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刘捷,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01
这两天一个行人突然折返引起撞人受伤,而后面的行人被调解赔偿了七万元的事件引起了沸然的议论。
而昨天看到的视频,后面的行人也有不注意的行为,似乎也不是全无责任。关于这个事件本身我并没有什么想多说的,即便大家认为结果并不合理,但是它一定是合规的,结果也不可能更改。
我想说说为什么现在对于当年的扶老人赔偿案、交通事故的无责赔偿处理、以及这次的判决会引起那么多的群情激动。
凡事都不是一朝一日所形成的。理解社会人心的变化,才会看得清未来的趋势,而看清未来才是对我们更有意义的事。
02
先说整个国家绝大多数人都处于贫困状态的那个时代。
当时,如果一个相对有权有地位的人和老百姓之间发生这样的小事故小冲突,身处高位的人大多数内心是有许多自律、道德约束,以及对自己所拥有地位的诚惶诚恐感,因此会主动牺牲让渡出一部分的利益。
好比说领导撞了老百姓,无责也会主动承担,老工人让青年技术员受了伤,后者也会主动让对方免责或少担责。
而普通老百姓见到那些高位的人,内心普遍带着尊敬,甚至还有些怕官怕势的心理。于是看结果就是一方乐施,而另一方带着感激心地接受,就此成就一段佳话。
随后,改革开放经济搞活之后,社会格局发生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而那些人中有许多人的文化层次并不高,也没有太多的社会责任心,常见一些沉迷于吃喝享受的状况。
再加上其中有些人是凭借关系和资源通过旁门左道获取的财富,更让大众不满。有些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也在经济利益面前放松了自我约束,反腐至今仍在路上。
于是,贫富、官民之间就开始出现了对立。这个时代和之前的状态就形成了极大反差。
所以,社会普遍会要求那些所谓为富不仁的人、身居高位的人,你们就算没有责任,承担一些赔偿也是很正常嘛,谁让你们平时赚了那么多钱、拿了那么多好处。类似于像机动车无责也要赔20%~40%这样默认的规矩就是这样出来的,就因为那个时候汽车是属于少数先富人群和干部的。如果发生民事纠纷,有钱有权有势的一方多多少少都要承担比他所应尽的更大的责任,对此大众是拍手称快的。
请注意,这其实是社会大众已经在让内心的情绪、让个人的好恶判断、让个人的立场替代了规则的公正和严谨,用自己认为的公正评判去替代规则的公正。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人都处在高速发展期,不仅是公务员、生意人,也包括许多普通人,忙着创业、升职。他们会觉得就当花点钱买个平安吧,事儿快点儿解决就行,我们要把时间用来赚钱,还有大把的事儿要去做。
于是呢,这又成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双方都认可的处理方式。毕竟花钱还算不多,许多赔偿虽然自己也认为不合理,但是金额在可接受范围内。不过,当这样的处理成为常态以后,碰瓷状况也开始出现了,另外不知不觉地,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升,涉及的金额也在悄悄地变大。
最后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情况又发生了变化。那些看起来的光鲜亮丽,已经不再是有些有权有势的代名词,有些公务员和所谓职场精英的日子过得也很辛苦。
再比如说,汽车已经成了许多人的生活标配,不再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而这些人未必是真有钱的人。那个看起来穿着得体、年轻有为的人,在老人面前甚至不一定是优势的一方。
老人可能每个月固定有几千块的退休工资,生活支出也很少,而那个年轻人可能会面临失业,可能背着大额的车贷房贷,日子过得比那个老人悲催多了。
于是,现在社会大众开始把自己带入到那个看起来可以承担各种责任、但其实承担能力很差的角色。
人人都在想,当我碰到这个状况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我当成一个强势的一方,我才是弱势群体啊!
