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半个世纪,迎来第四次创新巨变,英特尔如何继续伫立浪潮之巅?丨创新集

关注
近一个世纪以来,总有一些公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但对于一个公司来讲,只赶上一次浪潮,并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

「创新集」是创业邦推出的“大企业创新”领域栏目,通过解读知名大企业创新的实践案例,全方位展现大企业创新的现状、趋势和方法论,助力大企业搭建健康的创新生态体系,快速实现数字化创新转型。

这是本系列第9 篇报道。采访Shirlin,编辑刘岩。

近一个世纪以来,总有一些公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但对于一个公司来讲,只赶上一次浪潮,并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窘境》里描绘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硬盘驱动器大战”,在这场广泛、快速、残酷的技术变革和市场刷新中,新兴企业不断淘汰成熟的顶级企业,成就了创新颠覆的经典一幕。对成熟企业来说,只有不断创新,甚至“革自己的命”,才能保持立足潮头。

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了著名的衡量半导体产业甚至整个电子产业创新的工具——“摩尔定律”:即计算机芯片的性能每18个月会翻一番。如前所述,摩尔定律的周期以2年左右为一代,而半导体行业大约每4年为一个商业周期,这意味着二者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有规律的重叠。

当这种情况出现时,高科技行业内的每家公司,尤其是芯片公司,必须做出选择:是勒紧裤带以保全自身,还是进行必要的自我改革与创新,但同时也会面临更广泛的竞争?

大多数公司选择了前者,而英特尔总会选择后者。

历史上,英特尔曾发生过三次大的转型。20世纪90年代中期,安迪·格鲁夫和戈登·摩尔主张放弃存储业务,聚焦微处理器,由此英特尔才成为一家芯片公司;20世纪90年代,克雷格·贝瑞特将单一微处理器产线打散,抓住互联网机遇,完成了向“互联网经济的构件供应商”的战略转型;21世纪10年代,随着平板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新技术的普及,加速了移动时代的到来,英特尔希望推动英特尔AI架构覆盖更多计算设备,创造出更多新兴市场机会。

2019年,现CEO司睿博(Bob Swan)仍然希望延续英特尔创新转型的基因,继续坚持“从以PC为中心转型成为以数据为中心”的新一代战略转型方向。事实上,在前三年,英特尔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

英特尔成立52年,在中国也走过了35年,这一次战略转型,中国市场无疑是重点发力市场。成立于2015年的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以及英特尔创新加速器致力推动科技创新,在创新生态的垂直产业领域里做了相当多的布局。

“这一次转型对于英特尔、对于产业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董事总经理、英特尔创新加速器总经理李德胜在接受创业邦采访时说道:“从战略合作与创新生态这个领域来说,我们开始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到创新的项目、创新的企业上,坚定以数据为中心的转型,然后配以战略、研发的投入,资本的支出,包括团队的设计,以及对新客户、新生态持续不断的拓展,这是最关键的几个步骤。”

面向未来,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圈

“创新业务部包括英特尔创新加速器,刚刚开始的定位就非常清晰,我们需要去做面向未来3~5年的一些创新布局。”李德胜说道。

例如AI,在李德胜看来,AI未来可能超过原来历史上任何一个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AI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很多技术正在逐步完善,逐步成熟。但对英特尔来说,AI现在不仅仅是停留在算法和理论的阶段,推动AI技术成熟、推动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落地,成为英特尔当前最重要的创新考量指标。

为了加速这一过程,英特尔正在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圈,用一个生态的合作方式将垂直领域的创新项目链接起来,共同推动AI的创新产业落地。

为此,英特尔在2018年底发起了第一期“英特尔AI百佳创新激励计划”。“AI百佳创新激励计划”在三年之内,分批在中国选取100家优秀的创新公司的创新项目,帮助他们在具体的产业和应用场景当中进行落地与加速。

对这些入选的创新项目来说,英特尔提供的是一个全面的从平台到生态方面的价值。比如技术方面,英特尔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创新项目更好地优化,在具体应用落地验证方面,英特尔也会给予支持。

在FPGA创新领域,李德胜以FPGA板卡举例,许多中小公司在试验阶段,需要板卡来做验证,但碍于技术门槛和成本门槛,几乎不可能购置很多服务器和板卡来做试验。而英特尔拥有最先进的、价值上万美元的FPGA板卡,在这方面,英特尔会免费提供给公共服务平台以供入选公司使用。入选的项目可以登录到英特尔的云端,去英特尔的平台上来验证和优化自己的算法、应用等,英特尔的工程师也会提供支持。这项举措受到许多创新项目的欢迎。

在市场对接方面,英特尔也会帮助入选的创新项目得到更多资源。正常来说,一家初创的小公司想要去寻求诸如阿里、腾讯、百度这样巨头的合作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这个项目是“AI百佳创新激励计划”里的生态项目,就证明这个项目已经经过英特尔严格的筛选,并且产品已经在英特尔的平台上得到了优化和验证,甚至在某些具体的场景里也进行了落地验证,这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是个强有力的证明。英特尔也会帮助创新项目对接合作伙伴,甚至对接投资服务。

