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智博革新机器人核心引擎,月出货量数十倍增长丨光合说

关注
机器人痛点驱动关节革新

图片

光合作用是所有生命的能量来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重要机制。作为“一支有温度的基金”,光速光合也正在与创业者,与这个社会产生“光合作用”,联结创新的同时,推动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邦将陆续刊载光速光合的投资专栏「光合说」,分享光速光合投资背后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可能是一通陌生的电话,一次登门拜访,或是对一篇学术论文的关注……光速光合与创业者的交集就此展开。没有酒桌上的觥筹交错,也没有天花乱坠的承诺,只有长时间的相伴,分担痛苦、分享成功,实践长期主义的价值。

“思考、专注、探索、创新”,这是光速光合的投资信仰。凭借着对行业的极致追求,心怀时代赋予的责任,积极寻找下一个可能的机会。期待“中国创新的全球合伙人”能携手更多行业创新的探路者们一路向光,合力而为。

自第一届奥运会正式开启马拉松项目之后的129年,机器人也齐刷刷地站在了马拉松的跑道上。在具有轻量化、高爆发力的一体化关节的加持下,这些钢铁直男们大步行走、奔跑,甚至双脚跳跃。

他们看似寻常的仿人类动作背后,仰仗的则是几十个需要高集成设计和精密制造的关节模组,它直接影响着机器人的运动能力、负载效率及场景适应性。无锡泉智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泉智博”)正在这一关键领域崭露头角,公司以自研的一体化关节模组,成为推动机器人从概念走向现实的重要力量。

日前,泉智博宣布完成连续两轮过亿元融资,其中A轮由光速光合联合领投。

光速光合合伙人朱嘉表示,机器人关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关节的高集成设计和精密制造涉及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需要软硬件的协同配合,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泉智博团队在这个行业积累深、布局早。在行业机会到来的时候,能迅速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已快速成长为这个领域的头部玩家。

“对于泉智博的投资体现了光速光合一贯的打法,从全产业链的视角,由下游往上游布局,找出稀缺的技术和团队,布局价值链高的核心部分。”朱嘉强调。

泉智博创始人兼CEO陈万楷将公司定位于“新一代机器人一体化关节通用平台”。目前,公司已完成从技术到商业的闭环,获得诸多人形机器人一线厂商以及科研机构的量产订单。据公司透露,刚刚过去的8月,其月出货量较年初已实现数十倍增长。

图片

机器人痛点驱动关节革新

创业是刻在陈万楷骨子里的基因。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州,陈万楷从小耳闻目染,看着父辈们走出家乡创业打拼。

青少年时代的熏陶,让陈万楷的创业之路也比同龄人迈出得更早。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专注水下机器人的研发,这个内部孵化的创业项目在当时获得了央企创新创业大赛的金奖。

小试牛刀的陈万楷在当时就认定机器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后,他辗转至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下称“浙江省北大研究院”),从四足、轮臂机器人的方向切入,开始做整机研发。

在这一过程中,陈万楷逐渐感知到一些深刻的行业痛点。他发现,机器人关节技术仍缺乏创新性的突破,成为了制约行业前进的一大瓶颈。“市面上没有成熟的一体化关节厂商,传统关节普遍存在重量大、集成度低、走线复杂、性能不足这些问题。”

同时,他也看到,从商业角度出发,关节在机器人成本结构中占有极为关键的地位。“它占机器人的BOM(制造物料清单)成本超过30%,甚至在部分机器人上面可以到60%。”

然而,在这个领域的先烈们却倒在了机器人浪潮的黎明之前。

以本田早年推出的用于步行、舞蹈等动作演示的人形机器人ASIMO(阿西莫)为例,尽管截止到2013年它一直是最先进的仿人行走机器人,却因为高达2亿美元的总研发成本和单台300-400万美元的制造成本,一直无法向民用领域推广。

事实上,为了实现高精度、高传动比的目标,ASIMO采用的核心零部件成本十分昂贵,且故障率奇高,导致这台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只能困在实验室和各种表演活动中。

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MIT的机械四足狗,通过自研准直驱的驱动器,能把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做得很低。

“如果MIT的这套方案能大规模应用,其实机器人的成本可以得到非常快的下降。”陈万楷判断,随着机器人赛道日益升温,市场对高性能机器人关节必然有迫切需求。

“如果机器人是个万亿级的赛道,那机器人关节就可以理解成一个千亿级的赛道。”

现在回想,在浙江省北大研究院的这段科研经历不仅让他确定了自己的创业方向,也让他结识了一群伙伴,这群人也组成了泉智博的核心创业班底。

“我在吉大的导师刘春宝教授的研究方向是汽车传动,他对减速机有非常深的理解,现在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另外几位联创都是我在浙江省北大研究院的同事,分别负责驱动器的硬件和软件,还有电机的研发。我们整个团队凑到一起,刚好把关节模组中几个核心的部分都覆盖到了。”

更重要的是,他提到,“我们已经一起合作6年了。”

2023年6月,泉智博在无锡成立。短短2年内,公司不仅构建了覆盖2Nm至400Nm扭矩范围的标准化产品矩阵,更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其PA系列行星伺服关节的峰值扭矩密度高达210Nm/kg(意味着关节小、重量轻,但能输出更大的力量),超越了国内头部公司的同类产品。

图片

以低成本、高性能关节

重塑机器人产业链

不同的扭矩,对应的是各异的移动需求。陈万楷具体解释道:“每个位置对力矩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扭矩范围其实跟人很类似,比如2Nm的关节,我们用在机器人手腕的位置,400Nm则用在机器人腿部比如膝盖。”这种广泛覆盖,意味着其产品能够从精细操作到大负载运动,精准匹配机器人移动的各种需求。

