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AI投资的野心和焦虑

关注
科技巨头,豪赌未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定焦One(ID:dingjiaoone),作者:高贵萍,编辑:魏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阿里再次重申在AI上的投入。

在近日举办的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集团CEO吴泳铭表示: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阿里正积极推进一项三年内投资38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

阿里重金押注AI,是全球AI竞赛日趋白热化的一个缩影。

生成式AI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微软与OpenAI深度绑定、谷歌全力推进Gemini模型、亚马逊AWS也在AI服务上不断加码。腾讯自去年四季度Al战略加速以来,仅Q4资本开支就达365.78亿元,同比增长386%......

与国内其他科技公司相比,阿里在这场竞赛中砸钱更狠、技术也更强。

我们试图弄清几个关键问题:阿里在AI产业链上投资的钱,具体流向了哪里?阿里的“小弟”们,过得怎么样?进入AI时代,阿里的投资风格有了哪些改变?

阿里AI投资,钱流向哪儿?

在不少投资人看来,阿里在AI投资上的思路是“全栈覆盖”:从算力基础设施到模型研发,再到行业应用,尽可能把链路打通。

投资人王明解释,只有全栈,才能把AI做成真正的基础设施,让AI应用更低门槛地普及到各个行业。

如他所说,阿里通过“自研+投资+合作”的模式,覆盖了AI全产业链。具体布局和代表性案例如下:

图片

在AI全产业链(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上,阿里投入最重的是基础层

在最新一季财报电话会上,吴泳铭表示,过去4个季度,阿里已在AI基础设施以及AI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

其旗下“平头哥半导体”自主研发AI芯片,“达摩院”攻坚底层算法和通用AI技术。对外则投资了寒武纪、长鑫存储等芯片企业。

对阿里而言,布局基础层,不仅是为应对“卡脖子”风险,也决定其是否能在技术迭代中占据主动。

其次是布局最前沿的技术层

除了自研通义千问、飞天AI平台等,自2023年起,阿里相继投资了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等大模型创业公司,近日又押注AI视频生成领域独角兽爱诗科技。

受DeepSeek的开源影响,大模型公司正逐渐分化。智谱押注Agent方向,不断推出新的SOTA模型;月之暗面强化模型长文本、多模态能力;MiniMax的战略重心为多模态技术;百川智能则全面转向医疗AI。

阿里通过对多家公司的投资覆盖了不同技术路线,无论未来哪个方向成为主流,都能占得先机。

出手次数最多的是应用层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阿里出手最为积极。机器人能将大模型的“心智”与物理世界的“身体”合二为一,是大模型能力从数字世界走入物理世界最理想的载体。但目前技术路线尚不明确,阿里通过投资宇树、逐际动力、自变量机器人等不同技术路线的公司,抢占赛道。

通过对应用层投资,阿里补足自身在特定AI技术领域的短板,并强化场景应用能力。

全产业链布局下,阿里的外部合作企业的名单不断加长。一家因业务体量大、考虑自建垂域大模型的公司,在经过一番权衡后决定“长期让自家大模型和通义千问模型并存”。

“通义系列的模型类型多,选择范围更大。开源性能不错,能更灵活地满足需求。”在这家公司的CTO看来,能持续高投入、稳定提供高质产品和服务的阿里,是公司合作伙伴的最佳选择。

除了自研和直投,阿里与外部企业建立的深度合作构成了其生态化扩张的关键一环。

比如阿里与海南华铁共建算力枢纽、合资成立智算公司;阿里云与零一万物成立“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阿里云全栈AI应用在中国一汽、比亚迪、吉利、蔚来、小鹏等车企,以及通过和荣耀合作应用渗透至手机行业。

这些合作超越了简单的投资关系,使阿里的AI产业链布局更为立体。

阿里的AI小弟们,过得怎么样?