对于“AI百佳创新激励计划”的生态创新项目来说,能够很快将理论研究转化为自己的产品,并且可以很快和用户的需求结合,在市场上验证自己的成功,这是接入英特尔创新生态最大的价值。

而对英特尔来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对英特尔生态之道最好的诠释。英特尔与生态系统相互依存,彼此成就,英特尔的发展也将不断为生态系统注入动力。这样的生态系统是难以复制的,也是英特尔在激烈的竞争场景下有力的武器。

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更多人才

在与创新公司CEO接触中,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招不到合适的人了”,或者“招到的人很贵”。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科技企业在招聘AI人才时都会遇到这种困境。据统计,目前中国AI人才的缺口高达500万,尤其是产业型人才,一直处于高度紧缺的状态中。

因此,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懂产业的AI人才,也成为英特尔创新重点关注的事情。

至于为何要做这件事,李德胜解释,原来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沟通并没有现在这么频繁,一套教材基础的东西可能30年都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个对其他学科来说没有问题。但如果学计算机语言的教材10年没有更新,那可能就跟不上这个产业发展的速度了。

“所以我们做产教融合的解决方案和平台,就是想让这些大学、职教或者一些机构,能够拿到最新的、现在外面已经在用的方案,把最新的、最好的产品技术平台都能够第一时间给到需要培养的学生和人才,那他出来之后就能够非常快地为产业服务。”去年英特尔已经和中国一百多所高校有合作,李德胜表示,今年会继续推动这件事情。

此外,英特尔和重庆市政府一起打造了一个全球最大的FPGA创新中心,除了帮助FPGA创新项目加速以外,FPGA创新中心肩负了更重要的任务:三年培养一万名FPGA工程师。

FPGA应用有非常多的优点,灵活、现场可编程,比如戴森公司,在这场新冠肝炎疫情里,戴森只用了10天左右就应政府的要求把呼吸机做出来了,用的就是英特尔FPGA芯片。但它的推广相对有挑战,因为它的门槛相对比较高,懂FPGA编程的人才也不太容易获取。有第三方数据统计,美国的FPGA工程师有三四十万,而中国的FPGA可能只有两三万。“如果我们不去培养更多的FPGA工程师,即便这些产品有很大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也很难真正发展起来,因为这些创业公司招不到人,就没有办法做这件事情,”李德胜说,“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三年时间,可以把FPGA领域的开发者能够提升25%、30%,可以做到一万名的FPGA工程师的培训。”

现代商业理论的一个学派辩称,伟大的公司并不只是在追求商业目标,更是在从事一种神圣的运动,它的特征是带有一种道义责任,要以某种方式改变世界。在李德胜看来,培养人才这件事短期内回报并不会太高,但是眼光放长到中长期,他相信这绝对是一个对于生态、对于产业以及对于英特尔自身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人才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李德胜补充道,“对未来社会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响应“新基建”,释放无限智能机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政府对“新基建”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

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在2020年英特尔战略分享会上特地提到,“‘新基建’就是加速对数字经济的快速推进,这需要AI、5G、云计算、智能工厂等技术做支撑,但是如何完成数据本身的增值,最后变成服务于大家增值的个性化业务,这才是“新基建”对我们生活、工作、学习方方面面的影响。它不仅是简单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数据的价值在哪里。”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英特尔看到在“智慧未来城市”当中有非常多的创新需求,也在打造与“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相关的生态圈,这与政府提出的“新基建”有非常高的契合度。

李德胜认为,英特尔从云端到前端都有非常多的关键基础技术,刚好可以应用到“新基建”当中,这对于推动智慧城市当中的智慧楼宇、5G覆盖、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是非常大的机会。如何利用科技提升城市的水平,提升城市的智能化,也将是英特尔为配合政府“新基建”重点攻关的创新领域。

这次疫情也让英特尔关注到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机会。

在医疗救助最前线,智能科技的关键应用——在线诊疗、影像分析、基因组分析等,投入到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德胜认为,医疗、健康这些领域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和需求出来。目前英特尔已经和联想、华大基因联手,用高性能计算平台加速对基因组特性的研究,希望揭开病毒的更多谜底。

同时,英特尔也推出了科技抗疫计划并承诺追加5000万美元,通过加速病患护理中的技术应用、加快科学研究以及确保师生接入在线教学等方式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

硅谷有一条著名的基因决定论,即一家公司进入成熟期后,便很难在新的领域取得成功,这是由它的基因决定的。在摩尔定律的节拍器下,英特尔从不敢停下创新的脚步,这家成立了半个世纪的企业始终坚持自身的创新基因,在极度变化和充满竞争的时代中拥抱一次又一次浪潮的来临。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