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作者:王叁,编辑:杜仲,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江苏昆山、福建晋江、浙江义乌和慈溪这4个县级市城区人口均突破100万,跻身大城市行列。其中,昆山被誉为全国“县域天花板”,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晋江是“世界鞋服之都”,而作为浙江制造业重镇的慈溪,出圈的力度稍显逊色。
实际上,慈溪的经济总量长期位居浙江县域之首,甚至超越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地级市。此外,慈溪与青岛、顺德齐名,是中国三大家电制造基地之一,全球范围内有高达60%的小家电都产自这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制冷设备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新技术催生新产品,进而带动新需求的涌现和新赛道的崛起。2025年的新风口是冰块,这种新型消费需求从欧美日韩等市场向国内蔓延,从商超、便利店、茶饮店向居家场景拓展,商用和家用制冰机的市场规模迅速增长。
7月底,伴随着冰块文化的持续升温与深交所的一则公告,一家出自慈溪、走向全球的“隐形冠军”浮出水面,全球民用制冰机市占率第一的惠康科技,产品包括制冰机、紧凑型冰箱、冷柜、酒柜、饮料柜、冰淇淋机、扎啤机、气泡水机等“清凉机器”。
压力伴随审视而来,以往的低调变得奢侈。IPO申请获受理后,惠康能顺利完成深交所主板IPO的冲刺吗?
业务越“挖”越熟练
1972年,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的一间3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以3万资金孕育了一家小工厂,是一家村镇联办厂,主要生产制冷设备。
但由于缺乏技术、设备和销售渠道,这家工厂很快就陷入了亏损泥潭。
在那个时代,乡镇企业是大型国有企业在生产与业务方面的补充和延伸,发展脉络清晰而稳固,成长于那个时代的企业家总会拿到一个以“临危受命”为开头的剧本。陈启惠与陈娟娟夫妻二人接手了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陈启惠主管内部技术和经营管理,陈娟娟分管供销。
为了自救,他们找到了上海的亲戚牵线搭桥,向大城市的乡镇企业取经。上海奉贤胡桥镇乡镇企业生产蒸汽管散热器管(空气调节器),为国企杭州制氧机厂配套。夫妻二人参观了装配制造过程后,到杭州制氧机厂“挖”业务,接下了第一票订单。
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情况下,他们自制土制设备,经过三天三夜的苦干,终于攻克了技术和生产工艺难关。1973年10月,第一批订单交货,换回了5万多元的收入,填补了亏损,还有盈余。1974年,他们用1.5万元建造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
收获第一桶金后,陈启惠找到了业务灵感:广州氮肥厂是杭氧的上游厂商,如果能够像杭氧一样生产总装部件,拿下广州氮肥厂的订单,企业将迎来质变。
1975年,陈启惠坐了30多个小时的车,直奔广州氮肥厂,从设备科长处拿到了整机部件组装图纸,在宾馆里研究了2天,随后凭借比杭氧低20%的价格,如愿以偿拿下了整机部件订单。首单样机8台,每台售价2.8万元,利润相当可观。这一年,厂子的产值超过百万元,在慈溪名列前茅。
1977年,陈启惠开始开发生产中央空调风机盘管,第二年风机盘管通过鉴定。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陈启惠敏锐地察觉到变化的到来,开始策划企业的第一次重要变革。
1979年,与上海冷机厂的联营正式敲定,企业更名为慈溪市空调设备厂,主要生产中央空调主机及其他设备,38岁的陈启惠出任厂长。两家企业联营后,借助上海冷机厂的技术、品牌和市场渠道,慈溪市空调设备厂实现了产品开发、市场销路、企业声量的全方位进阶,1990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1992年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
“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陈启惠的创业史,正是对浙商“四千精神”的诠释。
“我做过最勇敢的事,就是在1994年没有一点余钱的情况下对企业进行改制。”1994年,企业完成改制,更名为宁波惠康空调实业总公司,陈启惠任总经理;1996年,又更名为宁波惠康集团有限公司,陈启惠担任董事长。
此时,惠康已经在制冷领域小有名气,但陈启惠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深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创新,开拓新的市场。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为中国企业打开了世界市场的大门,也给陈启惠带来了新的灵感,“欧美小孩冬天都要用冰,可乐从冰箱里拿出来,还是觉得温度不够,还得加冰。”在欧美国家,无论是家庭的日常饮品,还是餐厅、酒吧等场所,对冰块的需求量都极大。但当时市场上的制冰机要么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要么制冰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普通家庭的需求。
