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guangzi0088”(ID:TMTweb),作者:文烨豪,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双减”落地三年,教培行业像喘不上气的鲸鱼,庞大,安静,缓慢下沉。
然而,教育的需求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副皮囊。学而思、猿辅导、小度、科大讯飞等新老玩家,转身拥抱教育硬件,重建增长路径。
其中,好未来是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2021年盛夏,“重锤”落下,其主要增长引擎在一夜之间熄火——线下校区停摆,在线业务清零,教培这座“发动机”被摘除。
如今,虽然其营收结构仍依赖课程,但好未来旗下学而思学习机所撑起的“内容解决方案”板块,营收已攀升至三成,并呈现出高增长态势。教育硬件,正逐渐成为新的结构支点。
只是,相比于其他玩家,学而思朝向教育硬件的转型,更像是其内容逻辑的延伸——旧内容,换了一个新容器。而这背后,隐藏的并不仅是产品形态的变化,更是一套围绕打法、渠道与流通路径的重新建构。
揣着旧船票,登上新船舱
2021年,“双减”落地,教培行业骤然降温。好未来也在那一年失去了它的重力中心。总部大楼里,人流稀薄,走廊空空,电梯里的对话变得短促而含混。
创始人张邦鑫仍在办公室。他带着一支收缩到骨架的团队,苦苦寻路——素质教育、STEAM课程、成人教育……每一条路径都笼罩在迷雾中。直到,学习机的提议再次浮出水面。
几个月前,它刚被否掉——理由是太偏离公司原有的轨迹。在一家以教研为肌理、靠教师体系织成的公司里,谈硬件几乎是一种“叛逆”。因此,真正落地的时候,没有欢呼,只有极端的克制和清醒。
好未来做学习机,更像是一种姿态的改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转型,而是把旧内容重新包扎一遍,塞进一个更结实的容器里。
而这条业务线,被赋予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学而思。
与市面上那些罗列硬件参数、强调配置的学习机不同,学而思门店鲜有传单,官方物料中对设备性能的叙述也极为克制。他们心里清楚,真正决定付款的,不是花里胡哨的硬件参数,而是一串简单的数字——这台机器,能不能把成绩从70分提到90分。
在大模型成为行业通关密钥的当下,学而思对AI的态度一贯审慎,推出节奏也相对靠后。这使它与主打技术感的头部玩家,拉开了某种结构性差距。
例如“AI精准学”功能——系统通过少量题目判断孩子的知识漏洞,再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但实际使用中,这种“精准”并不总是成立。
“孩子做了几次,还是那几道题反复出现。”用户王琴(化名)说,“精准学就像是精准反复折磨我娃。一开始我以为AI很强,后来发现可能就是题库太小。”
尽管现阶段,学而思正在通过接入DeepSeek等强化AI基底,但事实上,20年来的教培积淀,是学而思真正的护城河。
“很多家长问,为什么不直接做个App?”学而思销售吴岚(化名)谈到,“我只能告诉他们,App根本不值钱。”在她看来,硬件只是门面,真正勾魂的内核,是被包裹在其中的内容。学而思并非拒绝做App,而是太清楚,在今天的语境下,内容一旦放上平台,就很难再谈定价。
据吴岚透露,在内容结构上,学而思学习机中的分层体系——培优A、培优S、素养拓展等,延续了曾经线下课的分层逻辑,尽管没有“原封不动”照搬学而思课程,但从中层班、尖子班到素质班,已是一脉相承。
