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互动方毅:从数据智能到AI生态,杭州为何能成为创新热土?

关注
111

在创投圈聚焦“为什么是杭州”的热议中,杭州以开放的生态与澎湃的动能吸引着全球创新者。

7月18日,在杭州拱墅举办的创业邦2025新青年创投大会上,作为扎根杭州多年的企业家代表,每日互动创始人、CEO方毅围绕在杭州的创业历程、数据智能的实践应用、人工智能的探索突破以及对杭州创业生态的深刻理解,带来了一场生动分享。他以亲身经历诠释了杭州为何能成为创新热土,也展现了一家本土企业从创业到上市,再到深耕数据智能与AI领域的成长轨迹。

图片

以下是方毅的演讲全文,经创业邦整理。

01与杭州共生:创业历程里的城市温度

我是一个念旧的人,尽管最近异常忙碌——昨天在温州,今晚还要再赶回去,但特地抽时间回到杭州参加这场活动。我们与创业邦的缘分很深,2008年我就曾登上创业邦的榜单,2013年、2016年也留下了很多回忆,办公室的同事翻到这些老照片时都说“一定要来”,这里有太多渊源,也结识了许多朋友。

我从2005年在杭州开始创业,算是比较早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领导的关怀。比如在这次全国青联换届中,我有幸坐在主席台上,蔡奇市长经过时,我们进场、离场都有互动。这其实正是杭州的魅力所在——老市长推行三年创业行动计划时,每个月都会和我们大学生开创新创业相关的推进会,这样的支持对创业者来说非常难得。

我们公司2019年上市,去年大数据相关营收占比已达88%,是中国“含数率”最高的上市公司之一。就在前天,我们刚发布了一系列AI相关产品。今年得益于拱墅区企业家梁文锋的DeepSeek走红,资本市场给了我们很高的期待。为了不辜负这份期待,上半年我们几乎都在闭关研发,这个月也抢先发布了几款AI产品。昨天从温州回杭州的高铁上,我和3位同事特意改了相邻的车票,并排坐了两个小时开会,这就是杭州的节奏与效率。

今年“AI六小龙”热度很高,其实中间还改过几次,从“三小龙”、“四小龙”调整到“六小龙”。有媒体说杭州这一圈“风水特别好”,建议拱墅区把圈上的区域开发成科技园,我们公司正好也在这个圈里。

今年2月15日,我和7位同行兄弟聊了4个小时,我本身是个围棋迷,对这种行业聚集的热度很有感触。上一次感受这么高的热度还是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时,当时《纽约时报》头版报道了我,全球媒体纷纷来访。昨天黄仁勋提到“或许可以说杭州是中国的硅谷”,其实早在2014年,美国硅谷一家律所就曾来调研,那时梦想小镇还在施工,我带他们踩着水管拍照。他们认为硅谷用了30年建成,杭州用了20年,当时杭州与硅谷的差距大概是10年,他们已明确将杭州定义为“中国的硅谷”——这是他们走访多个城市后得出的结论。

02数据智能的力量,用“无形数据”解决“有形问题”

数据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垂直领域。6年前有人问我这是不是新词,我解释说,数据智能就像“吃进去数据,吐出来智能”。当时只是打了个比方,后来DeepSeek和OpenAI出现后,大家发现这其实是白描——输入什么样的数据,就会输出什么样的智能。数据智能通常有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个层级,这里不展开细说。在AI领域,行业已逐步形成共识,从早期的聊天机器人到推理、智能体、创新者再到组织者,正如“互联网女王”所总结的那样。昨天黄仁勋也提到了AI的四个发展维度:生成式AI、推理智能、创新智能以及物理智能(包括具身智能和对物理世界的理解)。

最近很多人采访我,让我讲讲杭州的好处,还总让我举个例子,比如某领导来公司调研,我反映了什么问题,他拍着桌子解决了——但我实在想不起来这样的场景。这并不是说杭州政府不作为,而是杭州的问题不靠领导“拍桌子”解决,是靠政府花大量时间打造的生态系统。企业缺资金、缺资源、缺合作伙伴,生态系统自然会帮忙解决。记者说我“夸得很高级”,但这确实是在杭州创业的真实体会——如果凡事都靠领导拍桌子,就意味着权力集中,可能产生寻租空间,这不是杭州追求的方向,这是我很深的感受。

近几年我们用数据智能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这里快速举几个例子。最近我创了个词叫“数件”,还写了篇《树立数件与软件硬件等效意识》的文章,被《光明日报》以“光明时评”发表。文章讨论的核心是“如何用数件替代软硬件”,杭州的全域绿波带就是个典型案例。

王坚院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杭州交通拥堵的关键不在300万辆的车辆保有量,而在25万辆的在途量——占比不到10%。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用巧妙的方式,把杭州近500公里道路变成了全域绿波带,总共只花原来成本的百分之一。这里应该有掌声!

