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全称:四川易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融资轮次:种子轮
产品/服务:车载式移动口腔医院,集合口腔诊断与治疗功能,技术优势创造口腔医疗创新经济模式
创始人:林映霈(Austin Lin Yee)
出生年份:1991年
教育背景:伦敦国王学院口腔本硕、北京大学口腔医学交换学位、哈佛大学口腔生物医学领域博士
本文是易府if医疗创始人林映霈(Austin Lin Yee)的创业故事,他是一位典型的高学历创业者。
*保留自述视角,为方便阅读,内容经过编辑。
是“医师”,别做医匠
我决定创业的种子最早在本科阶段埋下。
2012年,学校推出类似“五官科”的标准,由三个二级学科合并而来。学科合并与英国的少子化、老龄化密切相关,当地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是宁缺毋滥,少子化将导致从业医护人员减少,老龄化则会使得居民行动不便,让就医变得更加困难。
在硕士阶段,我的研究方向是神经药物诱导牙周再生。当时发生一件事,给我人生中最大的震撼。
一次课堂演示上,我执刀完成一例腺样囊性癌手术,指导教授达菲德·埃文斯(Dafydd Evans)带着同学和同事在手术室旁的观察室观摩。一般来说,这类手术需要耗费70~90分钟,我只要40分钟。
原本期待精湛的手术技艺能够获得赞赏,教授的反应完全在我意料之外,他旁述时的点评让我瞬间懵了。
教授指着我说:“同学们,你们将来千万不要像他一样。他不是医师,是一个医匠。手术方法虽说精炼,但他不懂得医师的真正意义。”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明白了教授的意思。 在英国,医护人员减少是大趋势,医师努力的方向是提高诊疗效率,在提高手术效率这件事上,手术机器人的表现远高于人类。
达菲德·埃文斯(Dafydd Evans),本科时期的指导教授,在通用电气医疗部从事医疗器械设备开发生产十余年,现任公司总工程师
手术结束后消完毒,和其他人集合,正好教授在准备他的一场手术,我们前去观摩。和我刚完成的一样,这场手术也是切除腺样囊性癌。当时,美国医疗器材商Intuitive Surgical推出第二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辅助下,教授仅花费20分钟便完成手术,是我用时的一半。
这是由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完成的第一个腺样囊性癌切除案例,当时手术机器人远没有现在这般普及。做完手术出来后,教授用特别的眼神看着我,补充了一番话。他的用意很明确:医疗系统的进步基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在手术刀法上过度精益求精只是原地打转的“刀匠”。
我意识到,教授说的没错。手术机器人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势不可挡,医师不该与机器人赛跑,迟早会被机器人取代。那么,我为什么不去发明机器人?
后来我到美国工作,同时申请了博士。研究生所学专业偏向药学,博士所学偏向口腔医疗器械设备制造。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一年我到日本工作,在奥林巴斯担任工程师,该公司在医疗设备多个细分领域保持世界领先。
总结来说,我决心创业背后有一连串原因。毋庸置疑,研究生阶段,教授的这番话是我创业的最大动机。
未来危机,当下商机
在哈佛一场学术汇报的活动上,我提出车载式移动口腔诊疗的蓝图。汇报结束,HCA的一位经理主动找上来,希望和我深入地聊一聊,对方认为这是个很棒的商业模式。
我的想法很简单,移动口腔医院顺应未来趋势。从过往在英国的经历来看,少子化造成的专业整合致科室合并,都意味着提高诊疗技术、缩短治疗周期。老龄化对应的是患者行动不便,这台诊疗车可开到患者楼下,方便完成诊疗。
HCA的经理看到了现实效益:摆脱固定场所、节约人力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改变口腔诊疗模式。
打个比方,美国梅奥诊所的人力和场地租金占成本的约六成。欧美的医院采取预约制,每个预约时段留给一位患者。事实上,每位患者的诊疗时长参差不齐,剩下的时间是医疗资源的闲置。同时,为维持医院正常运转,所需医生和护士不是个小数字。
诊疗车的使用,免去固定场所租金,减少所需医生和护士,口腔医疗机器人的使用提高诊疗效率。因为这场汇报,HCA希望我赶紧签下合约,对方愿意提供经费,有使用这款产品的意向,以及其他权益上的合作。
这开启了我一个人的创业。
创业团队的中流砥柱(左至右:Max Alexander 张冠培、Charlie Borbón 张季培、Amper Proxim 张亚培、Austin Lin Yee 林映霈)
随后,创始团队才陆陆续续搭建起来。大家有创过业的、有担任过首席工程师的、还有人在细分领域颇有造诣……团队核心成员“人均博士”,是我认识的教授和同学,他们来自伦敦国王学院、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哈佛大学隔壁的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专长,作为产品线补充,从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研发逐步拓展到口腔药物研发。