在研发方向上,泉智博团队覆盖了主流的行星、谐波、摆线三种类型。“行星和谐波关节是我们的主力产品,摆线实现了部分型号的出货。”陈万楷说。

在他看来,相比于同行,泉智博的优势在于“质量更轻、扭矩更高、响应更快、价格更低”。能在上述关键指标上取得突破,陈万楷自有底气。

图片

泉智博的部分关节产品

他强调:“我们从材料层的矽钢片、磁钢、铜线材料,到减速机、驱动器、电机的设计全部自研。”可以说,完全自研的底层技术能力造就了泉智博对零部件的协同效率和产品性能的高度掌控力。

此外,团队从新能源汽车中获得灵感,将电车轮毂式主驱电机的NW行星结构设计应用到减速机中,让减速机在保持高减速比的同时,体积更加轻巧;在电机设计上,通过精巧的分布式绕组和磁路优化,提高电机槽满率,有效降低温升,从而提高扭矩密度;驱动器方面,泉智博也投入了大量研发,使其具备高响应频率和瞬时大功率输出电流的能力,赋予关节更强的爆发力。

不仅如此,为了让机器人拥有像人类一样的“自控力”,泉智博还增强了减速机力传导的透明度,令关节的力控精度更高,这对机器人未来走进千家万户至关重要。

陈万楷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传统的关节是控制一个旋转的位置,用我们的关节制造的机器人,挥手的时候如果触碰到人,能很快感知到力的变化,立马收手,避免用力过猛一把将老人或者小孩推倒,保证了机器人使用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一体化集成”是泉智博的看家本领。“在整机的设计上,我们把减速机、电机和驱动器都做了一体化的集成,把中间很多不必要的零件都去掉了。”陈万楷提到,一体化集成是通用的做法,也是未来的趋势。不仅简化了结构,减轻了重量,也提高了关节模组的能量密度和空间利用率。

高能量密度和空间利用率的结合,可以帮助机器人本体装下更多传感器,在跑步、跳跃等需要爆发力的场景下表现更优异,同时增强机器人的负载能力。

而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则是另一个杀手锏。据陈万楷透露,泉智博与几家汽车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建立了代工合作关系,以车规级的标准来对标机器人行业。他指出:“一方面汽车产业链对成本的把控能力非常极致,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整体成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据悉,目前泉智博的生产良率高达98%以上。

基于这一整套打法,泉智博成功地将制造成本优化到了极具竞争力的区间。

尽管公司很年轻,但陈万楷对泉智博的规划却很清晰:采取多元并进的策略,根据客户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性能要求,提供最适配的关节产品。“

“我们跟客户合作得比较深入,相当于客户做机器人整机,我们帮他们把最核心的一部分做好,同时拉着上游供应链的合作伙伴一起,希望能抱团把这个行业做大。”陈万楷表示。

图片

建立综合性的竞争壁垒

在接触泉智博之前,光速光合已在机器人赛道蛰伏已久。

“光速光合许多投资的背后其实都基于前期对产业的充分研究。”朱嘉表示,此前,通过对宇树的投资,团队持续在对这个行业上下游深入调研,在早期就建立了行业认知。

据他透露,团队很早就开始系统性地调研机器人本体及其上游零部件,撰写了相关的行研报告。团队看到关节在整个机器人当中所占据的BOM成本以及它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持续在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

随着今年下游人形机器人的起量,光速光合胡培培博士在分别与两家头部机器人厂商交流中获悉,他们不约而同提到关节使用的都是泉智博的产品,进一步印证了团队对于这个细分赛道的价值肯定。

“这个赛道是值得去布局的,因为BOM成本较高,市场的空间价值较大,再加上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快,我们判断在行业早期的时候会有一波创业公司崛起的机会。另一方面终端客户对泉智博的良品率、一致性、稳定性,整体反馈的测试效果是最好的,这一点也极大地促成了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布局。”胡培培进一步解释道。

陈万楷直言,虽然行业现有的技术原理都已成熟,但核心在于要让关节在机器人身上有更好的应用,结合场景来做技术的优化,达到更好的技术适配效果,最终考验的是团队的工程能力。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硬件能力决定了人形机器人的性能上限,关节自由度决定了机器人运动模型的复杂度。胡培培提到,从创新点来看,泉智博从现有的行星、谐波减速器的关节模组方案到下一代的摆线方案,甚至对其他技术路径的钻研,一直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组合来应对更多不同场景的需求。

“如果泉智博能抓住整个机器人行业起量的上升势头,绑定更多重要的客户,同时延伸其他领域的产品,通过大规模制造迅速拉升产能,将会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玩家,我们也很期待公司能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胡培培表示。

“随着客户对成本有不断降价的需求,泉智博正在通过搭建一个立体的从核心的研发到前端的销售,再到后台的完整供应链体系,最终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竞争壁垒。”朱嘉对泉智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眼下,机器人正在从单一的专用工具向更具通用性的智能终端演进,关节模组的技术跃迁有望成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与诸多机构、院校的产学研协同,泉智博正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构建一个以高性能关节为基础、能够服务于千行百业的机器人生态。陈万楷坚信,关节模组研发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机器人以更轻盈、更智能的姿态融入现实世界,最终成为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关键力量。

“我们想成为这个行业的‘宁德时代’。”为了这个目标,陈万楷和团队已做好了准备。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