相比腾讯曾投出京东、拼多多、蔚来等一批行业巨头,阿里在AI领域的投资,更注重技术生态卡位,而非短期回报。它更像是在搭建一套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把各类能力纳入自己的体系。

先说一个特例,在众多被投企业中,宇树是为数不多已实现盈利的公司。

事实上,在阿里2025年投资宇树之前,宇树自2020年已经连续五年盈利。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在7月份称,2025年宇树年度营收已达到“十来亿元”。目前宇树已完成股改,有望2025年底前提交IPO申请。

尽管“不差钱”,宇树依旧选择融资,这是因为高扭矩电机、高精度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研发成本极高。通过引入阿里、腾讯、吉利等产业资本,不仅能获得资金,还能接入产业链资源。

除了宇树,还有一批被投企业正处于上市推进阶段,包括思必驰、长鑫存储、智谱AI、斑马网络等。

据公开信息,思必驰是阿里在2015年、2016年两度投资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公司。作为技术提供商,思必驰将语音交互技术应用于阿里生态的硬件产品中,比如天猫精灵智能音箱。如今它已为千万车辆提供语音交互方案,与90%的主流家电品牌达成合作。

今年初,思必驰完成了5亿元融资,正在重启IPO,但至今尚未盈利。

长鑫存储是阿里在2022年投资的一体化存储器制造公司,7月启动IPO辅导。受益于国产替代和产能扩张,长鑫存储的市场份额提升迅速。据Omdia数据,今年其DRAM芯片产量预计比2024年增长68%,有望超270万块。

智谱AI在2023年获得阿里投资,目前正在持续迭代大模型,并积极推动开源。今年4月,它也启动了IPO辅导,有望成为国内“大模型第一股”。

但并非所有公司都顺风顺水。2015年由阿里与上汽共同发起设立的智能座舱企业斑马网络,至今仍深陷亏损。自2022至2024年,其累计亏损超26亿元,2025年一季度因一次性减值亏损同比扩大7倍至15.82亿元。

此外,由于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斑马向阿里采购云服务、软件及共享服务的金额占比均超过50%,外界对其业务独立性提出质疑。今年8月20日,斑马递交赴港上市申请,但前景尚不明朗。

在阿里早期的被投企业中,也有不少已经走向资本市场。

寒武纪于2020年7月上市,成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有报道称,2025年Q2,它获得阿里10亿元订单。得益于云端产品线的爆发式增长,在2025年上半年,亏损多年的寒武纪终于实现盈利。

商汤科技在2021年登陆港交所。尽管2021年商汤在港股上市后经历过大幅亏损,但得益于生成式AI业务增长,财务表现有所改善。

芯片公司翱捷科技在2022年登陆科创板。上市前阿里持股17.15%,为其第一大股东。目前核心业务增长迅猛,亏损逐步收窄。

图片

图源 / pexels

最能体现阿里整合思路的案例是中天微。2018年,阿里收购这家芯片公司后,将其与达摩院自研芯片业务整合,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此后,平头哥自研芯片与阿里云服务深度协同,为阿里内部各业务提供底层算力支持。

整体来看,阿里的被投公司走向各异,有的加速IPO,有的仍在亏损探索,有的已深度并入体系,但背后的投资逻辑是一致的,集中优势资源,强化AI和云两大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同时通过资本运作释放优质资产价值。

也就是说,虽然一些AI企业短期内不赚钱,但目前处于阿里的核心协同和资源倾向区。如果能将阿里的流量、技术、数据转化为实际竞争力,人人都是“潜力股”。

“以大模型为例,一些公司拿到阿里的投资,部分投资额以阿里云服务支付,公司的数据、流量、算力需求都会反哺阿里云。”在科技投资人潘光看来,阿里投资的是整个生态,而非仅仅是这些公司的股权。

“通义千问的开源与降价,实际上就是在‘跑马圈地’。通过免费和低价策略,吸引开发者和企业使用。”潘光称,“一旦生态形成,利润自然会通过云服务、解决方案等其他方式回流。”

说到底,阿里的野心并非仅仅是成为一家AI技术公司,而是成为整个AI生态的“水、电、煤”,成为所有AI应用赖以生存的底座。

AI时代,阿里的投资打法变了

“阿里血液进入,先灌输阿里价值观,对齐颗粒度,空降高管,然后破产。”

“千万别卖给阿里,实在不行拿腾讯的钱也行。或者阿里学学腾讯,只给钱也行。”

