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 Wang:中国经济复苏要抓住三样东西

关注
产业链、AI、推动内需三者相加,可以构成很有韧性的增长道路

在全球化格局调整的当下,关税波动、地缘博弈与科技竞速正重塑世界经济版图。全球贸易与金融体系正经历深刻重构——美国关税政策的路径依赖、大国博弈中的筹码较量、金融市场的敏感波动,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时代底色。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韧性正在多重维度显现:中美贸易占比虽降,全球出口份额却逆势攀升;AI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打破技术垄断格局;新经济与新科技的蓬勃生长,更在地产周期调整中开辟出结构性增长空间。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以及具体的中国企业如何保持韧性、重塑增长?

为助力更多中国企业全球化业务,创业邦携手战略合作伙伴——摩根大通,在2025 DEMO WORLD大会期间打造“摩根大通跨境赋能论坛”,邀请来自学术、投资、产业界嘉宾分享市场洞察、交流实践经验、激发未来合作。

摩根大通亚洲执行董事兼全球市场策略师Julia Wang,以从关税不确定性看中国经济韧性为主题,分享了她最新的市场洞见。以下是Julia Wang在7月4日论坛现场的演讲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图片3.png

01不确定性正在变成新常态

大家早上好,我中文名字叫王然,今天的主题非常简单,“从关税的不确定性看中国经济韧性”。我刚才听刘总的发言,很有感触,因为我上学时也是学“地球是平的”。从那个年代到现在我们进入到了新的全球化年代。

对于关税和不确定性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家还是不要期待太多的“确定性”。我认为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会让“不确定性”变成一个新的常态。

一是我们知道的特朗普2.0,这是以美国优先为主导理念的,要重塑全球贸易和金融的宏大计划。这也是全新的政策实验。我们觉得,这个计划在推行过程中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会有非常多以前没有见过的政策工具,和大国交锋的方法。

二是除了政策理念以外,政策执行的方法和方式也会导致不确定性。

我们对于关税有一个基本的假设,美国的平均关税大概会维持在10%-20%。其实,从拜登年代的3%到10-20%是非常大的变化。一般而言,关税都是一升难降,一旦进入到上升的轨道就会持续上升,有路径依赖。虽然关税有这样的框架,但具体在美国和所有国家双边关税和行业关税,我们觉得会有非常大的差异。对于其变化,大家应该要有心理准备,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因为现在,很多关税框架性协议是以当下情景作为主要考量,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全盘研究后的结果。随着实行完毕后,可能会发生几种他们意想不到的情况,政策决定者就会决定要改变之前的方案。

三是贸易格局,这就取决于贸易伙伴的反应。

虽然,全球贸易多元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但贸易背后还是地缘政治的格局。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很多大国以自己的市场作为力量,有更多筹码,可以争取更好的结果。相反,一个很小的国家可能就没有筹码。我们看到美国初步谈到的一些框架性协议,比如英国、越南、中国,可以看出非常明显的反差。这意味着,多元化是很有必要的,产业链分散是很必要的,但也要有全盘统筹的考虑,不能为了分散而分散,也要对风险有充足的把握。

四是金融市场的反馈。

事实上,经历了4月的洗礼之后,我们认为全球金融市场对于贸易战已经有一点脱敏,往前看,我们应该不会看到像4月份这么大波动的再次出现。但从3月-5月,我们注意美金贬值了10%,必定会进入到利率、汇率都很波动的年代。从企业投资角度来说,这会变成非常重要的因子。

02 中国经济在贸易战2.0中的优势

在贸易战2.0下,中国经济有什么优势?我们认为有2个优势:

第一是中国可能是全球对贸易战准备最充分的大国。

2018年我只看中国宏观,还没有看全球宏观。那时候,很多企业看贸易战都是一脸懵,但今天大家真的很淡定。更直接的感受是,在这次关税战中,中国政策的反应和得到的结果是有充分准备的证明。

这源自于中国贸易格局的改变,中美双边贸易在2018年后已经下滑了50%,但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不仅没下降,反而是从2018年的12%上升到了14%。这背后是中国对非美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高端制造业有更大市场份额的提升。这是为什么这次贸易战谈判时,中国会更有底气一点,这是第一个优势,准备充分。

第二是中国在AI模型上的突破。

我们觉得,这是非常大的格局改变。因为在DeepSeek之前,AI基本上是美国一家独大的产业,其他国家基本无事可做。DeepSeek打开了中国AI之路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它还大幅度减少中国对高端芯片的依赖,降低开发成本,加快产业应用和变现的速度。

下一步,我们认为中国可以动用自己的市场优势:一是海量的数据,因为大家的生活都是非常数字化的;二是有非常大的应用市场,这两个优势可以帮助很多行业利用AI的发展进一步升级,这可能是中国经济在这次贸易战中保持更稳健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

03新经济、新科技的蓬勃发展是底气

最后,我想回应一个比较普遍的担忧,就是内需。

2018年,中国的家庭消费年化增长是9%,去年是3%,下滑了不止一半。这背后的大部分原因是,地产行业的周期性下行。

过去半年,我们看到地产低位企稳的一些迹象。刚才很多嘉宾谈到,我们看到了一些局部性的消费热点重新回来,比如泡泡玛特、蜜雪冰城、老铺黄金,这都是我们在港股时投资人每天挂在嘴边的,说明消费的意愿有局部性的修复,但可能不是全盘的。

不可置疑的是,内需还在重建的过程中,在这次节点上不单是纯周期性的复苏,也要依赖整个经济结构性的突破,尤其要以科技作为新的增长点,实现全盘的突破。所以在突破完成之前,我们觉得地产对于消费和内需的拖累,还是会比较大的。

我们也不可忽视新经济、新科技确实在非常快速的蓬勃发展。中国有可能会走出一个和日本、美国完全不一样的后地产内需的复苏道路,这是一个现在可以期待的路径。

总而言之,中国的地产下行是真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进一步的影响力提升。新经济、新科技的蓬勃发展,是我们认为中国发展的底气,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周期性最差的节点。

最后,回到全球的大环境下,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代。首先,AI的时代是新的科技革命前夕;其次,我们认为这是高度不确定的时代,地缘政治、政策、金融、贸易都会很不确定。

在这个大环境下,经济发展要有不变应万变的底气。中国如果能抓住三个东西:产业链、AI、推动内需稳健复苏的方法,三者相加,我们觉得可以构成很有韧性的增长道路。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