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急需最强外脑

关注
星巴克中国选择降价,恐影响其高端形象;反之,坚守高价,又担心市场份额被进一步蚕食。

摄图网_500003579_星巴克(企业商用).jpg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零售公园(ID:lingshoupark),作者:顾森柒,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星巴克中国的“出售” 大戏上线半年后,它的绯闻对象已经增加到 20 个了。

大约从去年11 月传出“可能出售股权”的猜测起,截至目前,星巴克中国的潜在交易对象囊括了 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集团(PAG)、华润集团、美团、高瓴资本、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一众知名机构。

这些买家中,既有专业的投资机构,也不乏产业投资者,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无不对星巴克这块诱人蛋糕跃跃欲试。

据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中国估值已锁定在50 亿至 60 亿美元(约合 350 亿至 430 亿元人民币)区间,预计交易将延续至 2026 年。

面对沸沸扬扬的传闻,星巴克中国的回应始终有所保留,且指向愈发明确:“暂不考虑完全出售”,但本土化改造迫在眉睫,否则恐将错失先机。

消费逻辑变了,有点跟不上节奏

这正是星巴克中国如今急于出售部分股权的根本原因所在。

2024 财年,星巴克中国营业收入约为 210.55 亿元,同比下降 1.4%,同店销售额更是同比下降 8%。

事实上,近几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渐露颓势。营收、同店销售额等关键指标纷纷下滑,开店速度也未能达到预期,中国市场变幻莫测,变化之快令人咋舌。

去年星巴克经历了一次CEO 更迭,前任 Narasimhan 在职期间,瑞幸咖啡和库迪咖啡等本土品牌凭借低价竞争、新品快速迭代以及线上强势发力等一系列战略组合拳,极大地侵占了星巴克的市场份额(从 2019 年的 34% 骤降至 2024 年的 14%)。

新任CEO Brian Niccol 推出 “Back to Starbucks” 战略,意图回归咖啡馆文化、优化门店设计、提升运营效率,但这些举措在中国市场的成效尚存不确定性。

当然,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失速,不仅因竞争对手增多,更在于消费逻辑的转变。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已从“社交名片” 和 “身份象征” 逐渐转化为 “续命饮料”。

如今的消费者愈发注重性价比与便捷性,更倾向于通过外卖平台在办公室或家中订购咖啡,同时对咖啡口味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风味。

此外,星巴克的管理团队主要专注于北美市场运营,难以全面兼顾中国市场的复杂竞争态势。如果想在中国市场实现突破,需要对市场有深刻洞察且具备丰富运营经验,而星巴克美国管理层在此方面存在一定短板。

面对本土品牌带来的竞争压力,星巴克深知自身难以独自化解中国市场的困境,因而寻求战略投资者,借助“外脑” 的资源与优势,稳固 “第三空间” 模式的根基,开发本地化产品、优化店铺布局、降低成本,以期在中国市场重拾增长态势。

摄图网_304592780_2018年月0日保加利亚布尔斯星巴克商店在马勒加列里亚布尔斯星巴克公司是一家美国咖啡公司和店连锁(企业商用).jpg正如麦当劳昔日引入中信资本、中信股份以及凯雷投资集团等股东后,其门店数量从2016 年的 2400 家跃升至 2025 年的 7000 家,其中约 50% 的餐厅扎根于三四五线城市。

凭借股东雄厚的物业资源以及管理决策权的下放,麦当劳得以迅速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实现门店的快速扩张与市场份额的稳步增长。

星巴克目前同样面临这样的契机,有望借此解决在中国市场遭遇的诸多问题,当然,它自身仍保有诸多优势。

门店多光环大,星巴克中国还有牌?

