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田伟凤,编辑:何梦飞,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近几年,极端高温天气正以频繁突破大众想象的势头席卷而来,成为愈发普遍的气候现象。
但与此同时,在躲避热浪、寻觅清凉的需求之外,还有一群人正在顺势而为,利用“盛夏”之天时,践行着一门流传千年的古老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有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意思是说,夏季需顺应阳气旺盛的自然规律,通过调养阳气预防冬季疾病。这便是流传千年的“冬病夏治”。
与这种理论基础相伴的,便是近两年越来越火热的“三伏贴”养生。
美团医药健康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入伏前夕,平台三伏贴销量环比增长176%。从区域范围来看,上海、广州、深圳、宁波、杭州、武汉等地是三伏贴销量排名靠前的城市,而这些地方也是长期被高温锁定的“火炉城市”。
图源:《美团中医24节气养生指南三伏养生前瞻报告》
从用户画像来看,在这场趁“热”打“贴”的养生浪潮中,90后、95后用户占比超过一半,是三伏贴养生的绝对主力。
如果说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代表性选择,那么乌梅汤这一款中药饮品的爆火,则让中医养生以更轻盈、更日常的方式融入了年轻人的夏日生活。
2023年夏天,浙江中医院一帖乌梅汤引爆网络,由此带动了全国范围内对中药乌梅汤的追捧。数据显示,浙江省中医院推出的“乌梅汤1.0”开售后便创下3天卖出20多万帖的纪录,“2.0版本”更是火爆,2024年上线24小时就售出115万帖,到今年开售五分钟就卖了1万贴。而消费人群中,20—35岁的年轻人超过80%。
而到了立秋时节,“中药奶茶”跟着“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热潮出圈,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出的甜汤,成了年轻人的时令新选择。
事实上,“养生”早已是年轻一代热议的社交话题。小红书上,“中医养生”话题的浏览量已突破69亿,讨论量接近2000万。
图源:小红书
数据背后,中医养生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而在追捧和热议中,中医这股“神秘的东方力量”,正在掀起不一样的消费和经济热潮。
01中医火了
率先承接这波热度的,当属中医馆。
数据显示,中医馆数量已从2015年的3000余个增加到2024年的4.2万个,九年增长了约13倍。
从经营数据来看,众多中医馆业绩表现十分亮眼。以连锁中医馆品牌固生堂为例,2025年上半年,总门诊人次达到了274.7万,同比增长15.3%;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41.6%。
除了中医馆,在整体的医疗系统中,中医服务网络也在快速铺开。2017年到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54243个增长到了92531个,几近翻了一番。
今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公布了一组数据,足以证明中医就诊的热度。202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总诊疗量超16亿人次,这也是继2023年67.4%的同比高增长后的再度上涨。
中医成了一种健康管理的普遍选择。尽管从既有印象来看,过去去看中医的人群多以父母长辈为主,与年轻人的关联并不紧密。但正如开头所述的案例,从整体上来看,中医就诊、中医养生在近些年早已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年轻化转向。
早在2023年,中国青年报曾对1000名青年发起过一项有关中医健康管理的调查,数据显示,超九成受访青年尝试过各式中医诊疗法。美团医药健康于去年双十一也发布过一组数据:彼时其平台上中医养生类产品的消费人群中,18至30岁人群占比达到了52%。
在这种年轻化趋势背后,中医也正在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养生理念。
同仁堂推出加入草本或药本植物咖啡
即时茶饮市场中,中式养生饮也成了重要的经营赛道。前瞻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8年中式养生饮的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速将超过88%,预计2028年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将破百亿。
这一迅猛的发展势头,吸引了众多品牌纷纷入局。比如元气森林推出的“元气自在水”系列,涵盖红豆薏米、红枣枸杞、绿豆等多个常见中式食材。2024年其销售额突破10亿元。再比如盒马通过自研或与同仁堂等中医馆联合的方式,推出各类养生饮,上半年盒马货架上推出了将近20款养生水。
在趋势背后,曾经被视作是补药的中药材,正不断拓展应用场景、转变产品形态,成为当代人养生消费中的常见成分。“中医”正在成为消费市场重要的“流量密码”。
02中医“生意经”
除了养生消费领域热度高涨,中医也在文旅上掀起了新的波澜。
在杭州大运河桥西历史街区,方回春堂、大运河国医馆等多家中医馆坐落于此。除了常规的就诊门店,这些中医馆也正在衍生各种线下文旅体验,并以此解锁更多元的中医打开方式。
走出方回春堂的就诊门店,踩着石板转个弯,便是方回春堂的文创店。店内的玻璃展柜里摆放着各类的中药材,色泽饱满的当归、形状奇特的灵芝、表皮带着细密纹路的茯苓……站在门口就能闻见淡淡的草药味。
店内的左侧角,设有义诊区域,时常有中医在这里给人把脉。除此之外,空间里还有许多中医相关的文创产品销售,在许多旅游攻略中,这里是一个打卡盖章的必去之处。
杭州,方回春堂
古老的中医智慧与现代打卡热潮也在这里得到巧妙融合。方回春堂这般将中医与文化体验融合的模式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中药馆都在积极探索相似路径,全力拓展中医消费的边界。
与方回春堂并列杭州三大中药馆的胡庆余堂,在药膳馆领域大胆创新,采用医师开方、药师配方、厨师烹饪“三师合一”的独特方式,将药材与食材巧妙搭配,“寓医于食”。这种“药膳养生”自杭州亚运会期间吸引众多外国友人“打卡”后,便在网络社交平台持续火爆,成了年轻人热衷的养生打卡地。
数据同样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趋势。2023年,人民日报当时的一篇报道指出:“自‘十三五’以来,各地累计举办各类中医药文化活动2.8万余场,参与辐射人数超过1800万。
今年5月,北京中医药文旅消费季工程中的大兴站活动,3天时间就吸引了游客2.7万余人,线上观看量达10万人次。而以“江南药镇”而闻名的磐安县,2023年中医药产业产值达92亿元,旅游人次达100多万。