看到这一市场空白,陈启惠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研发攻关,经过多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研制出了能实现快速制冰、自动脱冰、便捷取冰的小型民用制冰机。随后,通过高薪聘请精通多国语言的业务谈判人才,惠康与科威特一家企业达成合作,打开了国外市场。2001年9月21日,宁波惠康国际工业有限公司成立,直接自营进出口,以中东市场为跳板进军国际市场。
陈启惠常把惠康成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走出去”战略。“惠康的‘根’,在宁波,但惠康的‘枝叶’,要散向世界。”
陈家“父子兵”
2005年左右,惠康步入代际传承的新阶段,陈家两代人完成了交接棒的传递。
陈启惠的长子陈越鹏任宁波惠康国际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运营和发展;次子陈越增负责宁波惠康实业有限公司,以商用空调为核心业务;三子陈越孟则创立了浙商创投,在资本领域为家族开辟新路径。
陈越鹏出生于1960年,自1984年起便一直在惠康任职,曾自称为“慈溪最老的创二代”。他也曾以年轻人的身份成为惠康技术转型的主导者,推动惠康从生产走向了研发。他曾在接受天下网商的采访时表示,“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讲,(国内)家用制冰机就是我们开创出来的。根据海关(2017年前)出口数据,中国出口的制冰机产品中,我们占到75%。”
陈越增较为低调,相关报道极少。陈越孟则是想低调都难。他创立的浙商创投,于2015年上市,成为浙江首家登陆新三板的民营控股创投机构。据其官网,浙商创投管理40余只基金,规模超620亿元,累计投资企业市值达8000亿元。其明星项目涵盖当虹科技、安恒信息、曹操出行等。
父子四人的分工协作,为惠康的平稳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惠康集团外贸出口额居慈溪工业企业首位;2007年,出口制冷家电突破100万台,居宁波首位,其中冰箱出口量居全国第十二位。
2008年,欧美遭遇经济危机,深耕海外市场的惠康也受到了影响。陈启惠、陈越鹏带领团队转变发展战略,整体调整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实现从主攻海外市场向内外销市场并举的转变,从空调器为主向制冷家电为主兼容商用空调器转型,并抢占“互联网+”风口,着力拓展电子商务、智能制造产品。
与此同时,国内家电市场也开始面临巨头和中小企业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陈越鹏带领惠康国际工业采用差异化策略,调整产品结构,做细分市场隐形冠军,迈出由大到强关键一步。在陈越鹏的主导下,惠康持续聚焦制冷相关业务,并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了“制冰机为主,冰箱冷柜为辅”的品类布局。
据招股书数据,根据中国轻工机械协会统计,2022年—2024年,惠康制冰机在全球制冰机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8%、10%和12%,排名位居前列;同期,其民用制冰机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19%、25%、31%,在全球民用市场排名第一。2024年,惠康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确定为第八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成了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2024年1月,惠康科技完成超亿元Pre-IPO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嘉御资本领投、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跟投。
2025年6月12日,惠康科技深市主板IPO申请获受理。
本次发行前,惠康集团持有公司33.74%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陈越鹏持有公司38.24%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惠康科技发行前股权结构
惠康科技的股东中不乏上市公司、知名创投机构的身影。比如,上市公司荣泰健康、嘉御资本等,嘉御资本由阿里巴巴原CEO卫哲于2011年创立 。
卫哲曾表示,嘉御资本一直致力于寻找在品牌出海领域表现出色的细分赛道冠军企业。惠康科技凭借在制冷设备行业的深厚积累和前瞻性洞察,以及其强大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在全球制冷产业中保持着领先地位。
招股书里的“话外音”
