户破亿,DeepSeek仅用了7天。同样体量,微信用了1年,ChatGPT用了61天。
所以今年春节DeepSeek发布,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和警惕。
这个“天才员工”,到底牛在哪?杜雨老师总结了4大核心优势:数学好。逻辑强。懂中国人。性价比高。
比如,你问“9.11和9.9哪个大?”一些AI会回答,9.11大。
更别提,需要多层推导出来的结果。几乎每一层都会增添错误率,到最后就变成了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DeepSeek数学好得多。为啥呢?
大部分AI,诞生于科技互联网公司。但DeepSeek的诞生,源自于一家金融公司,幻方量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就让AI不断去跑模型、做定量分析。
DeepSeek量化金融的出身,就决定了它在数学、代码、逻辑推理这块有基因优势。一些评测显示,它在这些方面,大幅超越了GPT-4o等知名模型。
那,什么是逻辑强?或许可以换个词,“周密”。
可能有些抽象。给你举个例子。
周末了,你要和客户聚餐。预算300元。如果你让DeepSeek来,它会像一个专业策划。几秒钟,拆解出方案。
它会拆解需求。多少人?口味偏好?每个人都住哪儿?交通方便吗?
接着,算成本。300块得留点应急钱,比如有人忘带充电宝、想喝奶茶。还要扣掉交通费。剩下的,才是餐费。
然后,定策略。工作日晚市套餐比周末便宜的,优先考虑。哪个APP上有优惠券,哪个餐厅评分高、距离近等等。
最后,给出方案。不仅有餐厅推荐,还会贴心提醒你,提前微信群确认大家的忌口,提前联系餐厅经理,说给好评,看能不能送个果盘。
或许,确切的定位信息、参观信息,还要打磨。但这种做事的周密程度,很多真人助理都做不到。
另外,DeepSeek应该是最懂中国人的AI了。每天学习海量中文语料,连梗,它都妙懂。
你输入“下次再说”,它知道基本就是“这事儿翻篇了”。你问它某地婚礼大概随多少份子钱,彩礼大致什么水平,它能基于大数据给你个参考。
除了人情世故,它甚至还理解职场黑话。像是“原则上不行”,其实是在说,可能还需要点“额外沟通”。
这是国产大模型的天然优势。
更关键的是,性价比。
它对普通用户免费。对企业,如果要调用API,也十分便宜。
杜雨老师说,用它的API,几十块钱,够它写出几百万字。
训练一个DeepSeek的成本,可能只有训练GPT-4o的二十分之一。难怪DeepSeek还被称为“AI界的拼多多”。
是不是感觉这个“员工”,确实有点东西?
这种感觉,会在你兴致勃勃去使用,结果收到“服务器繁忙”的回复时,戛然而止。
没关系。有法治。
04给你的DeepSeek找个“替身”
既然“正主”忙,找个“替身”就好。比如,腾讯元宝。
杜雨老师强烈推荐,用腾讯元宝。
为啥?因为它接入的是DeepSeek的“满血版”,功能一样强,而且稳定,关键还免费。因为,腾讯替你买单了。
但是。你下载了腾讯元宝,打开就用,可能会感觉:“咦?好像没DeepSeek那么聪明啊?”
那是因为,元宝默认用的是腾讯自家的“混元”大模型。
你需要手动操作一下。
在APP里,点击最顶部的模型名称(默认是“混元”),在下拉列表里,选择“DeepSeek”。在网页版里,则是在左下角的对话框附近,找到模型切换选项,选择“DeepSeek”。
除了元宝,还有许多平台比如钉钉、硅基流动等,也接入了 DeepSeek。按需选择就好。
解决了“罢工”问题,我们终于可以好好使唤这个天才员工了。
但怎么使唤,才最高效呢?
05 核心是,理解DeepSeek的“双重人格”
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DeepSeek有两种工作模式:V3模式和R1模式。
就像是,有两种“人格”。
一个人格,是听话、一丝不苟的“小书呆子”,V3模式。
这是一种指令型模型。
你必须给它非常详细、清晰、结构化的指令。它会严格按照指令执行,并且速度很快。
另一个人格,是一个极其聪明、但不按常理出牌的“小机灵鬼”,R1模式。
也就是你点击了“深度思考”之后的模式。是最开始让DeepSeek出圈的模式。
这是一种,推理型模型。
和指令型不同,你不需要告诉它具体步骤。你只需要告诉它,你最终想要达成什么目标。它会自己思考、规划、推理、验证,找出最优路径。
它太聪明了。甚至,还会推测你的需求。
就拿一个非常小的事来说。某天你醒来,手上有工作或者学习任务要完成。你很疲惫,内心抗拒干活,但又因为责任感,必须起来做事。怎么办?