“好好一家公司,要被阿里赋能了。”

今年2月初,市场传来“阿里巴巴拟以10亿美元投资DeepSeek,获得后者10%股权”的消息,引发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留言。随后,消息被否认。但网友的态度反映出阿里以往的投资风格留给大众的印象。

图片

图源 / pexels

长期以来,阿里的投资风格被拿来和腾讯对比。腾讯投资只求共生,不求拥有。虽然被诟病为“投行化”,但不乏“大将”跑出来。阿里则倾向于全资收购或大比例持股,将被投企业纳入自身版图。部分企业被收购后沦为阿里业务的“辅助者”,创新能力和独立性受到限制。

考拉海购是典型案例。2015年,网易推出跨境电商平台“网易考拉”。2019年上半年,考拉以27.7%的市场份额领跑行业。同年9月,阿里以20亿美元将其全资收购并更名为“考拉海购”。

此后考拉走下坡路,2021年被曝出团队从400余人缩减至不足20人,供应链、仓储物流乃至用户群体逐渐向天猫国际转移。今年3月份考拉海购APP下架,官方运营全面停滞。

不过,在AI投资领域,阿里的投资策略已明显调整。

2024年,阿里以极快的速度投资了月之暗面。据媒体报道,这笔交易的关键点在于,阿里部分投资额以阿里云的方式支付;阿里不能阻止月之暗面接受其他投资方;月之暗面拥有绝对话语权。

以管窥豹,阿里的投资策略正在发生三方面变化:

“电商生态构建”到“AI基础设施卡位”。在互联网时代,阿里投资重在构建以电商为核心的商业生态。如今投资的目的转变为巩固和扩大“AI+云”基础设施的领先地位,即通过投资与头部AI公司绑定,确保自己基础设施不落后于技术浪潮。

从“独立下注”到“联合投资”。原先的阿里倾向于主导投资,或通过收购直接整合,强调控制权。现在面对单笔融资动辄数亿甚至十亿美元且技术风险极高的赛道,阿里选择了与其他大厂、投资机构“抱团”投资,共担高风险和高成本。

从“强势整合”到“尊重独立性”。阿里不再执着于“控制”,而是将话语权交给被投公司。这源于AI人才的高度稀缺性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过于强势反而可能扼杀企业的创造力。

结语

在AI这条赛道上,国内外巨头已展开激烈的交锋。

近日,微软宣布将投资800亿美元建设自研AI芯片集群;亚马逊AWS正在打造基础构建模块;谷歌未来两年将在英国投资50亿英镑构建AI经济体系。

图片

图源 / pexels

国内方面,腾讯今年计划投入千亿元,除了采购高端芯片、自建数据中心外,注重“社交+游戏”深度融合。京东未来三年将持续投入,带动万亿级AI生态;美团在今年Q2研发开支63亿元,同比增长17.2%,此增长主要源于对AI的投资。

新一轮的较量不投资AI的代价远比投资的代价要高得多。

对于阿里而言,一旦被动,未来电商、云、支付等核心业务可能会建立在别人的地基上,失去定价权和发展自主权。而自研+投资,就是为了抓住技术主权。

另外,阿里传统的电商业务增速放缓,AI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通过AI全面改造电商、物流等现有业务,有望让核心业务焕发新活力。

AI时代的阿里变得更加灵活、开放和具有战略性。这也是它应对AI投资高成本、强不确定性的主动求变。

过去,阿里靠“发现需求、高效变现”的电商逻辑登顶,但在AI领域,产业规律不同,投资需要做好长周期的耐心准备。

AI时代的“成功”,究竟该用什么衡量?

据9月24日云栖大会上公布的数据,通义千问的开源模型全球累计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7万个,以及合作方名单的不断拉长,是阿里交出的“规模答卷”。而如何让投资价值最大化,比如将流量转化为持续盈利、让斑马们摆脱“依赖症”,是阿里尚未完成的“深度答卷”。

阿里面对的挑战,也是所有渴望穿越AI周期的科技企业的共同考题。

*文中王明、潘光为化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