在招股书中,惠康科技自定义为一家以制冷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核心业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全球领先的制冰机制造商。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惠康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30亿元、24.93亿元和32.0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7亿元、3.38亿元和4.51亿元,均呈平稳增长趋势。
来源:惠康科技招股书
产品结构方面,惠康科技“制冰机为主,冰箱冷柜为辅”的策略得到了有效的落实,2022年—2024年,制冰机销售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从70%增至81%,冷柜、冰箱、酒柜等“辅营产品”的营收占比均呈连年下降趋势,冷柜与冰箱的收入金额分别在2023年、2024年出现过同比下降的情况。
来源:惠康科技招股书
另一方面,惠康科技四类产品的单价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制冰机单价两年总计下降最大,2023年、2024年分别为403.97元、385.9元,同比下降7.18%、4.47%。
来源:惠康科技招股书
惠康科技表示,单价下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满足市场对制冰机小型化的需求,2023年推出了多款小型化产品。小型化产品的销售单价较低,且销售占比逐年提升,导致制冰机整体销售单价有所下降。二是为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适当调低部分制冰机产品的销售价格,导致制冰机销售单价有所下降。
尽管单价下行,但销量的增长抵消了单价下滑带来的影响,2022年—2024年制冰机销量分别为313.02万台、482.09万台和668.07万台,增长明显。
市场方面,惠康科技以境外销售为主。2022年—2024年,境外销售收入分别为15.28亿元、18.71亿元、22.2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79.46%、75.37%和69.90%,占比较高。制冰机等主营产品主要消费市场以经济发达的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为主,两地区营业收入合计占比分别为75.72%、71.01%和64.38%。
来源:惠康科技招股书
单价下滑、内销金额与占比增长,惠康科技“出口转内销”后明显采取了以价换量的打法,以应对愈发内卷的国内制冰赛道的竞争。
近年来,家用小型制冰机赛道闯入了很多大小玩家,比如海尔、美的等大家电品牌,九阳、小熊等小家电新贵,惠康科技在国内市场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与海外市场完全不同,竞争路线也要有所差异。
惠康科技在招股书中介绍了“采购-生产-销售”的完整链条。采购方面,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采、以产定采”的采购模式,采购内容主要包括原材料、外协加工、劳务外包等;生产方面,公司主要产品均为自主生产;销售方面,形成了以“ODM为主、OBM为辅”的业务模式。
2024年,公司前五大供应商为瑞益电子、宁波阿诺丹、钱江制冷、LG CHEM, LTD.和宁波百诺,采购金额合计占采购总额比例为44.41%;前五大客户为Curtis、ROWAN、宁波灏米、CNA和BESTQI,销售金额合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4.61%。
ODM模式下,惠康科技是全球不少制冰机品牌的后方工厂。根据国际品牌商、跨境电商品牌商等客户订单,惠康通过下游品牌厂商进入海外大型连锁超市,并在亚马逊、TikTok、Wayfair等电商平台销售。
据招股书,2024年惠康科技的前五大客户均为ODM品牌商。以第一大客户Curtis为例,这是一家主营消费电子和家电的加拿大公司,旗下品牌FRIGIDAIRE制冰机入选亚马逊最畅销制冰机榜,其产品还在Walmart、Costco、Target等主流商超销售。
在以往的发展路线上,ODM业务、境外收入、制冰机收入均占据较高比例,这是惠康科技成为“隐形”巨头的主要原因。
如今,制冰机不再是国内市场的隐形赛道,国内多场景用冰需求快速增长,惠康也在尝试调整自己的收入结构,在国内市场发力OBM模式,以自主品牌面向国内零售市场。2022年—2024年,其内销业务收入占比分为20.54%、24.63%和30.1%。
在将枝叶散向世界后,惠康科技坚定地看好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并在招股书中提到,全球制冷设备市场将持续增长。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全球制冷设备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924.6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076.7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1373.1亿美元,2024年—202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4%。
