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采访:齐卿、周琪,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受 访 | 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知名投资人、企业家、《超智能与未来》《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作者
在当前生成式AI时代,多模态、具身智能、智能体等概念纷至沓来的时代,人们思考智能未来时迫切需要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是一位连续创业者、金融投资人、风险投资家和未来学家,其职业生涯横跨金融、科技创业和思想领导领域。其所著新书《超智能与未来》以宇宙智能的演化为轴心,揭示了一条演化规律:智能会积累复杂性级联,而后突破规模屏障,即可实现新一轮创新脉动,实现智能跃迁。今天,当我们面对AI在各个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时,个人、企业、社会应如何理解和应对?
受中信出版集团邀请,本刊记者齐卿、周琪采访了该书作者拉斯·特维德。希望给读者朋友们带来启发。
对关键行业的革命性影响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在您看来,人工智能在哪些行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特维德:在众多行业中,生命科学将经历最根本的变革。例如,AlphaFold等软件使某些发现过程比五年前快了超过一百万倍。尽管整个研发路径无法全部加速,但共识认为,AI至少可以将新药开发的平均时间缩短一半,成本降低一半甚至更多。
AI还将极大扩展制药行业的产品范围。例如,癌症疫苗领域正在快速发展。当孩子出生时,通过DNA测试可以确定其未来可能患有的几种癌症风险,然后为该儿童定制针对这些癌症的疫苗。当这些癌症在未来可能发展时,疫苗中的蛋白质标记将提前发挥作用,使个体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曾面临癌症风险。此外,针对自身免疫疾病的反向疫苗也将成为重要领域。
金融行业也将发生彻底变革。我作为外汇交易者和对冲基金经理,深知金融行业的运作方式。几乎所有的智力过程和交易执行都可以完全自动化,这意味着目前只为机构客户和超高净值客户提供的服务水平,未来可以惠及任何人。这将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媒体行业同样面临重大转型。我创办了一家新型媒体公司,旨在彻底革新媒体运作方式。我们将以技术为先,整个媒体内容将完全由AI生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确定哪些环节需要人类参与。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自动化,还要创造目前无法获得的新闻和分析水平。我们设想的“思考令牌”(thinking token)概念将使新闻故事具有互动性。读者可以与故事对话,透过故事本身了解其完整背景。此外,我们还将追踪全球各领域顶尖人才的观点,每当这些人在采访、书籍或播客中发表见解时,系统都会实时记录其观点,并以此为基础生成内容。这种模式将彻底改变媒体的生产方式。
企业战略调整:效率与创造力的平衡
CBR:您在书中预测“到2028年,我们将迎来几乎在所有领域超越人类智力的集体人工超级智能”。对于传统企业而言,面对这种即将出现的集体超智能,最紧迫的战略调整应该是什么?企业应如何重新定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特维德:面对AI带来的变革,企业需要重新思考战略方向。关键是要区分效率与创造力。效率方面已有成熟的管理流程,但创造力需要不同的组织方式。
企业可以创建内部创业机制,如瑞士Trifork软件公司的模式:员工可以向CEO提出创业想法,获得前18个月的资金支持,公司则获得新业务50%的股权。经过一段时间后,项目可能盈利或需要更多资金,也可能终止。这种内部创业(intrapreneurship)模式不仅能留住优秀人才,还能为企业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微软的车库项目、谷歌的创新结构等都是类似尝试。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一人独角兽企业,即由一个人和大量AI智能体组成的公司。AI将赋能普通人将想法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
我认为,各国应将培养AI智能体的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就像瑞士的制表业集群一样,我们需要在全球建立AI代理开发的专业集群。这种技能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具有网络效应——参与的人越多,整体效益越大。
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
CBR:您在书中预言AI将终结“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转向“心流体验”。我们应如何从重复任务转向高创造力任务?
特维德: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改变我们的工作模式,而这种转变实际上在AI真正兴起之前就已经开始。零工经济(gig economy)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为单一组织工作,而是通过各种项目获取收入。同时,远程办公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有些人甚至喜欢在咖啡馆等公共场所工作,戴上耳机专注于自己的任务。研究表明,那些以灵活方式为不同雇主或客户提供服务的人,平均而言对工作更加满意。
未来,我们将看到三种不同的劳动力云:人类云、AI模型云和智能机器人云。当有任务需要完成时,可以将其发布到平台上,AI模型、机器人和人类都可以竞标完成该任务。这将形成一个全新的劳动力市场,机器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据花旗银行2024年底的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约40亿智能机器人,包括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在工厂、办公室和家庭中工作的类人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至少在某些任务上具备人类水平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人类一生中平均有约8%的时间在工作,而智能机器可以将接近100%的时间用于工作。这意味着,如果拥有40亿智能机器人,它们的工作量将相当于人类劳动力的12倍,技术劳动力规模将是人类劳动力的6倍。
在认知工作领域,AI的变革将更为剧烈。以我的公司Supertrends为例,我们使用AI智能体来追踪全球创新和科学,该系统每天进行1500万次数据检查,这一切仅需一台计算机即可完成。如果由人工完成,可能需要500人才能实现同等效果。这种转变规模之大,远超我们的想象。
CBR:您在书中提到“马尔萨斯陷阱”这个资源分配问题,AI是否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促进更多的人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福利?
