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蓝字计划(ID:NPO2020),作者:Hayward,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雷军,你变了。
因为小米手机关注了雷军十几年,但我从来不知道原来雷军那么喜欢戴眼镜。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只要是有直播的场合,雷军都会戴上一副和他风格不太搭的黑框眼镜;即便是抗战胜利日阅兵仪式这样特殊且重大的场合上,受邀到场的雷军也被网友抓拍到戴着堪称“老演员”的黑框眼镜。
虽然说 9 月 3 日的北京晴空万里,太阳的确有点猛,但为了看清阅兵的队伍,现场连戴墨镜的都没几个,想必雷总你戴着这眼镜,也不是为了防晒吧。
是的,这款“老演员”黑款眼镜,正是 6 月底随着小米YU7一起发布的——小米AI眼镜。
在过去,数码圈有一个玄学规律:只要雷军亲力亲为发布、带货的产品,产品力一般不会太差,卖得也一般不差。但现在到了小米AI眼镜,事情不太一样了 。
哪怕雷军这么努力地带货,也遏制不了小米 AI 眼镜高开低走的销量颓势。
难道雷总不灵了?
高开低走的销量
在6 月 26 日的“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小米AI眼镜安排在小米YU7前面发布,要是用“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形容,这可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压轴”产品。
甚至,小米已经将 AI 眼镜认定为未来小米 AI生态的主要入口。
小米 AI 眼镜的首发之初,的确不负众望销售成绩喜人。根据 36 氪、 21 财经等媒体报道,小米AI 眼镜开售前五天,单是京东旗舰店的销量就突破了 1 万台;前15 天,这款眼镜的全网销量更是冲到了约 8 万台。
这样出色的销量成绩,在整个中国 AI 眼镜市场中绝对称得上拔尖。
之前声势浩大的闪极 AI 眼镜,根据媒体的估算首月销量也就 500 台左右;雷鸟V3算是非常成熟的产品,开售一个月,京东加淘宝卖了8000 台,但和小米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连小米内部都疑似半场开香槟了。有传闻称,小米内部将销售目标从30万台紧急上调至50万台,无处不透露着一种“卖爆了”的氛围感。
只可惜,这种“卖爆”,和艾铁成所说的“卖爆”,似乎是同一回事。在在上市15天冲到 8 万副后,小米官方就没再更新过累计销量。
与此同时媒体开始报道,小米 AI 眼镜在各平台日销已大幅回落。
《科创板日报》报道,根据蝉妈妈数据,小米AI眼镜在抖音的销量是明显的“高开低走”。截至8月18日,其日销量已跌至100–250台区间,相比发售日高达5000-7500台的峰值,差距明显。
另外,《科创板日报》也有提到,他们在8月19日实地走访发现,门店问询量明显降温,在多地门店蹲守20分钟,都没有消费者主动试戴,这和我在广州小米之家看到的情况高度一致。
更能撩拨吃瓜群众的数字,是《XR Vision》《第一财经》等多家行业媒体报道的——小米AI眼镜的退货率“高达40%”。
除非产品出现重大缺陷,否则一款消费电子产品的退货率高达 40%,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毕竟根据全美零售商联合会的数据,2024年全球3C电子的平均退货率也就8%–15%。
这才是雷军那么勤奋为小米 AI 眼镜带货的终极原因。
意外的溃败
相比闪极、雷鸟的 AI 眼镜,小米算是同类产品里上市最晚的一批,发布前普遍被市场看好,大家都期待它在功能、质感和价格上带来惊喜,成为龙头大佬——雷朋 Meta 眼镜的“终结者”。
然而最终,小米 AI 眼镜的销量下滑、退货率高居不下,落得一地鸡毛。
这背后,有“表面”和“深层”两个原因。
表面上,小米 AI 眼镜的做工和佩戴体验,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比如,在 1999 元的价格面前,整个眼镜极强的“塑料感”就能劝退不少用户。
镜架为了减重用了塑料材质,但没有经过二次强化。网友们普遍反馈,整个镜架稍微用点力拧,就有明显的松垮、异响,而且镜腿的合页也没有强化,不仅摇摇晃晃、软趴趴,还很容易刮花 。
这样的质感,确实很难让人把它和2000元的定价联系起来,更别提什么“科技感”“时髦感”了。
另一方面,不少博主也反映,小米AI眼镜的拍摄功能没想象中那么好。
比如因为眼镜的影像传感器是打横放的,小米 AI 眼镜只提供了横向比例的视频拍摄,也不能后期旋转自动输出9:16的竖屏文件,这在短视频当道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还有 AI 眼镜普遍存在的暗光环境成像质量糟糕、拍摄时的防抖效果不好等问题,在小米这儿也没得到改善。
不过相比上面这些表面问题,更致命的“深层”问题是,小米给了眼镜“ AI生态入口”的定位,却缺少了最关键的“生态”环境。
例如本该是重点的“眼镜-车端互联”,目前也就实现了“方向盘右滚轮自定义按键控制眼镜拍照或录像”而已。而且这还需要一台连接了眼镜的小米手机再和车连接,跟眼镜的“ AI ”也没太大关系
甚至作为核心卖点的“眼镜AI”,基础功能小米都没做明白。
例如,它不能自定义唤醒词,喊“小爱同学”时,很容易同时唤醒其他设备的小爱同学;宣传中提到的AI问答、AI识别普遍有1-2秒的延迟,AI还经常“问非所答”或“自说自话”,体验非常诡异。
在画质、佩戴体验没有明显比对手强的情况下,AI 功能又残血,难道小米 AI 眼镜注定“此路不通”?
