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罗曼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北京时间7月14日凌晨,经过90分钟的激战,在81118名观众现场见证下,切尔西最终捧起了首届FIFA俱乐部世界杯(新版世俱杯)的冠军奖杯。
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在决赛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个月来,共有来自168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万球迷现场观看世俱杯。全球超过200亿人次收看了比赛。“我们可以说本届世俱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启了俱乐部足球的‘黄金时代’。”
作为历史上第一项由来自六大洲的32个顶尖俱乐部参加,规模比肩男足国家队世界杯,又在美国举办的俱乐部赛事,新版世俱杯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
一如全球舆论将其冠以新版俱乐部世界杯(The revamped Club World Cup)的名字,当第一届赛事结束后,人们再来回顾时,虽然过程中有杂音,但仍会发现这项赛事的确给现有的世界足球产业带来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改变。
改革初衷:推动足球产业的全球化
历史上,世俱杯与洲际杯(含丰田杯)密不可分。本世纪初,洲际杯(含丰田杯)由原先两支球队对决(欧洲冠军与南美冠军)的赛事,扩大到七支球队参加的世俱杯,就是源于世界足球的管理者们意识到,欧洲、南美之外的其他大洲俱乐部已经崛起,需要将其纳入到世俱杯版图。
因凡蒂诺执掌国际足联后,更是力主将世俱杯从7队扩军到32支,目的也殊途同归:推动俱乐部足球的进一步全球化。
这主要是填补产品供给商的空缺:尽管各国球迷有欧冠可看,但它的参赛球队全部来自欧足联旗下联赛,足球世界缺少一个能跟FIFA世界杯媲美、深度覆盖全球六大洲的顶级俱乐部赛事。
尽管参加欧洲联赛的球员们的赛程已经排得满满当当,欧冠冠军也被公认为是世界最强俱乐部球队,但如果站在推动足球的全球化发展,让足球商业化的阳光普照亚非拉等市场,带动世界足球共同富裕的角度考虑,FIFA作为世界足球的管理机构责无旁贷。
而这也正是因凡蒂诺推动世俱杯改革的动机,今年春天他在接受雅虎体育采访时表示,“我们说足球是一项全球性的运动,但实际上,如果拨开表面,你会发现精英们非常集中在极少数国家的极少数俱乐部。而我想把它带给全世界。”
经历了过去这长达一个月、63场比赛的较量,新版世俱杯是否真的如他所说,推动了足球产业的全球化与发展变革?
从这个角度,答案应该可以说是正向的。
竞技有内容:欧洲未碾压,南美、亚洲献惊喜
本届赛事,虽然欧洲球队夺得了冠军,但非欧洲球队也贡献了不少亮眼表现:四支巴西球队全部小组出线,弗鲁米嫩塞在1/8决赛淘汰欧冠亚军国际米兰;利雅得新月爆冷淘汰曼城淘汰出局,爆出一个大冷门;哪怕是“外卡”球队迈阿密国际也掀翻欧冠球队波尔图,并力压后者晋级16强。
对于赛事的质量,国际足联技术研究小组一致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其中,小组组长、前阿森纳主帅温格说,世俱杯的比赛要远比想象中的紧张激烈;德国名宿克林斯曼说看到球员们在享受比赛,还能看到此前很少看到的球员(比如河床队的弗朗哥·马斯坦托诺)。
哪怕是皇马新任主教练哈维·阿隆索,也承认,“世俱杯向我们展示了其他联赛的高竞技水平……欧洲球队可能对此并不是很熟悉。有时候,在欧洲的我们太想当然地觉得自己就是冠军了”。
除此之外,来自大洋洲的业余球队奥克兰城,及队内的中国选手周通也一同站在了这个世界性的舞台之上。客观讲,中国球队和球员站上FIFA世界杯舞台是极高难度的事情,但得益于世俱杯,周通获得了这样难得的机会。而在开赛前,由海信支持的一部关于周通的纪录片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通过这部纪录片,国人得以近距离了解到周通在异国他乡坚持理想的励志故事。
图片来自周通个人微博
作为一个新兴的赛事产品,新版世俱杯的首秀,内容算得上达到预期,平日里很少被其他国家球迷关注到的南美、亚洲、大洋洲球队都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当然,得益于FIFA为这届赛事开出的高达10亿美金的总奖金,32支球队,哪怕是像奥克兰城这样的业余球队也将收获丰厚的商业回报。
在决赛前的发布会上因凡蒂诺表示,这届世俱杯收入近21亿美元,平均每场比赛收入约3300万美元,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俱乐部赛事,但是“国际足联不会从办赛中拿走一分钱,所有的收入都会被用于支持俱乐部足球发展。其中包括10亿美元的参赛奖金和2.5亿美元的团结奖金。”
作为全球第一运动,足球产业化所带来的曝光机会和商业回报,本该由六大洲的协会、球队共享。而扩军、加大商业化、豪掷千金激励的新版世俱杯,在让各大洲足球雨露均沾这一目标前,无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技术有温度:与体育深度融合,扮演更重要角色