最显而易见的优势当属品牌知名度。

星巴克自1999 年在北京国贸开设第一家门店起,便迅速成为都市白领的身份象征,在中国市场一度难觅敌手。

彼时中国咖啡市场近乎空白,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十分有限。星巴克凭借独特风格、精准定位以及外资光环,成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此后,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一路高歌猛进,门店数量不断增加。2020-2023 年,星巴克推出 169 款新品,丰富的产品选择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期间,星巴克还接连推出抹茶星冰乐、红茶拿铁等迎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非传统咖啡饮品。

然而,市场的变化速度远超星巴克的预期。2023 年 9 月,时任星巴克全球 CEO 的 Laxman Narasimhan 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还明确表示:“星巴克中国区业务不会分拆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

当时星巴克中国仍在快速发展,2023 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收入达 8.40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净新增门店 326 家,创下历史纪录;同店销售额增长 5%,同店交易量增长 8%;星享俱乐部活跃会员数突破 2100 万,同比增长 22%,同样刷新历史纪录。

但到了2024 财年(截至 2024 年 9 月),形势急转直下。尽管如此,星巴克这一品牌名在咖啡领域依然是如雷贯耳,至今仍有不少人一提及咖啡便会率先想到它。

星巴克曾经是“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尊享体验” 的代名词,给消费者留下了 “从咖啡豆的选购、烘焙到门店布局及服务人员专业培训,均力求尽善尽美” 的高端印象。

这个“看似无法撼动的咖啡巨人”,曾一度占据高达 42% 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已开设众多门店,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并积累了庞大的会员规模。截至 2025 年 3 月底,星巴克在华门店数量已达到 7758 家,覆盖超过 1000 个县级市场。

摄图网_500222398_旅游(企业商用).jpg除了门店体量优势与过硬的门店服务之外,星巴克的“第三空间” 理念也是它独有的王牌。

它为消费者打造了一个舒适便捷的社交场所,同时满足了人们在公司之外进行生意洽谈与办公的需求。

目前,星巴克还计划依托“第三空间” 优势,推出 “上午咖啡、下午非咖” 的全场景战略,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消费频次与门店利用率。这就包庇你家的客厅,清晨可沐浴阳光享用咖啡,午后可变身书房,夜晚又能化作影音室,空间未变,但用途多元,价值自然大幅提升。

找回增长的动力,究竟需要几手抓?

星巴克迫切渴望在中国市场重燃增长引擎。

过去,星巴克作为中国消费者的身份象征,人们甘愿为之高价买单。而今,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便利性以及口味体验。

事实上,自瑞幸凭借生椰拿铁等爆款产品崭露头角后,星巴克便开始加速布局三四线城市,2024 财年近半数的新增门店均位于三线以下城市。然而,星巴克的转型似乎起步稍晚,降价措施推出得相对迟缓,且降价幅度有限。

星巴克显然还无法熟练掌握瑞幸的那套成功法。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局势与北美截然不同,低价咖啡与线上业务的冲击极为猛烈。

选择降价,恐影响其高端形象;反之,坚守高价,又担心市场份额被进一步蚕食。

抛开价格因素,产品创新同样是星巴克的一大难题。例如,瑞幸生椰拿铁爆火之后,星巴克才迟迟推出椰浆系列产品;厚乳概念在瑞幸取得成功后,星巴克才跟进推出奶油顶系列。

归根结底,星巴克对中国本土消费者需求的理解还是不足的,产品创新思路相对传统,主要集中在咖啡及相关饮品的改良上,缺乏更具突破性和创意的大胆尝试。

而且众所周知,星巴克的门店成本高昂,租金与人力成本是瑞幸的数倍之多,难以实现瑞幸那样的规模效应。目前星巴克仍主要依赖线下消费,线上低价业务若开展不力,可能会冲击现有业务,但如果不积极推进,又恐怕将市场份额拱手让人。

摄图网_500253262_光斑 星巴克(企业商用).jpg因此当下评估如何与合作伙伴携手,更好地抓住中国市场机遇,成为了星巴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依照星巴克方面的预期,它的战略至少需要“两手抓”:

一方面,要维持咖啡的高端定位,如同经营奢侈品一般,要是随意降价,品牌价值便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吸引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尤其是三四五线城市的下沉市场。因此,入华25 年来,星巴克首次大规模降价,自 6 月 10 日起,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非咖产品的价格纷纷下调,多款饮品价格甚至降至 20 元以下。

在非咖啡产品领域寻求创新突破,这一思路值得肯定。星巴克所面临的困局,恰似诸多外企在中国市场遭遇的那样——

未来要想重回增长轨道,星巴克必须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市场、把握时代脉搏、洞察消费者需求,彻底解决“水土不服” 的问题。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