这时候,焦灼的你,可以打开DeepSeek,跟它说:“不想工作如何调整自己。身心俱疲。但又有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它的思考路径,完全像一个贴心又周全的管家,还会照顾你的情绪:
(图片可上下滑动)
深度思考模式,好像一个真人,在设身处地为你着想。
还能反着用。
比如当你面对一个招架不来的业务局,揣测不清对方的意图。你可以把对方的表述输入DeepSeek,选择深度思考模式,看它思考的过程。你可能突然就懂了,为什么对方会这样说,他的真实意图可能是什么。
(图片可上下滑动)
那,为什么说大部分人都用错了呢?
06不要去指导学霸做题。
因为,很多人习惯性地,用对待“书呆子”(V3模式)的方式,去使唤“机灵鬼”(R1模式)。
几百上千字包含各种细节步骤的提示词,辛辛苦苦写出来,扔给开了“深度思考”的DeepSeek。
简直是灾难。
“机灵鬼”被条条框框束缚住,一身武功发挥不出来。磨半天洋工,给出的答案,可能还不如“书呆子”V3模式。
毕竟后者,还更快。
杜雨老师有个经典比喻:不要去指导学霸做题。
当 DeepSeek 开启“深度思考”时,它就是那个学霸。你只需要把题目要求(你的目标/需求)清晰地告诉它,然后,放手,让它自己去解。
发展到现在,早就不止DeepSeek有深度思考模式,许多AI工具都推出了它的推理模型。比如Kimi1.5、阿里的QwQ-32B、秘塔AI的“深度思考”等等。
那么,怎么用好这些“机灵鬼”们呢?
07怎么和“机灵鬼”高效对话?
停止给详尽的操作手册,而是给他们清晰的最终蓝图。
但,刚开始跟学霸对话,还是有些不熟练。能不能给一个提示词的小模版,套用一下?
杜雨老师提出了一个“三要素模版”,背景信息+直接需求+约束条件。
先用一两句话交代背景,接着清晰说明你最终要什么,最后给出风格和格式要求。
举个读书博主口播文案的例子。看图。
(图片可上下滑动)
那如果想要用得更溜,还有一些进阶小技巧。
比如,在你的提示词里,加上可以加上“请加入批判性思考”、“请至少自己复盘100遍”这样的指令,可以激发它的思考深度。
比如,觉得它回答太专业,可以加上“说人话”的要求。虽然是简单的3个字,但是效果非凡。
又比如,你想要特定的风格,你就可以输入类似于,“请模仿刘润的风格,写一段关于DeepSeek的实操文章。”
关键就是。简洁,且能聚焦需求。
恭喜。到这里,你已经是一位合格的老板了。
但这还不足以发挥出你手下DeepSeek的终极威力。
想要更厉害的“AI员工”,得打组合拳。
08“DeepSeek + X” 组合拳
DeepSeek再强,也不是万能的。
它擅长想,也擅长写。但,它不太能直接吐出完美的PPT、思维导图,又或者直接写出带引用的论文、分析你在B站上看到的长视频。
好消息是,这些事儿,都能做。只不过,需要你把DeepSeek和其他专业工具结合起来。
当你在软件中跳跃的时候,需要多说一嘴,让内容转成一个特殊的格式,来当你的桥:Markdown格式。或者是ICS代码。
听起来很复杂,其实非常简单。我们要做的,只是复制粘贴。
就拿ICS代码来说,看下面两个央视的短视频,更明白。
AI结合体检报告,能让你轻松把自己或者客户几年的体检报告,生成简洁的可视化图表。也可以AI结合日历,生成完全定制化的私人计划。
央视新闻
,赞6549
央视新闻
,赞3046
那,什么是Markdown呢?杜雨老师整理了一些常用的组合,供你参考。
比如,制作PPT。
以前提前好几天就要准备的PPT,现在可能在开会前一小时内就能搞定。先用DeepSeek构思大纲,写文本。
接着,关键来了。不要直接复制输出的内容。要求它,继续输出Markdown格式。
然后,复制Markdown内容,贴到Gamma、Tome,或者国内的ChatPPT、WPS AI、讯飞智文等AI PPT工具,就能一键生成PPT初稿了。
最后,才是去PPT软件里,进行美化。
如果开完会或者听完课,想一键做个思维导图呢?
可以先用Get笔记、讯飞听见、飞书妙记,把你的想法或者会议记录转成文字。然后,喂给DeepSeek。让它总结要点,输出Markdown格式,接着导入Xmind或其他支持Markdown的导图软件,就能自动生成思维导图了。
那,做需要引用的科研,或者调研报告呢?
