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金错刀(ID:ijincuodao),作者:张一驰,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古镇旅游,真的已经末路了吗?
青砖、绿瓦、红灯笼,义乌小商品、铁板鱿鱼、“想你的风”网红路牌——走过十座古镇,却似原地踏步,这一幕正成为中国2800多座古镇的残酷写照。
过去十年之间,中国古镇旅游迎来爆发增长期。有数据显示,中国各地已陆续建成的古镇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但近两年古镇旅游却遭遇“滑铁卢”,降温之势明显,不少投资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明星”项目也难逃落败的结局。
当凤凰古城、周庄水乡陷入“千镇一面”的审美疲劳,当游客在拥挤的巷弄和喧嚣的叫卖声中疲惫不堪,古镇旅游似乎已经走进死胡同——号称门票全免,但体验却越来越糟。
就在很多古镇消磨着年轻人的耐心与期望时,乌镇却扛住了压力,在古镇旅游的“寒冬”中逆势生长。
它被最挑剔的年轻人称之为“去班味儿旅行胜地”“全民NPC的古镇”,还有人回来发文说“乌镇旅游后劲儿太大了...”
数据显示,乌镇游客结构中,80后、90后占比高达70%,年轻人用脚步为它投下了最真实的赞成票。在年轻人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时代,乌镇为何能成为他们的心头好?
乌镇的这场逆袭,绝非偶然。
其他古镇在免门票,乌镇在“收买人心”
古镇二字,起初并没有跟网红相连。
所谓“古镇”,一般是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现在仍然保存完好的较大规模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
而古镇成为各地知名旅游景区,既为地方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满足了游客对“诗与远方”的需求。
以人气最旺的古镇之一乌镇为例,中青旅2024年年报显示,乌镇景区在2024年接待游客超743.38万人次。而在大规模开发之前,乌镇一度是浙江嘉兴桐乡市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
在对乌镇模式的向往之下,不少开发商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古镇开发之中,也炮制出许多“网红古镇”。
但并不是所有古镇都能如愿以偿成为乌镇。
如今打开旅游APP,搜索“古镇”二字,满屏都是免票、超值的广告语。但稍微深入就会发现,所谓的免票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套路:
所谓免票,不过是把大门敞开,等你兴冲冲走进去,才发现每个小景点都要单独收费,可能所有景点小票的费用加起来比原来的门票还要贵,小吃街的价格比景区外翻了三倍,连厕所都散发着可疑的气味。
游客们苦网红古镇久矣,主要集中在两大最糟心的体验上:一是审美疲劳的绝望,二则是服务荒漠的绝望。
要么是同质化严重,走遍江南,竟似踏入同一片风景;要么是过度商业化,每一条石板路都变成了密集的“购物街”;《光明日报》曾发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知何时起,古镇渐渐“长得”越来越像,古镇里的商铺和特色小吃也越来越像,相似性渐渐地取代了每个古镇的独特性。
在服务上,许多古镇管理混乱、设施陈旧,现代便利仿佛被隔绝在景区之外,秩序与美感双双缺失,高昂价格换来的却是日益缩水的体验。
有旅游从业者跟金错刀透露:“现在古镇竞争激烈,免票之下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都学会了温水煮青蛙。”
而当你踏进乌镇的瞬间,疑惑就消除了一大半,来到这里最直接的感受到的是:
这里闻不到臭豆腐的油腻味,听不到“抖音神曲”轰炸耳膜,更看不见同质化的义乌小商品。了解后才知道,乌镇坚持“一店一品”,始终保持限价政策,避免乱价商战导致游客挨宰。
景区内古建筑密密麻麻,却是繁复而不杂乱的,一张地图想去哪里一目了然。只要沿着主干道走,就不会迷路。
当其他古镇还在为排队验票焦头烂额时,乌镇的游客已轻松漫步在智能化的便利之中。
一张人脸,畅行无阻。从预约购票到刷脸入园,从酒店入住到景区内消费,人脸识别技术让繁琐流程成为历史。无处不在的高速Wi-Fi覆盖,让分享美景、查找信息、移动支付变得无比丝滑。
乌镇对细节的苛求近乎偏执。
你可能想不到,乌镇景区内所有酒吧,有分时段音量分贝限制规定,有专人检测检查,景区内游客喝多了酒有人专门陪你走;景区内吃饭比景区外还便宜,还可以在志愿者之家喝免费茶水。
就拿最容易被景区忽视的厕所来说,乌镇里每间厕所空调、绿色植物、沙发座椅一应俱全,但内置景观都不一样:
厕所放置着小桥流水盆景,厕所里有热水,还有淋浴间,夏天高温,便池里就放冰块除异味。
盛夏游客多、天气热,乌镇就在景区多个点位端出凉茶凉茶,不计成本、免费派送,甚至还派送绿豆汤、烧仙草等凉汤饮料。
乌镇制定的数千条服务标准,覆盖了游客接触的每一个触点,确保了体验的高度一致性。
这种无处不在的洁净感和秩序感,保证了乌镇最本质的口碑。
全员NPC的乌镇,靠什么把年轻人迷住了?
