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能车参考(ID:AI4Auto),作者:杰西卡,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你的大行自行车,准备赴港冲刺IPO了!
这家折叠自行车巨头,骑友们再熟悉不过了,最最出名的经典车型就是热卖了二十多年的大行P8。
品牌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已达到年销23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折叠自行车公司。
今年83岁的创始人韩德玮,被外界誉为“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早年也是美国小有名气的物理学家。
其毅然决定放弃科研,转头涉足自行车领域,带领大行品牌从美国起家,最后回归中国独立的过程,更是颇具传奇色彩。
一路走来,这家已有40多年历史的企业,没有任何融资和外部股东,销量、营收以及利润都在稳步提升。
那么问题也来了,这样一家龙头企业,分明有过很多募资的机会,为什么会选择在此时赴港上市呢?
全球最大的折叠自行车公司
大行的全名为“大行科工(深圳)”,从创办第一天起就在做自行车业务。
主打产品就是大行自行车,折叠自行车是其核心,最知名的就是2003年推出的大行P8,经典的铬钼钢车架、速联X7变速系统、大苹果胎等配置,是很多入门新手以及折叠车爱好者的首选。
由于小巧便携,能轻松放进汽车后备箱,所以折叠自行车也很受有车人士的青睐,特别是通勤难度更高的车主、以及渴望旅行或冒险的车主。
不少汽车OEM也因发现了这种需求,找到大行进行了合作,像丰田、福特、奔驰等等都采用了大行的车作为车载配套产品。
之前蔚来和大行还合作过一款折叠自行车,叫Urban Explorer,就是以P8为原型设计的,改装了蔚来品牌的涂装色。
同时,为了满足更丰富的市场需求,大行的产品组合也扩大到了山地车、公路车,以及电助力自行车(踩脚蹬电动机才会驱动的自行车)等其他车型。
截至今年4月30日,大行总共已经有超过70款自行车在售。
另外,除了销售自行车,公司也在拓展其他业务,包括出售骑行配件等相关产品,比如头盔、骑行眼镜、水壶架等等。
大行还推出了“共享360项目”,就是向同行推出自研的专利自行车零件,比如座管打气筒;以及和同行合作推广共享品牌产品,以收取许可权或特许权的使用费。
而大行的销售模式,是线下和线上渠道兼备,直销和经销并行。
也就是既委聘经销商,通过其线上和线下门店经销产品,也直接向消费者和零售商销售商品。
如今国内主要的电商和社交平台,比如京东、天猫、抖音以及拼多多等,都可以买到大行的产品。
这种模式也被大行搬到了海外,其产品已销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涵盖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零售量计,大行科工是全球最大的折叠自行车公司,在2024年,前五大公司合计占据全球19.4%的市场份额,大行一家独占6.2%。
在中国,按2024年零售量计,大行在折叠自行车行业的市占率达26.3%;按2024年零售额计,其市场份额也为36.5%,拿下中国大约三分之一的份额。
那么这样一家头部级别的企业,又会有什么样的财务表现呢?
大行科工,财务表现如何?
单纯从核心指标的走势上看,大行的业绩无疑是亮眼且持续向好的。
先看收入,2022年到2024年,大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亿元、4.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3.1%;今年前四个月的收入为1.85亿元,同比增长46.8%。
这些收入绝大多数都来自大行自行车,而且这部分业务收入的占比在一直增加,已经从2022年的93.4%,增加到了今年前四个月的98.3%。
自行车市场可以像汽车市场一样,按照价格划分为大众市场、中端市场和高端市场。其中,大行选择以2500元、5000元作为三个价位的分界线。
从招股书数据可以发现,大行的收入结构正逐渐向中高端化偏移,大众市场的收入占比,已经从2022年的39%下滑到了今年前四个月的21.2%。
但同时也能发现的一点是,大行的其他业务没有起量,配件等产品的收入还出现了下滑,占比从2022年的5.3%降到了今年前四个月的0.5%。
接下来再看利润,毛利方面,2022年、2023年、2024年以及今年前四个月,公司的综合毛利分别为0.78亿元、1.01亿元、1.49亿元以及0.61亿元。
同期的综合毛利率分别是30.7%、33.8%、33%和33%,主要因为自行车业务的毛利水平也保持稳定,同期毛利率分别为30.4%、33%、32.3%和32.1%。
而许可权及特许权使用费业务,毛利率达100%,如果后续拓展业务和提升占比,也会给大行的毛利带来更多增量。
净利润也在增加,已经从2022年的3143万元,增长到了2024年的5230万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9.1%。
今年前四个月的净利润达2153万元,同比大幅增长了69.3%。
营收、利润水平增长,特别是2024年出现明显提升,和大行自行车的销量有最直接的关系。
2022年到2024年,大行自行车的销量从14.9万辆增长到了22.95万辆,复合年增长率为24.1%;今年前四个月的销量为9.34万辆,同比增长了46.5%。
不过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到,这里可能存在一个潜在的挑战。
大行透露,公司目前仅有一家位于广东惠州的工厂,年产能10万辆。
其2024年产量为10.4万辆,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103.9%,今年前四个月更是把利用率干到114.1%,但仍远远低于年销量。
出于惠州工厂产能的局限性,大行也在委托外部的OEM供应商完成订单。
而且随着销量的增加,大行对于找供应商代工的依赖性也越强,代工产品的数量占比,已经从2022年的29.5%增长到了2024年的56.8%。
这就导致外包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占营业成本比例从2022年的20.2%飙升到2024年的48.3%。
所以大行也透露,此次招股募资的用途之一,将部分用于在惠州开设一个新的生产设施,且有意在天津、江苏、浙江等地投资或收购既有的生产设施。
而原来的惠州工厂,也将进行先进设备升级,以提高生产和运营效率。
同时,大行透露,公司也将把更多资金用于加强研发能力,以及强化经销网络等销售体系。
从招股书看,公司在研发和销售方面的开支也确实在不断增加。
2022年到2024年以及今年前四个月,大行的研发开支分别为901万元、1067万元、1755万元以及648万元。
同期的销售及经销成本为1599万元、2958万元、4746万元以及1973万元。
而2024年末时,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为1.02亿元,不过到今年4月末减少到了5902万元。
至于为什么现金储备骤减,大行在招股书中解释,是由于存放已抵押银行存款花费了5000万。
简单来说,类似于把还没到期的定期存单、大额存单抵押给银行保管。作为交换,银行根据这张存单的金额,再向公司借一笔钱用。
如此看来,大行选择募资,也许就是因为销量提升带来“甜蜜的烦恼”,短期内需要更多资源来解决。
可能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没听说有公司的投资者/股东出来表态?