而她提到市面上的另一种做法时,语气则略带保留。“有的产品内容比较零散,”吴岚告诉光子星球:“比如科大讯飞,很多课程是第三方采购的,结构感没那么强,课程质量和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免费网课差不多。”
而内容分发机制上,两家的差异也相当直接。科大讯飞,只有旗舰款设备才开放培优课程入口;而学而思学习机则不设“门槛”,不同价位机型的用户享受的是同一套课程,直至近期主打线上、低价的P系列推出,其培优课程才有所“阉割”。
归根结底,学而思兜售学习机的核心逻辑,不是贩卖硬件,也不是讲述AI故事,而是在打造“网课硬件化”的模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而思并未真正跨界——教研、内容、分层,这张旧船票一直攥在手里,只是换了一双踏上甲板的“鞋”。
真正值钱的,不是内容本身
“买一台学而思学习机,相当于买了价值几十万的课程。”这是学而思直播间里,反复灌输给家长的金牌话术。
这是一场关于“值不值”的心理博弈——内容,是最大卖点,亦是其最容易被质疑的部分。
打开学而思学习机,其内容架构铺陈其上——培优A、培优S、大语文、Hello English、同步课程、素养拓展……从命名到分层,似乎都试图还原那套被验证过的系统感。听起来确实“唬人”,对一些老用户而言,内容体验与预期之间,则存在着些许落差。
“很多课程视频可能是以前录的。”王琴告诉光子星球,“比如培优系列,有些课程画质很模糊,还有的有些看上去是大学生讲的,背景布连褶皱都没处理。”这类反馈并非孤例。在多个家长交流群中,“老课多”“内容冗余”“启蒙滞后”是高频词汇。
比如,有用户告诉光子星球,学而思语文启蒙模块中竟只有“摩比拼音速拼”课程——按内容结构,其应面向小学低年级,但在学习机中被当作学前启蒙使用,明显脱节。“除此之外就没什么能给低龄孩子看的语文课了,”其无奈表示,“后来,我又在外面报了个拼音班,现在拿这台机子来复习。”
对此,学而思已开始进行内容调整。吴岚告诉光子星球,今年公司启动了“内容更新”计划,就在5月的一次更新中,学而思面向老用户逐步上线升级课程,包括“新考法体系课”“王牌拔尖课”以及针对学前阶段的“小猴启蒙”等。
显然,对学而思而言,持续更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内容打法得以成立的前提。毕竟,教育内容本质上是非标的,一旦被过度标准化、静态化,内容就不再被视作“服务”,而沦为“库存”——被定价,也被折价。
“一套内容值不值钱,看它是不是活的。”前教培从业者雨涵(化名)告诉光子星球:“在学习机里,内容是静态的。不管孩子懂没懂,它就是那些录播课,点完播放就结束了。过去我们讲一个知识点,有直播讲解、答疑互动、作业批改、错题跟踪、家长反馈——现在全都被弱化了。就像一份外卖,只剩下菜本身,没有包装、没有配送,也没有评价体系。”
也正因如此,许多家长在衡量“值不值”时常感到别扭——内容本身并非不值钱,只是其真正愿意为之付费的,从来不只是“内容”本身。
毕竟当下,信息早已不稀缺,优质内容亦已泛滥——网盘、B站、淘宝闲鱼,网课资源在“地下交易链条”下触手可及。因此,教育内容本身并不值钱,真正值钱的是管理,是执行,是家长的时间。
雨涵告诉光子星球,一台iPad加几个App,再配上网盘里的课程资源,与学习机在资源层面并无本质差别。真正的区别在于,谁来筛选、整合资源,以及防止孩子把屏幕切到游戏界面。
因此,学习机的核心,或许不在内容,而在封装——将内容、路径与管理打包,本质上是在替家长节省时间、转移执行成本。
而这,亦引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即以内容驱动为核心的学而思学习机,实际效果究竟如何?