其实,古镇在进化,年轻人的旅行打开方式也在进化。
几年前“特种兵旅游”是他们热衷的方式:在喧嚣的景点之间急匆匆地穿梭,刚到一个景区就立刻奔赴下一程。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思这一旅行方式,他们意识到真正的旅行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沉醉于每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细腻风景。
而这些年乌镇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让每一次体验,都成为游客生命中的一段美好记忆;如何让每一处风景,都承载得起文化的重量?
为了让游客玩得爽,乌镇也动了不少“小心机”。
首先,当其他古镇还在计算客单价时,乌镇已经在思考这趟旅行的人生价。
拿乌镇的木心美术馆来说,它绝非一座冰冷的陈列馆。
它不只是展示木心先生的画作与手稿,它更通过精心策划的临展、深度的文学沙龙、静谧的阅读空间,将一种“孤独而丰沛”的精神气质弥散开来。对很多年轻人说,来这里寻找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轨迹,更是一种对抗喧嚣时代的精神共鸣。
而乌镇戏剧节,它则彻底打破了“古镇只属于过去”的刻板印象。
黄磊、赖声川、孟京辉等戏剧大咖的号召力,青年竞演单元喷薄的创造力,古镇嘉年华弥漫街巷的狂欢气息,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磁场”。
年轻人蜂拥而至,因为这里不再是静态的看客,而是一场他们可以深度参与、甚至成为其中一部分的鲜活文化盛宴。当世界级的先锋剧目在古老的石桥边、静谧的水剧场里上演,传统空间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
同时,古镇的核心价值不是一堆老房子、古董,而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方式。
蓝印花布作坊、叙昌酱园、益大丝号……这些传统技艺场所,在乌镇绝非仅供拍照的背景板。
它们被精心保留、活态呈现。游客可以亲眼看到匠人如何染布、如何制酱、如何缫丝,甚至亲手参与体验,游客手持一张门票即可深度探索染织技艺、婚俗文化等非遗场景。这种深度互动,让“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一种带着温度的生命延续。
科技在乌镇更是文化的赋能者与表达者,夜晚的西栅,运用先进的泛光照明技术,在古老的建筑立面描绘出梦幻的水墨长卷,讲述乌镇千年故事。
可以说,当无数古镇还在兜售廉价的“古风”符号时,乌镇早已换道超车,致力于构建一个可感知、可沉浸、可对话的文化“精神场域”。
乌镇的“门票”内,藏着对商业的克制、对服务的偏执、对文化的敬畏里,每一分钱都在为游客的体验买单。
乌镇的体验感,藏着“别人不敢做”的笨功夫
乌镇的崛起,为深陷泥潭的古镇旅游乃至整个文旅行业,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启示录。
上世纪80年代,因城市化跃进和操盘团队的短视,多数中国古镇,经历了九死一生。乌镇也不例外,经历了一场噩梦。
1999年春节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西栅沿河的13间房子,也彻底改变了乌镇的发展轨迹。同年,乌镇开始进行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
而26年过去,乌镇并没有因为商业化而失去特色,反而让全员成为了NPC。
去过乌镇的人也许印象深刻,从西栅进景区要靠船夫摇船过河。为了环保,乌镇景区河道内都是人工木船,不使用任何有污染可能的机械船。
有趣的是,这些船夫基本都是乌镇本地人,这些船夫跟北京司机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要起个话题,什么都能跟你聊起来。
因为乌镇采用了颠覆性的“整体产权开发、复合多元运营、度假区整体管理”模式。景区内所有商铺、酒店、设施均由乌镇旅业统一规划、招商、管理、定价、结算。
这从根本上杜绝了恶性竞争、欺客宰客、无序经营等传统古镇的顽疾。
所有工作人员,从船工到保洁,都是公司员工,接受统一严格的培训。这种强管控模式,保证了服务品质的底线极高且稳定可控。
也就是说,这些“演员”中的许多人原本就是古镇的居民,“表演”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只是按照技能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地分配了更清晰的角色:卖菜的阿姨、炒菜的厨师、摇橹的船工...
其实,游客并不是反感古镇,而是反感不真诚。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在《白鹿原》大火之后仓促上马,投资3.5亿元,结果火了不到一年就凉凉,经过多次停业整改依然无力回天,最终开业仅四年就难逃被拆命运。
大庸古城总投资超过25亿元,远远超过预算,最后日均游客不到20人,四年累计亏损超10亿,濒临破产,当地承认是“决策失误”,这些都是不真诚的因,造成了口碑崩塌的果。
这届年轻人可是连5块钱配送费都要纠结,为啥心甘情愿给乌镇花门票钱?答案或许就藏在超预期的体验里。
在这个古镇旅游被快餐式消费异化的时代,乌镇用二十年时间证明:
真正的竞争力不是收割流量的能力,而是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是短期的商业变现,而是坚持长期主义的文化滋养。
乌镇对流量的理解不是单一收割团客,而是为高粘性、复游、过夜游客定制体验,不让游客觉得“来都来了”,而是“来了,还来”。
这是乌镇最凡尔赛的底牌。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