相关论文和研究预测,中医文旅市场的火热态势还将延续,预计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数在旅游总人数中的占比将提升至5%。
无论是养生消费兴起,还是文旅热潮涌动,与之相伴的,是中医在产业层面上经济效应的持续释放与快速攀升。它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加工、中医诊疗构成的传统中医药产业链的经济增长。
江西抚州:“中医夜市”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万亩,较十年前翻了一番,2022年中药材市场的交易额达到1900亿元,中成药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2023中国中成药行业营业收入接近5500亿元。中药行业整体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29年超过2万亿元。
与此同时,中医的“经济效应”还在向创新领域延伸——“赛博中医”正在快速兴起。无需中医把脉,拍张照,几分钟的时间,AI就能给出一份体检单。更进一步的,AI还能开药方、辅助针灸。
在方回春堂,28岁的钟玉就体验了一次赛博把脉。她站在机器面前,不用排队候诊,对着设备拍摄面部、舌苔照片,几分钟的时间,AI便生成了一份详细的中医体检报告,不仅指出她“气虚气郁”,还给出了对应的饮食建议和调理建议。
图源:小巴拍摄
“我觉得挺准,AI分析的情况和我平时的身体情况特别贴合。”钟玉向小巴分享了她的体验感受。
如今,越来越多中医馆开始配备AI诊疗设备。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国内共有1.26万家中医AI供应商,行业头部逾20家公司已经向市场销售出合计10万台以上的中医AI一体机。
这种趋势也正在推动AI中医的商业模式走向资本市场。今年7月29日,AI中医医疗服务商问止科技第二次递表冲击港股。如果IPO成功,问止也将成为“AI中医第一股”。
在传统产业链的稳步扩张,AI技术赋能下的创新突破的背后,中医大健康产业仍然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第33届广州博览会,AI中医检测机器
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中医大健康产业规模到2025年有望超过1.8万亿元。而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服务产业规模要在2030年达到16万亿元。其中,中医药健康产业占比将在30%至40%之间。计算下来,其产业规模约为4.8万亿元—6.4万亿元。
数据对比之下,当下中医在消费层面的火热,或许是整个中医药健康产业布局的起点。传统的“中医”一词还将在现代化的商业体系中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03经济与文化共振
中医大健康经济的升温,并非偶然的市场热度,更是消费需求与社会发展共振的必然。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领域的崛起背后,藏着两条清晰的驱动线——一端是大众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另一端是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助推。
从消费需求来看,首要之因就是亚健康问题已经成了当代人的“通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2024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及影响研究报告》指出:高达84.4%的人有各种健康困扰,排序靠前的是超重肥胖问题、心理压力/情绪不佳、睡眠问题、皮肤问题等等。中医的调理思维正契合这种慢病和长期健康管理需求。
第二,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从各国经验看,健康支出与GDP增长通常呈现显著正相关。1970年至2023年间,美国的人均健康支出年均增速达7.4%,健康支出占GDP比重从6.74%跃升至17.7%。
“冬病夏治”正当时
今年麦肯锡发布过一份报告——《中国消费新常态》。报告有一项调查结论,拿城镇富裕消费者来说,虽然他们的消费信心普遍下降,但是他们仍然愿意在2025年将日常支出增加2.6%。而这一部分支出流向以教育、健康和医疗服务为主。
另一层面,政策端对中医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2022年,国家中医药局、医保局等10部门联合发布《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其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到2025年,要推动基层中医药实现五个“全覆盖”。
三年过去,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透露,截至2025年2月,我国中医馆的社区覆盖率已经达到99.6%。
简而言之,中医大健康经济的崛起,是一次需求、理念与政策的三频共振。
但从更深层次看,其背后也折射出了当代年轻一代生活范式的转变:健康管理已经越发成为一种主动的、日常化的消费选择。这股融入行为与观念的健康潮流,正在发展成为当代人的新消费哲学。
所以今天的中医热,本质上是消费需求与供给的深度共鸣。而脱离经济叙事框架,这种共鸣正在文明层面上,形成一种跨越时代的文化共振。
在当今全球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独树一帜的存在,而中医更是文化构成中的重要篇章。
两千年前,《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那时,药食混沌未分,人们在生存摸索中积累着最原始的医药经验。
而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经典医籍相继问世,为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筑牢根基,中医体系逐步成型,并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千年,直至今时今日,依然能回应当代人的健康需求。
当更多年轻人捧起一杯中药奶茶、熬一杯乌梅汤,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消费场景中,这份独属于中国的千年智慧也正在与当代人进行一场“双向奔赴”。
“中医始,自岐黄,五千年,佑安康”,这场千年养生局,正在当代人的生活里,激荡出更辽阔的涟漪。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