同时,惠康科技“走回来”的决心也已跃然纸上。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制冷设备行业经历了“十四五”冷链物流规划的高开局,市场规模突破2300亿元人民币,达到近年来峰值。
另据产业在线数据,虽然2022年行业表现出高位回落,但仍处于较高规模水平,2023年中国制冷设备市场规模为2279.00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家用制冷设备市场规模为1540.0亿元。
未来,在制冷设备更新、扩容增量等消费需求以及消费转型升级等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制冷设备行业有望延续正向增长。
具体到制冰机市场,根据《电器》杂志数据,全球制冰机行业的规模从2019年的144.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12.9亿元,2019年—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0%,整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未来,全球制冰机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张,预计到2028年,全球制冰机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72.0亿元,2024年—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3%。
同时,根据《电器》杂志数据,中国制冰机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9.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9.8亿元,2019年—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8%。预计到2028年,中国制冰机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3.8亿元,2024年至2028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0.1%。
也就是说,2024年国内制冰机市场规模29.8亿元,同年惠康科技制冰机收入25.8亿元,占比高达86.6%。
惠康科技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内销收入金额和占比逐年增加,主要有两大原因:制冰机等产品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公司积极加大自主品牌建设。2023年度和2024年度公司内销收入有所上升;报告期内,国内跨境电商产业蓬勃发展,公司对宁波灏米等国内跨境电商客户的销售收入大幅增长,拉高了内销收入金额和占比。
当前,惠康旗下的自主品牌矩阵中,有HICON惠康、WATOOR沃拓莱两个知名品牌,皆以电商为核心渠道,曾同时登上天猫TOP 5制冰机品牌榜单。其中,惠康兼顾商用和家用场景,而沃拓莱面向商用和办公室人群。
但与业绩增长形成反差的是惠康科技的研发投入。2022年—2024年,惠康科技研发费用从5870.65万元增至8030.88万元,但研发费用率却从3.04%降至2.51%。连续两年低于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要求(销售收入>2亿元,研发费用占比≥3%) 。
此次IPO,惠康科技拟募资17.97亿元,主要用于制冰机扩产及研发中心建设。其中,7.58亿元投资前湾二号制冷设备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建设项目,4.61亿元投资于制冷设备生产基地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1.90亿元投资于泰国制冷设备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3.88亿元投资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在行业竞争上升到创新力的拉锯战之前,先靠产能承接品类上行期的红利,完成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结语
在《冰杯单价是瓶装水的3倍,你的消暑“凉”方被谁赚走了溢价?》一文中,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详细介绍了现象级消费大单品——冰杯。冰杯的走红,证明了冰块的消费潜力,这是一个被忽视的需求,也是小家电赛道不会错过的新机会。
中国制造领域有很多隐形巨头、单项冠军、细分霸主,都曾在聚光灯下乱了方寸,像极了i人。站在风口上,品牌化经营与“闷声发财”天然矛盾,对于换机周期长的品类而言,用户认知同样是壁垒。
此外,家庭场景只是用冰需求的一个细分场景,甚至不是最高频的场景。即使惠康科技凭借“家用制冰机开创者”“全球家用制冰机霸主”“国内制冰机市场86.6%规模持有者”的多重光环占据了品类先发优势,但小家电的叙事体系与“即插即用”的冰杯并不相同。
说服中国消费尝鲜总是简单,说服中国家庭“添个大件”往往很难。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