这种需要溯源的场景,就需要结合研究工具了。
可以试试DeepSeek+秘塔AI搜索。
秘塔现在接入了DeepSeek,能直接给出带有参考文献链接的结果。更严谨。
步骤也很简单,先用秘塔搜集初步信息和文献,然后丢给DeepSeek,让它基于这些信息,生成报告大纲和主体内容。
除了文字内容,视频也可以用AI分析处理。
比如,你是一位拍视频的博主,想去分析其他热门视频。以前或许得从头看到尾,手动做笔记。现在呢?
几分钟,就能“看”一个几小时的视频。
首先,有一个提取视频文案功能的视频软件,比如开拍APP、剪映。输入B站视频链接,获取文字稿。接着就是熟悉的,把稿子丢给DeepSeek,让它帮你总结、分析、提炼观点。
怎么样。是不是现在就很想动手操作一下?
总的来说,DeepSeek负责“出脑子”,其他工具负责“出格式”、“出多媒体”。
打好组合拳,才是真正高效的工作流。
09 DeepSeek的局限性
说了这么多DeepSeek的好,难道它就没有缺点吗?当然不是。
即使是天才员工,也有它的局限性。用DeepSeek,得注意这几个“坑”:
1、“饭量有限”。
它有上下文限制。换句话说,你投喂给它太长的文档,它就吸收不了了。
输入上限是6万字左右,输出则大概在8千字以内。
你要让它读一本几十万字的书,或者生成一篇超长报告,得分成几块喂给它。
2、记忆有断点。
不联网的机灵鬼R1模式,也不是那么机灵。
它的知识库只更新到2024年7月。
你问它之后发生的事情,它要么不知道,要么就可能“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也就是所谓的,AI幻觉严重。
要获取最新信息,记得开“联网搜索”。想更准确,得一个个点开,小心辨别信息真伪。
3、“脸盲”。
DeepSeek看图片,只能看图片里面的文字(又叫OCR)。
你给它一张风景照,它可能认识路牌上的字,但看不懂那是一座山还是一片海。
所以,让它分析复杂的图表、设计图,暂时还不行。但你可以用豆包来试试。就可以了
4、数据安全。
划重点。绝对不要把涉及公司核心机密、个人极端隐私的数据,直接上传给任何公网上的AI工具。
三星当年有员工用 ChatGPT 泄密的事件,就是前车之鉴。
对于高度敏感数据,要么脱敏处理,要么就得考虑成本高昂的“本地化部署”,也就是把AI装到你公司自己的服务器里,和外网隔绝。
但是这样,对个人和小团队不太现实。
只能说,大厂的AI工具相对还是安全些,比如腾讯元宝。毕竟它们更注重声誉,违规成本高。
10别犹豫,“快”就是优势
恭喜你。看到这里,完全可以上手实操了。
初步明白怎么使用,最重要的,就是快点去用。
有时候,“快”就是优势。
你是否在视频号或者小红书里,经常刷到那种一个卡通小和尚或者小道士,用动画讲中医养生知识的短视频?
(截自小红书)
这些号,涨粉特别快。早期,不少号主靠批量做这种视频,赚了一些钱。
怎么做的?
很多就是用DeepSeek生成科普文案+用“即梦”之类的AI视频生成工具,把文案转成动画视频。
制作门槛极低,内容又能抓住中老年用户的痛点,起号速度惊人。
这说明什么?
在AI时代,不一定非要你钻研出多精妙的科技。“快”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当你还在犹豫、观望、担心学不会的时候,别人可能已经用AI做出了爆款内容,占领了市场。
学习和应用新工具的能力,正在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一提起AI,不少朋友总会想,这是巨头的游戏,普通人注定被取代。但其实,用好AI,不是让5个人变成3个人,而是让5个人能发挥出10个人的效果。
它不是“人工智障”,也不是万能神灯。它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一个潜力无限的“硅基员工”。
用好它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需要一次“AI老板”的心态转变,一次从“指令式”到“目标式”的思维升级。
学会区分它的两种模式,掌握与深度思考模式简洁对话的技巧,再结合“DeepSeek + X”的组合拳。
做到这些,你会发现,AI真的能帮你节省大量时间,处理繁琐事务,甚至激发新的创意。
学习AI,使用AI。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卷入新一轮的技术竞赛。
就像杜雨老师说的,我们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还给自己,还给生活,还给那些真正重要的人和事。
去楼下散散步,陪孩子读个绘本,和爱人看场电影,或者,就只是放空发发呆。
这,或许才是技术进步,最终应该带给我们的,最温暖的价值吧。
祝你,用好AI。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