特维德:许多伟大技术并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受益,有些技术使穷人受益,有些则使富人受益。我们不应将实现社会平等作为AI的绝对要求,但AI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调平工具”。
AI可能加剧不平等,但也可能成为社会平等的强大工具。任何拥有电脑或智能手机的人,无论身处尼日利亚贫民窟,还是世界顶级学府,都能获得相同的AI资源。这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机会。微软CEO纳德拉的成长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来自印度贫困环境,却最终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领导者。AI可以帮助缩小教育差距,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
重新定义个人价值
CBR:社会可以通过哪些政策(如全民基本收入),来缓解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就业等问题?
特维德:面对AI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社会价值体系。当前的经济衡量标准GDP只记录资金流动的部分,无法捕捉照顾孩子、照料老人等劳动的社会价值。如果我通过AI学习新知识,其价值也不会被GDP记录,因为成本极低。
我认为实施全面基本收入不是一个好办法。作为丹麦公民,我见证了福利社会的演变。虽然初期效果良好,但几十年后,许多人因被“安抚”而停止工作,余生都试图避免工作。这些人的生活并不幸福。幸福包含两个维度:享乐型幸福(hedonistic happiness),如运动、聚会、阳光下游泳等;自我实现型幸福(eudaimonic happiness),即拥有生活目标。缺乏目标的人很难真正幸福。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社会如何组织,才能使人们拥有目标感。今天,我们只重视对GDP有贡献的活动。未来,我们应该扩大定义,例如为照顾孩子或老人提供报酬。瑞士的社会模式比丹麦的福利模式更为可取,它更注重帮助每个人成功参与劳动力市场。如果我们利用AI的优势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无论是什么潜能,这都将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少人被边缘化的社会。
过去,学术成就受到高度重视,而AI恰恰在这一领域最具竞争力。未来,擅长艺术、情感交流等技能的人将较少受到AI竞争的影响。我们应该帮助人们发挥自身优势,让AI弥补他们的不足。如果应用得当,AI可以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
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革命
CBR:我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会对教育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您如何看待这种影响?
特维德:我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尤为深远。通过分析个人学习模式,AI能够定制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和路径,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这不仅将改变传统教育方式,还将缩小全球教育差距。
想象一下,一个生活在尼日利亚贫民窟的人,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就能获得与顶尖大学教授同等水平的教育指导。这种可能性令人震撼。虽然并非所有人都会利用这一机会,但对那些渴望学习的人来说,这将是一个突破性的改变。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创始人萨尔曼·可汗最初为亲戚辅导数学,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随后创建教育平台并使其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免费教育平台。许多顶尖大学现在都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如果我们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让它从互联网搜索有用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AI智能体的未来:超越人类的知识创造
CBR:2025年AI智能体得到蓬勃发展,您如何看待它的未来发展趋势?
特维德:AI智能体在未来也不会被取代。我们可将AI发展与生物大脑进化进行类比,人类大脑本身就包含代理和Transformer结构。未来AI将呈现以下几个重要发展趋势:
首先是工具多样性。人类大脑并非同质化,而是不同区域专门处理不同任务。同样,未来的AI系统将拥有数千甚至上万个专门模型,根据提示选择最佳模型组合。硬件方面也将采用更多样化的芯片组合以实现最佳效果。
其次,推理能力将显著提升。当前的AI已能进行迭代式逐步推理,甚至能回溯并尝试不同方法。Supertrends开发的系统可以生成类似高盛报告的结构化内容,包含图表、定义和摘要。
最重要的是,AI将越来越多地生成人类未曾输入的知识。埃隆·马斯克最近表示,AI将不再仅依赖互联网信息,而是开始生成自己的信息。AI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学习、个人AI助手收集的匿名数据、物联网设备的持续监测、金融市场的数据流,以及自我博弈产生的知识。Waymo自动驾驶系统在模拟世界中的学习速度是现实世界的1000倍,这使它能更快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我们预测,不久的将来,AI拥有的大部分知识将不是人类输入的,而是AI自己发现的。这意味着AI将知道人类未知的事物,并向我们揭示这些知识,从而开启前所未有的认知领域。
中国在全球AI竞赛中的独特优势
CBR:在全球AI竞争中,中国的优势是那些,有哪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特维德:中国在AI竞赛中拥有两大优势:一是庞大的开发者群体,美国超过一半的AI科学家是华人;二是能源优势,中国在电力生产方面领先全球。这些优势为中国在AI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正经历房地产周期下行,这类下行通常持续四到五年。目前政府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了下行的影响。尽管房地产周期对经济造成冲击,但中国通过转向电力基础设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进行经济转型。这一转型过程虽然艰难,但一旦完成,中国经济将展现出巨大活力。当然,未售出房产和已售但未建成的项目带来的心理影响仍需时间消化,可能需要结构性改革来处理这一问题。
总之,AI正在重塑我们的工作方式、社会价值和经济结构。面对这一变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如何组织社会以促进人类幸福?以及如何利用AI创造更加公平和繁荣的未来?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重新定义人类潜能的催化剂。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这一技术,确保它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利益。
创造更人性化的人工智能社会
CBR:我们最后做一个总结,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高速的发展可能会失控,进而导致社会问题。您如何看待AI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特维德: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如果使用得当,这项技术可以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让更多的人发挥自身潜力,而不是将人抛在后面。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目的”,并奖励目的而非单纯活动。
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机遇在于: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赋予人生意义。通过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艺术、情感、创造力和人际连接——这些才是人类最独特、最不可替代的品质。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次人类文明的重新定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