所以这个舆论和判断的反转,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带来承担责任越来越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当下经济下行时,人们对有钱人、对强势弱势群体以及对于规则的重新审视。
我相信在未来的一两年里,规则意识会逐渐替代那些情绪好恶和朴素道德的判断,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一个合理合规的结果,而不是他自己心目中的合情。
就像胡适先生那句话说的,在一个人人都讲规则的时代,会渐渐形成道德的氛围,而如果都在讲嘴上的道德,那么结果一定是既没有道德也没规则。
只有理清了社会人性变化的路径,我们才会明白许多个体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在组织体系里的一些人不怎么上网,工作生活圈子和社会也有一点脱节的,他们的思想可能还非常固化的停留在集体贫穷时代、改革开放早期贫富分化对立、或者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大家都过得不错的那些过去的印象里,于是本着息事宁人、维持和谐稳定的心理去处理事件,却不知道引发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而作为我们个人来说,一定要让规则意识成为我们思考判断问题和言行的出发点和标准。
我们平时的观念和言行,包括在社交和网络上发表的观点,再也不要单凭一己好恶,又或者在不同的事情上采取不一样的立场。我们都应该有统一的标准来看待所有事,而这个统一标准的最大公约数是法律、是规则,而不是个案处理是不是合乎自己的心意。
只有尊重规则的人越多,社会的规则执行程度也越高。那些看起来在帮扶弱小,却违背了规则的事情才会越来越少。
有一个逻辑不可不知。如果为了一次看起来的“合情”,可以僭越法律和规则,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不合情”出现。
如果绝对化地坚持“绝不放过一个坏人”的原则,为此可以破坏流程和规范,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无辜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荀子在《致士》中说“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苏东坡在科举高中的名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说:“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其深意,古人已知,且说透了道理。
03
再来说说另一件同样引起热议的事。一个网民(我连网名也不想提,那都是在帮他达成目的)对大家都很喜欢的胖东来提出了质疑,说他的玉石生意不公道,甚至有欺诈之嫌。
为此众说纷纭,于东来悲情发文,连官媒也下场力挺,给出了保护企业家营商环境、反对污蔑构陷的意见。现在据说此人已经道歉,并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关于事件本身依然不需要多说,如果真有其事,于东来就会承担责任,如果纯属构陷,那位网民就会承担他的责任。
那么我想说什么?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去挑战一些大家公认还不错的名人、明星和企业家的现象?以及以后如何能澄清互联网的环境。
这些人会跳出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只要挑战就有流量,而且他一定会得到相当一部分好事者的点赞关注和转发,还没什么成本。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得到流量和那些点赞转发呢?根本原因是我们许多人的心理都有成见。
例如说为富一定不仁,例如说在官场、医院和学校里的人都有问题,例如说娱乐圈所有人都很乱。这些成见是许多大众会愿意去接受那些造谣污蔑指责信息的根源,也是那些无良者赖以生存和搞事的基础。
如果大多数人对于这样的信息都是嗤之以鼻的,不理不问的,一定要记住连批评都不要有,那都是流量、都是让他得逞,把它当成一个垃圾扔掉就最好,这样此类事件才会越来越少。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网络环境本身,我们每个人的态度都对网络生态有着影响。
再说另一个方面,企业家、名人、明星、知名品牌,是不是都一点问题都没有?显然也不是。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小错,就推翻别人的整体,也不因为某个言行或私德而去攻击别人的专业和主业。
我们要明白他们对社会的价值在哪里,他与别人相关的、和我们自己相关的点在哪里,与此无关的,没有必要那么热衷于吃瓜而去做过多的关注。
没必要把每一个企业家、名人、明星都是要搞到透明,并且要求他们是完人。
那你会说我怎么去区分别人是爆料、吹哨,还是污蔑造谣攻击呢?也很简单,就看有没有事实和证据。
没有事实证据的,轻飘飘的莫须有的几句话,我建议大家连听也不要听。对方之所以会这样说,就是因为没什么责任。那么当我们看到有事实有证据、有具体的描述的时候,也要稍微等上那么一两天的时间,再去做出判断。
单从一个视角去说事,可能是有所选择和剪辑的,也可能并不真实。当子弹飞了一会儿,事情能做实,我们再来评判。
如果是编造和构陷,很快正主就会出来驳斥,很多信息会有反转。所以千万不要急着对一件事情下定论,并立即参与到评论转发的大军中,同时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具体数据依据的事情、纯属个人观感和臆测的事情,请大家干脆就扔在一边,置若罔闻。
这就是对造谣者最好的态度,因为骂他,都是流量源,不要给人占便宜。
两个热点事件,背后有两个大题目:规则和事实。这两个题目普通人还是不容易做好的,因为成见、情绪和个体立场,会罔顾规则做判断,也会只看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甚至盲从盲信谣言。
当我们时刻把这两个题目放在心里,不仅自己会更清明,网络和社会环境也会更清朗。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