一位科大讯飞销售坦言,学而思的课程内容确实更完整,但效果因人而异。“课程不一定有时间看,学校讲过的内容回家再看一遍,性价比并不算高;如果用作提前预习,上课时听老师讲同样的内容,反而容易分神。”
问题的核心,并不在内容本身,而在于“谁来推动”。过去教培能定高价,除却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其提供了强制学习的场域——答疑、跟进、打卡、反馈。这些配套服务,才是课程之外真正昂贵的部分。
而这一层“强迫性监督”,在各大品牌学习机中,似乎都很难复现。雨涵指出,现在的学习机更像是一个中间项——“妈妈不用操心”的学习机,最后全靠妈妈配合。
这正是现阶段学习机的最大悖论——虽保留了网课内容的“临场感”,却失去了网课班主任的“控制力”。
吴岚对此亦不回避。她坦言:“学习机只是辅助学习的工具,论效果线下课肯定更好。只是很多家长不会每门课都报,重点或补差的学科还是建议请老师。没报的课,则可以用学习机内置的课程来补。”
面对桎梏,科大讯飞就曾尝试以激励系统弥补这一真空——家长购买时设置500元奖励金,若孩子连续打卡使用即可返现,并鼓励家长将奖金部分或全部留给孩子,以培养学习习惯。
学而思则将希望部分寄托于AI。
以其近期推出的“小思AI1对1”为例,系统通过连续对话、任务引导等功能,试图在学习过程中承担起“推动者”的角色——一个试图以奖励撬动执行力,一个试图用技术重构陪伴感。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即填补服务的缺位。
内容,从不是教育的尽头。而AI能否使学而思向前一步,答案还在路上。
渠道设闸,系统落锁
学而思这套“内容硬件化”的逻辑下,真正撑起闭环的,除却内容本身,还有着其对渠道的掌控权。
相比老牌玩家,那些“半路出家”,切入教育硬件赛道的玩家们,往往摸不透线下的水。
据光子星球观察,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部分非官方店铺售卖的学而思学习机,价格远低于官网的价格。只是,其附带的“审核机制”颇为复杂。
买家往往被要求签署承诺书,提交家长群截图,甚至是房产证原件、社保证明、淘宝上为孩子购买的商品记录等,以此证明设备“确系自用”。一旦审单未通过,订单直接作废。
乍看离谱,以至于被部分用户视为“套信息”的灰黑产,但对商家而言,一系列繁琐的操作实则有其严苛逻辑。
一位第三方商家告诉光子星球:“总部每天都会查平台上的低价链接,封杀倒卖。低价卖一台,轻则罚款,重则直接断货、拉黑。”因此前述验证环节,是在筛人——确保用户不是学而思的“钓鱼执法”,规避品牌方在硬控渠道的防御。
在学而思线下门店,亦贴有告知函——淘宝、拼多多、闲鱼、小红书等平台上,部分以低于市场价销售的标注“学而思”品牌的产品,存在异常风险,可能无法享受质保。并要求用户在购买前主动索要授权证明。
这一逻辑,同样延伸到了学而思的“以旧换新”活动中。
起初,学而思允许用户仅通过“锁机”操作完成换新,无需返还旧机。看似便利,实则是一种软性封堵——将设备锁死,防止流入二级市场。
只是,锁机并非万无一失。刷机、破解,或交易中的时间差,都可能让设备在“被锁”前完成转售。于是,其以旧换新策略随之调整——从锁机改为强制回收,防流通路径亦从“系统限制”变为“物理隔断”。
学而思的紧张,并不只是出于对交易纠纷的预防。更深层的,是其对“价格一致性”与“渠道可控性”的重视——几乎所有机型的课程内容保持一致,定价却可相差两三千元。一旦设备流通失控,价格体系将随之松动,甚至失去锚点。因此,低价销售、非官方渠道、跨区倒货等,皆被视为风险变量,严控在即。
这是一套高度自洽的防守,但其似乎亦为增长设定了边界:内容需稳定,渠道需封闭,价格需一致——对任何玩家而言,想要维系其长期平衡,都颇有难度。
归根结底,无论是学而思,还是其背后的好未来,在一个信息愈发对称、用户决策日益独立的当下,都需寻找新变量以重塑打法。而从当前趋势看,AI或许正是那个被集体押注的方向。
教育的复杂性,从来不止于技术本身。真正决定一款学习机能走多远的,仍是那套理解人、引导人、组织人的能力——而这一课,AI还在修炼之中。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