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友募集20亿,攻坚机器人的眼、脑、手

聚焦前沿,务实落地。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21世纪商业评论(ID:weixin21cbr),作者:杨松,编辑:谭璐,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那时,在学校和公司里做研发,觉得谁要投我一个亿,我就能让全世界每一个人都拥有AI机器人。”

在梅卡曼德机器人的北京总部,创始人兼CEO邵天兰向《21CBR》记者回忆起,创业初期的浪漫念头。

他于2016年创业,随着具身智能成为风口,其团队备受投资人青睐。

8月底,梅卡曼德官宣新一轮融资,雄安基金、大洋电机等参与,募集近5亿;加上此前IDG、红杉资本等入股,累计融资额约20亿元。

“越来越谦卑,越来越聚焦。”36岁的邵天兰说,团队会集中所有资源,把机器人“眼脑手”的事情干好。

梅卡曼德的定位,是AI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主要生产3D视觉眼睛+AI大脑+灵巧手,不涉足本体。

在邵天兰看来,梅卡曼德的发展路径,与宇树科技极为相似,都成立于2016年,而非看到机器人火热才入局,均聚焦于行业细分市场。

“我们现在讲的故事,和公司进行天使轮融资时的PPT几乎一样。”身穿浅蓝色衬衣的邵天兰,打开了2018年接受采访时的文章给记者看。

他调侃道,技术迭代了,而创业的初衷没变。2018年接受采访时穿的衣服,也是同一款。他会在同一个链接,复购同一款衣服。

图片

邵天兰

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硕士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专注机器人方向,邵天兰在通往具身智能星辰大海的路上,先将产品落地各行各业。

“我们是一个既有前沿技术,也有务实商业路径的团队。”

邵天兰说,公司自研的产品,已在汽车、物流、重工等领域规模化落地。其中,《财富》500强客户超100家,覆盖超5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落地超1.5万台。

他估计,今年公司将继续高速增长,销量超万台。

以下为邵天兰自述,经编辑整理:

01渗入主流

我一直在做机器人,只会干这件事。在清华上学的时候,就参与了脑科学、机器人的研究项目。2012年,我去德国学习,读的就是机器人专业。

我在2016年创业,看到人工智能是很好机会,没有想到8年后,具身智能会火成这个样子。梅卡曼德在内,很多创业公司,等来了风口。

我记得有一家叫加速进化的公司,联合创始人是赵明国老师,来自清华自动化系。

2009年我去自动化系的实验室参观时,他们做足式机器人,产品当时还很粗糙。一晃17年过去,赵老师在这个行业很多年了。

公司刚成立时,我们讲的故事与今天一样,给机器人加上“眼睛”,做的也是主流AI技术。

机器人是极度综合的技术,链条特别长。具体到产品设备,不能跟客户说,我们有99个技术都是天下无敌,就这一个技术不太行。客户要的是结果。

它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系统,相互耦合,比如,产品性能提高,可能成本和功耗就会上涨。机器人行业涌现各种的创业公司,失败的例子远多于成功,行业门槛其实是很高的。

这些年,梅卡曼德的产品跑通了,因为比较聚焦,而且产品很具象,大家容易理解。

我们的“眼脑手”产品有几个特点:第一,已经实现跨行业的应用;第二,有客户认可,并实现出海;第三,是真正工业场景大面积落地,而不是做一个展示。

得益于持续升级迭代,我们的产品,正在从工业领域向家用和服务领域拓展。

公司应用的场景,像搬运、装配、切割、焊接、涂胶、质检等,都是主流场景,客户来自汽车、物流、3C、锂电、光伏、家电等主流行业。

同时,技术不断升级,模型数据、应用场景等能力越来越强。“灵巧手”是最近两年加进来的,手的能力一直都有,且持续优化迭代。

图片

公司在研发上投入很大,但是,做机器人不是靠烧钱,或者好人缘,而是有明确的方向,才能把它做出来。

目前,我们的产品达到L2级别智能,已经大规模应用。同类竞争对手的出货量仅有三位数,我们已经到达五位数。

我们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连续五年排第一,在欧美日韩市场也是第一。今年,预计过万台出货量,收入继续高速增长。

02聚焦落地

创业过程中,公司经历四个阶段:产品研发、初步落地、产品起量、全球化。

早期,产品小批量落地,可以刷脸,找到几个关系客户。一个项目能搞半年,团队也不着急,因为是探索性项目,客户不会等着产品去赚钱。

到了第三个阶段,即2021年到2022年,产品开始起量,面临的压力最大。

公司每一个环节——硬件生产、供应链、软件、算法、应用调试,以及客户服务的流程管理等问题,都一一暴露出来。

这相当于飞机已经起飞,却发现有问题,只好边修边飞。客户量上来之后,不可能全是跟你关系好的,都是真实客户,需要商业模式跑起来。

图片

以生产制造为例,2020年开始,我们自建工厂,整个生产流程,内部都要学习了解,比如华为IPD的流程。

同时,我们还接触到很多真实客户,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快速响应。

有客户打电话给我们,说产品不好用,我们火急火燎地赶过去,发现有一个蜘蛛趴在镜头上面,硕大的身体把光遮住了。

要解决问题,首先,相机要有很好的防护性。其次,帮助客户快速理解产品,要有一个生产界面,能够快速排查问题。网线断了,无线鼠标没电了,电源没接等,都是真实案例。

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量细节,魔鬼都在细节里。

产品有一半是研发出来的,有一是“磨”出来的。这个“磨”,既有核心技术,也有大量真实数据的迭代反馈,以及很多鸡毛蒜皮。

今天,我们把这些经验沉淀下来,形成了客户培训文档。

公司有5国语言的培训文档,训练了一个AI助手,几万条客户问答记录,可智能回复客户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03奔赴智能

我在2012年去德国,发现机器人是一个超级复杂、不断迭代,充满大量技术模块和细节的工程问题,我是靠逻辑来创业的。

为什么泡泡玛特,我们羡慕不来?它需要的创意,是对人性的洞察。

而我们是对客户需求的收集、分析,把技术和客户需求联系起来,靠理性。

创业至今,我走访过超过200家国内外的工厂,公司每一个客户服务微信群,都会把我拉进去,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不需要说话,但我要看客户的需求。

对于AI等前沿技术,不能光在朋友圈看,我会去顶级大学的研究所以及公司,当面交流,每个月三四次。

图片

产品的应用场景五花八门,其背后AI软件是完全一样的,真正通用化,和各种形态的机器人结合。

我们将AI等新技术应用于更多场景,机器人经过人工智能训练,最新产品可以实现叠衣服功能。机器人本体是合作伙伴做的,“眼脑手”都是我们的产品。

今天的具身智能,到底什么时候能落地?

参考自动驾驶,2015年就说是自动驾驶元年,今年又说是元年。具身智能既要有前沿技术,也要有务实的商业路径。

做一个demo是容易的,要做到大规模应用则非常困难。很多投资人,包括媒体和创业者,会期待有一颗“银子弹”,瞬间解决所有问题。

图片

我有个观点,绝对头部的几家高科技公司,其实是趋同的。没有银子弹,也没有独门秘籍。

行业要实现的最终目标,都是通用机器人,走向千行百业。梅卡曼德的路径是聚焦制造、物流,今天有一部分产品能够落地。

我们从自动驾驶学到很多东西:

第一,要产生商业闭环,不能闷头去搞;第二,要做到细分领域领先。目前,梅卡曼德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是第二名的4倍。

在创业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快一点,加起来就会比竞争对手快很多。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