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谷趋势(ID:zgtrend),作者:玥彤,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本科生,第一个“带娃”专业出现了。
今年,教育部首次在本科招生目录中,列入了一个新专业——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布点高校为山东女子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比本科更早的是,2021年托育就进入了职业教育目录。如今,全国已有579所高职院校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
为什么国家出手,培养大学生“带娃”?
托育专业进入本科招生,传递的关键信号是,国家开始在“带娃”领域培养专业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了。
背后,是一个新的千亿产业,正在浮出水面,冉冉升起。
01
这几年,新生儿数量逐年走低,幼儿园一年关停两万所,但托育需求,却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202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托育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超过三成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送托需求,但实际入托率仅为7.86%,不到1/10。
也就是说,有超过800万的婴幼儿家庭想要把孩子送到托育机构,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需求。
2023年,全国民办托育机构占全部托育机构的89.5%,平均托育服务收费价格(不包括餐费)为1978元/人/月。据此估算,每年产生的潜在托育费用,就高达2000亿左右。
目前在一线城市,托育收费更在5500元/人/月以上。
托育机构瞄准的是两拨人,一是没有时间带孩子的家庭,二是希望用科学的方式培养孩子的中产家庭。目前,全国托育机构共有477万个托位,实际利用率只有46.7%。
为什么一边是旺盛的托育需求,一边是托位利用率不足?背后恰恰是当前巨大的结构性矛盾。
价格便宜的公办普惠型托育机构数量少,而民办托育机构数量多却相对价格高昂。同时,不少托育机构的服务水平,让家长们犹豫。现有的大多数托育从业者,都是从幼师队伍中转岗而来,职业资格认定,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标准。保育员证、育婴员证、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证、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都可以作为教师上岗的凭证。
换句话说,谁都可以成为托育人员,谁都不是专业的托育人员。
首都师范大学的《2023-2024年全国托育行业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家长最为看重的就是托育机构的师资水平。
正因如此,培养职业“带娃”专业的人才,包括本科人才,也就成为迫切的事。
02
那么,本科生学“带娃”专业,有什么优势?
专家指出,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专业。既要学保健学、教育学、医学的专业知识,还要上管理学、心理学的课程,培养的是“六边形战士”:
首先是“早教师”,知道不同月龄的孩子该练习什么动作、玩什么玩具可以激发大脑,比如和一岁的宝宝玩触觉游戏,教两岁的宝宝学习社交;
其次是“营养师”,明白怎么搭配辅食才能符合孩子的生长需求;
还要培训家长的老师,教新手爸妈怎么给孩子做抚触,要怎么应对“分离焦虑”,美国就很注重托育服务的家长参与,主张“父母即教师”;
最后,更是可以成为托育机构的管理者,怎么制定安全规范、怎么安排课程、怎么运营机构,都是本科阶段需要学习的知识。
一句话概括,本科培养的托育人才,要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操能力。
目前,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全国持证保育人员仅50万,本科及以上占比不足10%。而这些持证保育人员,也并非“科班出身”,普遍缺乏婴幼儿发展评估、家庭养育指导等系统性知识。
可见,这算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朝阳行业。
03
事实上,各地对托育行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甚至出台专门的补贴政策。
去年年初,青岛就对按普惠价招收3岁以下婴幼儿的备案托育机构,按二孩每月500元、三孩每月6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这笔钱,机构和家庭各拿一半;
日照市东港区,按照每个托班2万元标准一次性发放开办补助,每个托位每年还按710元标准发放运营补贴;
今年6月,山西对独立托育机构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补贴,幼儿园提供托育服务的按每人每月300元标准发放补贴;
8月,四川为普惠托育服务机构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运营补助;
广东的补贴形式,则是发放消费券,根据金额分为500元、1000元、1500元和2000元四个档次,分为托育体验券和托育消费券,可以直接抵扣托育费用。
……
今年以来,各地为了鼓励生育,也是拼了。发钱催生的号角,吹遍全国。每年3600元的国家育儿补贴,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
不少网友说:“没有什么比发放现金更能激励人心,也更能表明态度的。”
据调查,育龄妇女不打算再生育的最大原因,就是“经济负担重”。很多人不是“生不起”,而是“养不起”。2024年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显示,全国家庭0-2岁婴儿的养育成本平均每年2.45万,而0-17岁的平均养育成本将近54万元。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生育补贴、托育补贴只是杯水车薪,但积少成多,有总比没有好。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效果更明显。
生育决策是复杂函数,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目前也没有成功拯救生育率的案例。
正因为如此,国家在搭建一整套生育支持体系,从完善医保报销,延长育儿假、陪产假,到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再到这一系列真金白银的补贴,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
建立真正的生育友好型社会。
当经济负担不再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生育才能回归初心和快乐。
参考资料:
1.南方周末 新生儿变少后,高校开了“带娃”专业
2.澎湃新闻 托育“求生”指南:谁来为0-3岁婴幼儿家庭减负?
3.《2023-2024年全国托育行业发展报告》
4.人民政协 旺盛的托育需求背后 为何是低迷的入托率?
5.洪秀敏:当前我国托育人员队伍建设的瓶颈与对策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