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船舶新型燃料,催生万亿大市场丨创业邦发布《2025可持续航空、航运燃料发展报告》

关注
SAF、绿甲醇、绿氨重构航空、航运产业格局,万亿市场版图初现。

WechatIMG132.jpg

在全球碳中和的浪潮下,航空与航运业正站在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航空业当前的碳排放已占全球总量的3%,若不加紧行动,2050年这一比例恐将飙升至22%,成为气候变化的巨大推手。而航运业也不容乐观,2023年其温室气体排放约达83.34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2%,99%依赖化石燃料,若放任不管,2050年排放量最高可能增长250%,严重威胁地球生态平衡。

在这场绿色革命中,高效低碳燃料成为破局关键。SAF(可持续航空燃料)以其超80%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力,且与现有燃油系统无缝兼容的优势,成为航空业迈向净零排放的绿色希望。航运业方面,绿色甲醇和绿氨凭借在安全性、合规性、碳减排潜力及与现有基础设施适配性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成为航运业实现零排放愿景的理想“燃料舵手”。

创业邦持续关注创新经济及其推动者,通过访谈近10家创新企业/机构及行业专家,围绕SAF、绿色甲醇和绿氨,全面分析其市场前景、技术路线与成本结构,还梳理了市场格局与代表项目,为行业从业者、投资机构、政策监管及服务机构提供参考与建议。

01 SAF市场

SAF:万亿级市场空间亟待爆发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计2030年全球SAF需求1835万吨(市场规模约1260亿元),超60家航空公司已承诺到2030年使用10%的SAF(对应约1300万吨需求),2050年全球SAF需求达3.58亿吨(超过7万亿人民币),承担65%航空业减排任务。

当前SAF全球供给紧缺。根据IATA数据,2025年产量预计将增长到200万吨(同比增长100%),但仅占航空燃料使用量的0.7%。截至2025年1月,SAF全球产能达到440万吨,新项目投产后将增690万吨。但按政策和航司计划,2030年需求将超1800万吨,缺口达680万吨!

图片

技术路线:HEFA最成熟,FT、PtL前景大

目前加氢酯和脂肪酸(HEFA)路线是商业化程度最高,约占98%产能,但原料依赖废弃食用油等有限资源,可能在2030年后引发供应缺口。生物质气化+费托合成(G+FT)、电转液(PtL)等技术路线有望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图片

目前SAF生产成本约为传统航煤的3~6倍,成为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障碍,随着技术研发和供应链完善,预计2050年有望下降到平均价格1070-1620美元/吨,同时传统航煤平均价格700美元/吨,需要再通过碳税弥补每吨400-800美元左右的成本。

全球市场:欧洲长期供给有缺口,亚洲以出口为主

目前欧美是SAF主要的消费市场,也是生产商集中的地区,拥有全球超半数的SAF工厂和产能,主要以HEFA路线为主,头部厂商为 Neste oil、Diamond Green、World Energy、TotalEnergies等。

到2030年,全球SAF规划项目因面临成本压力等问题,实际落地存在不确定性。预计2030—2035年期间,全球SAF市场将出现约2600万吨的供应缺口,需通过电转液(PtL)、费托合成(FT)、醇制烃(ATJ)等先进技术填补。在当前市场(2025年),亚洲产能占全球总量的46%,在运营或在建项目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项目储备的40%以上,凭借低成本原料优势有望成为出口枢纽。

国内布局:项目集中在江苏、广东、四川、内蒙古等原料供应地

目前中国已建成且获得适航审批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年产能约为110万吨,均为HEFA路线,代表企业有中石化镇海炼化、君恒生物、嘉澳新能源、怡斯莱、鹏鹞环保等。

截至2025H1,中国SAF项目已累计达45 项(含规划、在建和建成项目),项目规模超过950万吨/年。从项目产能来看,规划产能最多前5的省份依次是江苏、广东、四川、内蒙古、河南等地,在原料供应、地理位置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如江苏的生物质资源丰富,且临近港口,规划SAF产能百万吨以上;四川、广东的餐厨废油产量较为集中,适合HEFA工艺;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G+FT)/AtJ工厂;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风光资源丰富,适合PtL工艺。

图片

02绿色甲醇市场

绿色甲醇:原料和能源都来自可再生能源

目前国际上并无明确通用的绿色甲醇标准界定,已有的代表性绿色甲醇定义由欧盟制定,所需原料来源必须全部符合可再生能源标准。绿色甲醇的产业链主要包括制备、储运和应用三个环节,制取核心环节包括生物质气化、电解水制氢、可再生碳源捕集。