为什么能做到?以前解决交通问题,一个路口要花50万买硬件传感器,可这些设备很快就会损坏。当时杭州40%的传感器分布在66%的路口,但66%的路口数据其实是缺失的,只能靠人工手动调整红绿灯。我们介入后,不需要买传感器,只需通过产业数据、公共数据的联合计算,我们写的人工智能代码仅用50天就解决了杭州的交通问题:文二路、文三路原本单行20年,改成了双行;以前文二、文三路是绿波带时,莫干山路、教工路是“红波带”,现在横竖都是绿波带——这就是数据的魅力。

再说说高速公路的问题。高速上一旦出现事故,5分钟内80%的二次事故就可能发生,所以快速上报隐患非常重要,但现在指挥中心通常需要10分钟。绍兴曾做过创新,每100米埋一个摄像头,一公里成本要100万,构建了“数字孪生系统”,但成本太高难以推广。

我们换了个思路:利用高速上的ETC龙门架。车辆经过前后龙门架的时间差能反映异常——如果时间突然变长,可能意味着有问题。同样的数据,换个角度用就有了新价值。此外,高速交警原本要盯着屏幕看25个摄像头,一个人要负责100多路画面,很容易疲劳。人通常会被动态的东西吸引(比如做作业时飞进来的苍蝇),但高速上需要关注的是“静态隐患”。我们用数据智能技术把视频中移动的车辆“变透明”,只保留背景图,再与原图对比,就能快速圈出新增的异常物体——现在交警甚至能轻松处理,效率极大提升。

我们还把大数据用于脑卒中预防。大家知道,每年约2%的人会中风,及时送医率却只有5%,很多人送医时已错过最佳时间,致残致死率很高。关键不在于治疗方法,而在于预测谁可能中风。我们的大数据模型AUC值达到0.91。意思就是我们的模型只需锁定5%的人群,其中50%明年可能中风——打个比方,我甚至能在拱墅菜市场“摆摊算命”,提醒大家“印堂发黑,注意中风”。

03 AI时代的探索,从“毛坯房”到生态共建的破局之路

今年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也在思考该如何发力。和行业同仁交流后发现,DeepSeek并没有想做全所有商业闭环——即便市值被估到1万亿,拥有2亿用户、5000万日活,他们也没想过独占市场。有次阿里高管约我聊天,聊了半天他说“这样做能商业成功”,我却说“他们不在乎”——这就是拱墅企业的格局,他们甚至把用户送给了别人。其他互联网大厂接走了2亿用户。我当时开发的基于DeepSeek的个人知识库产品叫个知App,用户体验不错但承接能力有限。

我们还尝试用AI帮助公务人员提升效率。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导致裁员,李飞飞说过一句话很打动我:“take my task,not take my job”——人工智能不是替代人,而是让人活得更像人。基于这个理念,我们开发了交互式工具:用二维码一扫,语音输入需求就能生成内容。我们已经有了得到授权的权威语料做基础,只要把拱墅区的本地文件、会议录音输进去,让它写“十五五”规划,仿真度能达到95%以上,类似的应用还有很多。

在探索中我们发现,人工智能入门容易,但精进很难,时间有限这里不展开。核心要记住两句话:“尽信AI不如无AI”、“数可数,非常数,不可数也”——数据梳理清楚了,才能“喂”出好的AI。

当前产业界落地AI特别难。DeepSeek发布后大家使用和讨论的热度很高,但是我们也发现多数公司愿意为AI投入的成本太低。绝大部分企业用不起私有化部署的AI。让产业把数据放到云上?浙江做过很多“链主”、“产业大脑”,但产业大脑有个大问题:同行是冤家,没人愿意把核心数据放在头部企业的平台上,怕被“吸走”。

图片

我们思考出一个可行方案:混合云部署。之前和梁文锋及阿里的人争论过“云”的概念,最近我们做了“AI Station”——放在桌下插上电就能用,支持多模态输入:丢个PDF进去、录段会议语音,它能声纹识别并生成所有人的会议纪要。本地设备积累数据,需要推理时连接云端引擎。不涉密的个人使用直接连公有云(火山、阿里都做得不错);有钱的企业可以私有化部署;但绝大多数企业可以用“众筹云”——比如拱墅一个园区,管委会让各家企业出几万块,凑一台DeepSeek大模型服务器,20家企业分摊,每家只要十来万就能用得起。这台服务器不存储记忆,所有数据和“记忆”都留在企业自己办公室——这才是未来的解决方案。

我们这两天推出的机器只要九万八,还含三年模型服务费,能满血使用AI功能。医院也可以这样:一个区的卫健委搞一台,所有医院接入,每家医院六万八就能解决问题。

DeepSeek不想做所有事,他们只想把“Kernel(内核)”做到世界顶级,就像Linux内核。他们不会去争OS层(操作系统)、中间件的市场,而是把这些留给大家——就像从Linux开发出安卓、iOS、鸿蒙一样。OS层之上的office类应用,以及更上层的个性化应用,也都留给了创业者。DeepSeek可能不会给拱墅带来巨额税收,但会带来巨大的生态。围绕DeepSeek生态做二次开发、三次开发。哪怕不会开发,未来在AI的MCP(模型即服务)时代,大家也能像在字节上做视频号一样,抓住第四层创业机会。可以说,人工智能这波浪潮带来的创业机会,比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要大一个量级。

04杭州的创业密码,五大要素构建的生态沃土

多年前我跟着魏江校长在麻省理工商学院学习“如何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学到五个核心要素,这恰是杭州的优势所在:

一是“有为有效的政府”。评价政府有个很有意思的指标:注销一家公司需要多久。注册公司时政府有招商部门协助,而注销时的效率,更能体现地方治理水平。十多年前还有个指标:当地的网络带宽——这两个角度能侧面反映科创生态。刚才提到的“无感调研营商环境”,其实就能通过这些细节观察。

二是“科创型高校的崛起”。高校是创新的源头,杭州的高校在科创领域的发展有目共睹。

三是“科创类企业的聚集”。像海康、阿里这样的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四是“多极资本的活跃”。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各类资本,创业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早年杭州创业环境不算成熟,是宋总想办法把南总请过来,通过创业邦把全国性、全球性投资者“卷”到杭州,提升了杭州创业的关注度。

五是“受过良好教育和有经验的创业者”。这五类要素共同构成了杭州的创业生态系统。

正是这样的生态,让我们这些创业者能在杭州扎下根,从数据智能走到AI时代,不断探索新的可能。这就是杭州,一个让创新者愿意停留、能做成事的地方。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