在给更多区域的球队和球员创造舞台,从再分配上真正普惠全球之外,本届世俱杯的另外一大“遗产”,则是其成为多项新技术展示和演练的大秀场,相较前者,后者更加肉眼可见,也更加影响深远。
与比赛结果关系最紧密的技术,当然还是VAR。虽然FIFA世界杯、UEFA欧洲杯此前均已启用这项技术,但这届世俱杯却用出了新的高度和花样。从小组赛的运行效果来看,本届VAR表现较为顺畅,平均判罚时间约40秒,比2022年世界杯的判罚时长缩短42秒,这无疑较大幅度提升比赛流畅性。
而且不同于以往的大赛,本届赛事允许现场、转播画面前的观众与裁判一同观看VAR画面:裁判在场边看VAR时,同时有三个机位的画面呈现在直播屏幕上,分别是疑似手球的慢镜头回放、主裁判站在场边查看VAR的侧面镜头,以及视频助理裁判工作间里的镜头。
值得多提一下的是,除了周通,这届世俱杯上还有一个存在感更强的中国身影。观看过比赛的球迷应该都留意到上述三个转播画面都出现了同一个LOGO“Hisense”字样。本届世俱杯12个球场内和VAR裁判室所使用的VAR技术及产品,都是由中国企业海信提供。这也是继2024年UEFA欧洲杯之后,海信再次在世界顶级体育大赛中提供技术方案。
成为世界顶级大赛的VAR合作伙伴,这也得益于海信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显示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从黑白到彩色,从1080P到4K超高清,世界顶级体育赛事已经成为检验最新技术成果的试金石。从早期CRT时代的仰望,到如今海信的RGB-Mini LED等尖端技术点亮全球顶级赛事舞台,中国显示产业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引领者的蜕变。
今年1月美国CES期间,海信率先发布全球首台RGB-Mini LED电视,实现了从传统黑白背光到 RGB 多基色背光、从单一控光到 “光色同控” 的重大跨越。10年研发,历经无数次失败与调整,海信攻克的两颗核心芯片——全球首颗RGB光色同控画质芯片与高效RGB LED芯片,成为破局关键。
自2016年起,海信没有缺席任何一届UEFA欧洲杯和FIFA世界杯,如今也在FIFA新版世俱杯赞助名单之中。一年后,FIFA 2026美加墨世界杯将在北美全面展开,届时,已经连续用技术助力欧洲杯和世俱杯的海信,又将为世界球迷带来哪些观赛体验的改变,值得关注。
除了VAR,让球迷感触深刻的新技术应用还有不少,讨论最多的必然是裁判视角的转播画面,给观赛带来了沉浸式的全新体验。该视角的画面是由裁判佩戴装有微型摄像机(与眼睛同一高度的位置)的耳麦所摄录,为电视转播和现场观众提供新的比赛视角。其中,掷硬币环节为实时画面,进球等关键时刻则是用于现场大屏和转播画面的回放。从本届效果来说,未来全世界的职业足球比赛转播大概率将会陆续引入这一独特的视角。
再比如此次世俱杯也首次使用了computer-led system。当球员突破防线并且越位超过四英寸(约10厘米)时,该系统就会自动向助理裁判发出信号,提供实时技术辅助。
顶级世界大赛不仅仅是顶尖选手表现天赋的舞台,也是尖端技术的风向标、主流价值观的指示牌。从VAR助力大幅缩短判罚时长,到裁判佩戴微型摄像机拍摄第一视角的画面,我们看到的是技术正在与体育赛事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用球迷的观感来说,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技术的“存在”。
不仅如此,作为2026美加墨世界杯一场系统化的预演,本届FIFA世俱杯通过这种技术与体育的紧密融合,不断展现技术的温度与人文情怀——开放VAR给现场和转播画面前的观众和第一视角的画面,提升的是球迷的观赛体验;而计算机辅助判罚系统的应用,目的避免因延迟举旗而使球员遭受额外伤害的风险,这提高的是球员的参赛体验。
本届世俱杯在技术上的创新和应用或者没有比赛结果本身那么备受瞩目,但它所顺应或引领的这些趋势,将出现在未来的足球乃至体育世界里的更多大赛中,共同推动体育产业在赛事运营、人文关怀等诸多层面的更新换代。推动人类社会彼此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关爱,无疑正是体育最大的价值所在,而科技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结语
虽然只是改制后的第一届赛事,但新版世俱杯作为一项深度全球化的俱乐部赛事,还是让人看到了其区别于欧冠、洲际杯的独特价值——在竞技上,成为了包括亚非拉等各大洲的更多球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运营上,通过赛事、商业化和奖金设置等方式,普惠更多区域的俱乐部;在技术上,因为影响的是全球范围,因此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
这些独特的价值,将会帮助世俱杯在未来吸引更多球迷、赞助商、转播商,并在此基础上,一起推动足球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