图片

技术路线:短期以生物甲醇为主,长期电制甲醇将占主导

目前绿色甲醇的主要生产路线是生物质气化、生物质耦合绿氢路线,未来随着绿氢成本下降和CO₂捕获技术突破,电制甲醇将成为主流。当前国内绿色甲醇生产成本约3500-5000元/吨(传统甲醇约2000-3000元/吨),绿电与碳源价格尚不支持绿醇的经济性,依赖补贴和政策强制配额。

图片

全球格局:集中在欧洲、北美、亚洲

据甲醇协会(MI)统计,截至2025年4月,全球共有220个可再生甲醇项目(对中国项目统计不完全),预计到2030年总产能达3710万吨,其中,电制甲醇项目的总产能为2060万吨,而生物质制甲醇项目的总产能为1650万吨。

按规划产能分布看,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规划甲醇产能最多。CRI 在冰岛生产的 Vulcanol,以及荷兰 BioMCN 公司生产的生物甲醇都已在欧洲作为燃料添加剂使用。

国内项目:集中于东北、内蒙古等地

截至2025H1,中国绿色甲醇项目总数已接近150个,累计规划产能超5680万吨。从项目产能来看,规划产能最多的五个省份依次为内蒙古、辽宁、吉林、湖北、黑龙江,具备丰富的生物质与风光资源,为项目开展提供充足原料。

在航运燃料领域,绿色甲醇的主要消费市场集中在东部沿海港口,用于甲醇燃料船舶的加注以及出口。当前,绿色甲醇的生产地与消费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由于其生产成本远高于运输成本,多数项目布局在原料成本较低的地区。

图片

03绿氨市场

绿氨产业链:核心是绿氢制备和氨合成

绿氨由电解水制取的绿氢与空分装置捕获的氮气经合成工艺而得。绿氨生产主要包括绿氢制备、氮气制备和合成氨三个单元。其中空气分离制备氮气和氨合成工艺技术成熟,完全可以采用现有产业技术。在绿氢制备,碱性电解槽(ALK)技术较成熟,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在示范应用阶段,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槽正在快速发展中。

图片

绿氨成本:受电力、储氢影响最为明显

绿电价格是决定绿氨价格最重要的因素。现有的合成氨工艺需稳定电源与稳定的氢源,一般采用网电或配储绿电并配比弱电网解决,电价每差异0.1元/kW·h,影响氨最终成本约1000元/t。若能利用富余电力生产绿氨,将显著降低绿氨生产中的电力成本支出,从而提升成本竞争力。

全球布局:集中在澳大利亚、中东、西非等地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统计,全球绿氨规划项目(国内外统计口径不一致,此处不含中国)超过60个,产能超7000万吨,制备能源以海上风电和太阳能为主,绿氨工厂主要分布在风光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和对“零碳”承诺响应程度较高的国家,如澳大利亚、中东、欧盟和智利等。从项目规划上看,绿氨项目多被所在国就地消化生产化肥,而少部分绿氨项目将用于出口,也在探索绿氨在航运、储能等领域的应用。

国内项目:集中在东北、西北地区

在政策和市场推动下,绿氨规划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拓展,正在形成“绿电·绿氢·绿氨”的新产业链。截至2025H1,中国绿色合成氨项目累计数量超100个,累计规划产能超2050万吨。项目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等区域,其中内蒙古地区占全部规划产能的51%,其次为新疆、吉林、辽宁等地。

图片

当前SAF、绿色甲醇和绿氨产业正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窗口期,技术突破、政策协同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成为破局关键。通过原料多元化技术创新、国际国内政策标准衔接(如碳税机制、认证标准),以及“原料-技术-政策-市场”全链条生态构建,有望突破成本与资源瓶颈,加速形成万亿级绿色能源市场。

从竞争格局看,国央企与能源电力企业凭借资金与资源优势主导产能布局,而初创企业则通过新技术路线开辟差异化赛道。推荐关注的创新方向如下。

SAF:重点关注G+FT、PtL等新路线的创新企业,关注其技术可行性与科研资源支撑、整体成本预估以及团队商业化能力;

绿色甲醇:重点关注在生物质气化、电解制氢、甲醇合成具有核心技术/工艺壁垒的企业。生物质气化,聚焦气化炉工业化落地,如大型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企业。绿氢制备,PEM与AEM聚焦降本,SOEC材料稳定性提升。CO₂捕集,开发新型固态吸附材料降低DAC成本,生物质能碳捕集/利用与生物质气化耦合。甲醇合成,关注铜基、锌基等高效催化剂,甲醇装置大型与反应器工艺优化。

绿氨:绿氢制备,关注波动电源大规模柔性制氢设备、氢能长时空储运技术以及大容量低成本电储能技术。氨合成,聚焦低碳化与柔性化改造,重点关注基于光催化、电化学、等离子体等新型合成氨工艺。

以上内容摘自创业邦《2025可持续航空、航运燃料发展报告》,欢迎登陆睿兽分析下载完整报告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