其实不是不表态,而是这家老牌巨头,现在没有任何外部股东。
这就要从大行的创立开始说起了。
创业43年的“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
大行成立于1982年,创始人是已经83岁的美籍华裔韩德玮,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
在创立大行之前,韩德玮原本是美国知名的激光物理学家和航天专家,国际业界通用的《激光手册》就由他和同事联合撰写。
更早之前,生于广东韶光、长于香港的他,19岁举家移民美国,进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求学,选择了物理专业,“望以继杨振宁博士之辉煌”。
读大学二年级时,在一场全校师生智商测试中,韩德玮拿下了多年来最高分,之后还拿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资格联考的状元——这项考试素来以录取率极低著称,韩德玮也因此名声大噪。
26岁时,他就破格成为加州州立大学最年轻的物理学助理教授,最后在1971年获得了物理博士学位。
在这一过程中,1970年的石油危机,让韩德玮意识到了全球能源问题严峻性,一颗名为“环保”的种子,就在那时在他心里扎根。
博士毕业后,韩德玮选择到世界顶级的航空航天机构——美国休斯飞机公司任职,主要研发战术激光;1977年,36岁的他被保送到著名的休斯研究所(世界首部激光器诞生地)。
由于激光核聚变发电是当时最被看好的清洁能源方案之一,韩德玮在这一方向上开始了研究。
1980年,韩德玮发表了一项轰动业内的技术:
通过使用锥形的晶体光纤,可以有效地压缩高强度激光能量一二十倍。
这项技术至今已激发出了成百上千种相关研究,并被激光核聚变及陆空、防御激光等领域,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在研究过程中,他意识到激光核聚变 (发电)在环保领域落地存在很多问题,反而在战争领域大有可为,这和他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韩德玮毅然决然地离开休斯实验室,放弃了待遇优渥的科研生活,选择转行。
那又为什么选择折叠自行车领域呢?
这是因为上大学时,韩德玮为方便出行,每天都要拆解一遍自行车再塞进汽车,相当麻烦。
一辆方便携带又不影响使用性能的自行车,就成为他心中非常理想的出行工具,也符合他投身环保的愿景。
所以,韩德玮怀揣着这个梦想,带着20万美元的资金,在车库里潜心钻研,终于研发出了全球第一台现代折叠自行车,“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的名号也正是这么来的。
不过,虽然折叠车的问世让业界十分轰动,但这一概念在当时还是没有第一时间被广泛接受。
所以当韩德玮走访美日中各大自行车厂,希望将专利技术授权或合作生产时,却是四处碰壁,被现实浇了一盆凉水。
后来,无奈的韩德玮和其兄弟,通过广泛的媒体传播推介折叠车,收到了很多投资者和粉丝的鼓励,有30多位投资人站出来,累计筹集了200万美元的资金。
1982年,靠着这笔钱,韩德玮在加州建立了北美大行公司,并选择在台湾省建立第一个工厂。
1984年,第一批中国生产的6000台折叠自行车火速售罄,通过美国公司DNA运营,大行品牌从此打响了名号。
1997年,韩德玮回到老家广东,在这里建厂,并在之后改为大行科工,完成在大陆的迁移,美国公司DNA逐渐成为大行在美国的销售渠道。
在1982年之后的这43年里,大行没再筹集任何资金,全靠自行车业务撑起了销量全球第一的位置。
所以现在再看大行科工的股权架构,会发现没有任何外部股东,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股88.56%,合计持股90.1%,其余股权归合伙企业所有。
而由于没有外部投资者的参与和市场交易,所以大行现在的估值还是个未知数。
而这位仍坚持在一线的83岁传奇企业家,创业43年,终于要等来自己的IPO了。
参考链接:
https://www.biketo.com/industry/10660.html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