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基因诊断的机遇与挑战

所谓的风口来自临床的需求

blob.png

9月7—8日,2018创新中国DEMO CHINA总决赛暨秋季峰会在杭州洲际酒店举行。8日上午举行的大健康竞技场上,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发表主题演讲“基因诊断的机遇与挑战”,犀利观点如下:

1、 我们还是相信所谓的风口来自临床的需求,没有临床需求的风口都不存在,都是想象出来的。

2、 移动医疗砸了2000亿也没有出很大的公司,但毫无疑问对中国的医疗模式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上的突破和临床结合起来,烧的每一分钱可能会更加有效。

3、有2点对创业很重要:一是产品力,长远来讲产品很重要;二是在拿证,拿证的时间点和营销投入方面,包括物价、团队。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今天创业邦给我的任务是,讲关于基因诊断相关的投资,还有一个基因的报告要发布,我就抛砖引玉。

今天主要讲关于行业的一些大致情况,我们在这个行业做了一些投资,有一些小小的观察。对于投资机构来讲,这很难讲。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在公共场合讨论我们的投资策略、方向,所以更多的是我们的观察和大家进行讨论。

首先,中国过去十几年在精准医学或者分子诊断领域发展非常快,尤其是在诊断和测序以及最热的NGS方面。过去三十年A股产生了很多相关的上市公司,最有名的是华大,市值最高时达1000亿,不过现在下跌到不足300亿。这些领域过去发生了很多融资,尤其是在和肿瘤相关的领域发生了很多案例。

对于诊断来讲,现在讲得最热的都是关于基因测序。有一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除了最热的illumina之外还有很多技术平台,每个技术平台都有发展的过程。比如我们讲NGS是第二代测序,后来有第三代测序、第四代测序,好像第三代要把第二代干掉一样。然而实际上illumina还是最大的公司,新迭代技术并不是很成熟。

blob.png

我们从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分析:

上游毫无疑问是illumina,它的利润跟手机行业的苹果一样,赚走了90%的利润,因为它控制了行业标准,包括在硬件、软件上都是行业的精标准。

中游是提供试剂,因为它更像科研产品,不需要CFDA批准产品,所以竞争更激烈一点,净利不是很高。

大量的创业集中在下游,和临床相结合。目前中国最成功的是华大和贝瑞和康,就是以唐氏筛查糖尿病,现在大量投资了基因测序。这都是借助在别人的基础上开发临床应用,也是我们看到最多的创业机会。毫无疑问其中面临了很多的挑战,尤其是基因测序,涉及到研究等等,门槛比想象当中高很多。

政策和法规方面。临床上有两三个大的需求:第一是测序。以前我们投资的艾德生物,出来的产品测一个图片、两个图片,后来增加到四个,最近到十个。最近临床上还有很多的公司,像NGS可以做很多格,这涉及到CFDA的监管问题,如果完全要到CFDA做研究,样本量非常大。所以,做生意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这里。在中国,以前学习美国实验室的方式,直接用实验室收样。经过长时间发展,CFDA又开始要重新拿证,所以未来拿证和收样一定会长期存在,如果未来有人通过拿证产生突破可能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之前都是量,我觉得也算是打打擦边球,因为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实验室方面的反馈。

在NGS里,最近像广州燃石就拿到证了,后来诺禾也拿了新的证,艾德是拿了PCR的证。所以,NGS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以前都是拿首样,投资人拿了很多钱,在营销端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未来行业因此洗牌也是有可能的,这样对头部公司更有利一点。

最后观察下来,越来越明显的是CFDA会在里面起主导作用,所以对拿证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肿瘤早筛,如果CFDA介入,对临床的要求非常高,大家可以观察一下。

第二个作为医疗的IVD的产品来做,医药行业典型的方式要入院,做医生的推广、销售等等,和传统的消费品不太一样。以前国内已经有大量的医院做收样本,这样的机构会继续在里面长期发展,后期也会观察法规方面是否有大的变化。

简单讨论一下所谓的风口。我们还是相信在所谓的风口来自临床的需求,没有临床需求的风口都不存在,都是想象出来的。前面名医主刀的苏总也讲,创业思考了很长时间,很多创业者都被概念所吸引,希望区块链不是概念,从门口到现在三分之一都在讨论区块链。以前我们在厦门讨论基金会议,碰到蔡文胜专门讲币的问题,我不太懂,听了只觉得会涨得很高,但后来发现并不是如此。

在肿瘤方面,我们相信潜力会很大,关于遗传病和优生优育方面有很多大的需求,有一些已经在技术上能够dliver的临床方案,还有一些临床方案需要很大的积累,但一旦突破会成为很大的领域,这也是投资人在其中的价值。移动医疗砸了2000亿也没有出很大的公司,但毫无疑问对中国的医疗模式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上的突破和临床结合起来,烧的每一分钱可能会更加有效。

对于创业来讲,除了技术以外,我们也很关心能不能打造出一个系统性的优势或者壁垒,服务的临床需求和所选择的技术平台,包括公司的商业模式也好,或是很多需要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也在看有没有和PCR、POCT小型化的机器以及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自动化机器,还有NGS和质谱,但如何结合起来还是很重要。最终每个公司都是和临床、利益、成本相结合的。

我们在诊断和基因测序里投了八九个公司,应该讲我们的运气很好,目前绝大多数都做得比较好,包括艾德、贝瑞和康等若干家公司。我们感觉有两点对创业很重要:一是产品力,长远来讲产品很重要;二是在拿证,拿证的时间点和营销投入方面,包括物价、团队等等,我们之前投的做分子诊断的公司,技术平台很有特色,但创始人是科学家,对技术很痴迷。后来创始人回顾说开发了好几个技术上非常牛但没有任何市场需求的产品,后来不太会做销售,产品拿到证之后卖了两三年,一年卖了一百多万。那时候他打算把公司收拾回美国,后来我们投了一笔钱,帮他找了两个人。在一定基础上两个人发挥了一定作用,公司就缓过来了,现在慢慢步入正规。这还是有系统性的问题,尽管是技术驱动,但如何打造完整的体系还是很重要。

最后,我想稍微介绍一下启明。我们成立于2006年,目前管理13只基金,近40多亿美金,互联网和医疗并重,还有一些最时髦的人工智能技术等等。在医疗方面,我们投的比重比较大,过去我们投了差不多七十几个公司,大部分在A轮、B轮,这七十几家公司都比较好。杭州是我们的福地,投了很多公司都比较好,有泰格医药、微医、启明医疗等等。

在团队方面,我们有十几个人专门做医疗,而且我们医疗行业内部分行业,分为四个行业,其中一个行业就是诊断和基因。我们希望同事对行业有深刻理解,帮助创始人一起做点事情,这也是我们一直希望打造的。如果大家有喜欢创业的,欢迎随时和我们一起探讨。谢谢!

(以上内容为创业邦据演讲实况整理)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