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加持,我们几乎没有竞品。国内公司在技术上有一定差距,国外公司的产品开发思路不同,因为易府if医疗将口腔科的所有功能都放到了诊疗车里。
市面上的口腔诊疗器械,尤其是诊断器械,轻微晃动便可能导致故障。易府if医疗产品的一个特点是,在车辆移动这样不稳定的场景下也可以进行诊断,同时治疗不伤害人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在移动口腔医院里接受过诊疗的用户自发地分享使用体验。
“独角兽根本不存在”,产品全球化亦有挑战
“独角兽根本不存在,只是人心所造之物”——创业几年,这句话是对我心境的写照。在投资领域,独角兽是Cowboy Ventures的艾琳·李(Aileen Lee)创造的概念,我个人将其理解为一种讽刺。
投资机构手握大量资金,谁是独角兽企业由机构决定。一个产品,不论创新性如何、商业模式如何,或许不会被大多数人接受。因此独角兽的另一层含义是砸钱买市场,一轮又一轮融资,用钱买来客户,做一种市场掠夺。企业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的想法,让他们相信买到了有价值的商品/服务。
我的创业初衷非常简单,即推动医学进步、提升医疗品质,不在“医匠”的路上越走越远,“医匠”顶多治愈眼前的患者,而我的产品最终惠及全人类。
不论是新品开发还是市场运维,公司创立之初需要大量资金。我的原则是公司要自负盈亏,拓展市场时有足够底气慢慢摸索。易府if医疗做的是全球化产品,IPO是必须考虑的,且力求做到财报透明。可是,我们不看重获得很多轮融资,反而破坏产品的价值和意义。
就像独角兽企业,名字起得好听,其实是“华而不实的虚幻之物”。易府if医疗科技,如同if,是具体去实践的“未知”,而非构筑虚无缥缈的神话。
全球市场化方面,易府if医疗的产品已在美国、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挪威、比利时等欧美国家,以及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获批上市。
尽管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口腔诊疗市场情况不同,在少子化、老龄化的趋势下,我们认为车载式移动口腔诊疗在国内有广阔前景。目前产品正在走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流程,是否获批还是未知数。
市面上的牙科诊断大多采用同位素成像,我们产品采用的诊断技术“近似拟色成像”基于超声成像原理,不涉及任何放射性辐射。因为这项突破性技术,我在2021年被授予“国家杰出青年人才”称号;“交互式激光技术”在口腔的诊查诊断原创性技术,实践机器人自动化,获得“中关村高聚工程创新领军人才”与“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创新人才”,车载式移动对器械设备“液气压相性平衡”开发的完全掌握以及海外市场化使用,获得工信部杰出创新领袖。
如今液气压相性平衡的技术不断优化,使得将车载式拓展到各临床科系执行诊疗功能已是可能的解决方案。
即使产品在国内注册流程遇到一些困难,药监局的法规标准默认诊断设备有放射性辐射,官方可以给到的方案是在国内版本产品中增加一个铅隔板。公司明确拒绝了该提案,海外客户一旦知道国内版本有铅隔板,将对产品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在不同市场有不同功能代表着危机,苹果公司有资源摆平不同iPhone版本的公关危机,但我们是初创公司,无法解决类似问题。我们会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希望顺利获得资质。假设无法成功获批,宁愿放弃国内市场,也不会做出版本不同的全球化产品。
城市不是创业最重要的因素
易府if医疗的产品由自有工厂制造,处理器也是自主设计,处理器的架构、封装测试需要和上下游企业合作完成。成都拥有前沿的芯片产业集群,英特尔在成都的产品公司是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之一,当地还有许多实力雄厚的合作方。
在北京时,产品已经有孵化的粗略模型。然而,处理器的测试需要反复调试,涉及多次批量返厂,将大幅提升运输成本、时间成本。考虑原料和产业优势,我们选择到成都注册。
几年来,成都在推动创业创新上做了很多努力,但与北上广深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选择其他城市能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也会失去产业优势。不论选择在哪创业都是好的,不存在完美适配创业的城市。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经历过黄金时期,跑出了小红书、抖音这样的企业。年轻人创业是一股热潮,尤其在互联网领域。但事实上,创业失败的案例比成功案例多几十倍。
我想告诫年轻人,不要轻易创业。毕业后缺乏社会经历、产业经历,也没有完备的商业想法,一股脑地投入创业,容易失败。
当下的创投环境,获得融资愈加困难。HCA给我投资,不仅是因为我的成果、述说多好的概念,而是因为我拥有十年临床诊疗、制造、研究等经历,创新技术优势去创造诊疗新经济模式;同时,延揽到顶尖人才团队,做出集成突破性技术的产品。
实践和书上的理论相差一大截,年轻人必须经历一些支撑梦想的环节,到社会和产业中历练五年、十年,再去谈创业,不然一切都是枉然。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