当然不是。其实它的师傅:雷朋Meta眼镜,早就公布了标准答案。
学不到的精髓
只要你打开雷朋 Meta 眼镜的产品图,就会惊讶地发现,小米AI眼镜和它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从功能上看,两者在“将拍摄、收听和智能助手功能,无感地集成到一副日常眼镜中”这一核心产品思路上是高度一致的。
但正是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依托的AI助手和内容生态,让两款产品呈现出了“天差地别”的现状,这也是雷朋 Meta 眼镜能爆卖 200万台的核心。
提到雷朋 Meta 眼镜的成功,就必须提到一个关键:
Instagram。
Instagram的月活用户约20亿,日活约5亿,全球累计下载量超38亿次;在上面打广告、做宣传,可能触达的潜在用户规模约为17.4亿。
目前,Reels(短视频)功能已是Instagram的流量主力,占据了用户超过50%的消费时长;而Stories(快拍)功能,约70%的用户每天都会观看。
但在雷朋Meta眼镜出现前,无论是拍Reels还是Stories,都需要一个动作:掏出手机。
如果你在飞奔的高铁上见到彩虹,或突然遇到一群鸽子从头顶飞过……等你低头找到手机、解锁、打开相机时,精彩瞬间早就溜走了。
而作为Meta旗下的产品,雷朋Meta眼镜在软件上和Instagram深度绑定,甚至它那竖屏3:4比例的画幅,都是专门为Instagram定制的。
当你按下拍摄键或发出语音命令,雷朋Meta眼镜能直接以第一人称视角开始录制,双手完全解放;录制结束后,视频会自动同步到手机App,点一下就能免裁切地分享到你的Instagram账号。
这种“一条龙服务”的推动力有多大?
它直接解锁了无数以前难以记录的场景,为Instagram的Reels 和Stories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沉浸感的内容形态。
雷朋Meta眼镜甚至可以成为你脸上的“直播摄像头”,直接向你的粉丝进行第一视角的视频直播。
这时候,雷朋Meta眼镜就完成了从“科技玩具”到“生产力工具”的转变。依托Instagram庞大的流量,拍出更独特、更有沉浸感的视频,就意味着能得到更多关注、点赞、分享,甚至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流量分成和广告邀约。
所以,与Instagram的深度联动,是雷朋Meta眼镜从“一个不错的智能眼镜”跃升为“现象级爆款”的核心催化剂。它为产品提供了清晰的使用场景、强大的病毒式传播渠道和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
这时候,买雷朋 Meta 眼镜就不只是一次“科技尝鲜”“时尚尝鲜”, 而是对产出有商业价值内容的一种投资。
而这样的投资价值和工具属性,正是小米 AI 眼镜所缺失的。
就连雷军在带货它时展示的主要用途,也不过是拍拍照片,记录一下当前场景而已,这种“演示”不仅让眼镜像一个玩具,更无法和运动相机、手持云台相机等产品形成差异化,给不了消费者“非它不可”的理由。
目前看来,不止小米,几乎所有国产AI眼镜都无法跳出“一件新鲜科技玩具”的圈层,那当用户新鲜感过去后想退货,也就不奇怪了。
画虎画皮难画骨
其实,小米AI眼镜也有自己的直播功能。
产品详情页提到,“通过融合设备中心即可完成小米AI眼镜与小米手机镜头的协同流转”,说人话就是,可以用眼镜的摄像头替代手机摄像头进行直播。
但这个直播功能,在产品发布2个月后的今天,依然是个半成品。
据《VR陀螺》、《热点科技》等媒体提到,小米的直播推流依赖 HyperOS 的“相机流转”接口,只有“小米眼镜+小米手机”的组合才能用,和雷朋Meta眼镜那种随便一个手机都能实现的直播有根本区别。
另外,相比雷朋 Meta 眼镜那已经被大量用户验证过的直播生态不同,直到现在我们只知道小米眼镜的直播功能“兼容 14 个 App”,但具体是哪几个不得而知;除了微信视频通话,用户最想用的抖音、快手、B站等主流直播平台,还没有稳定、长时间直播的成功案例。
说到底,还是“原生支持”和“兼容支持”的本质区别。硬件功能、外观设计容易学,但背靠世界顶流平台的生态可不是想学就学的。
当然,抛开Meta自有平台的生态鸿沟不谈,小米 AI 眼镜因为过于强调科技属性而牺牲过多,这样的产品策略是不是正确也有待商榷。
一边是雷朋 Meta 眼镜这样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一边是小米 AI 眼镜这样被做成眼镜形状的精密电子设备,对于眼镜这类与颜值、形象挂钩的产品来说,最基础的美观和情绪价值还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小米能把雷朋Meta眼镜的优势学透,比如做得精致、好看一点,再比如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深度合作,搞定“拍摄-传输-发布”的全链条,不再局限于米家生态的小圈子,说不定还能有逆势翻盘的机会。
只靠时灵时不灵的 AI和还在画大饼的生态,难怪雷军这位“金牌销售”,也带不动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