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壹图网
编者按:本文来自中欧商业评论,作者吴月燕,责编周琪,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整个世界都像被开了二倍速,好像只有拼命往前,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上站稳脚跟。要狂热,要冲刺,每次年度汇报会议上,老板都要激情澎湃地抛出一个个华丽的目标激励员工在下一年更加拼命。
对此,却有两个人这样说:“让它滚一边去,这一切已经够多了。”
他们是贾森(Jason Fried)和戴维(David Heinemeier Hansson),Basecamp(原名37signals)公司的创始人,经营着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同名管理软件——Basecamp。他们反对狂热的工作状态,用冷静的理念管理公司,他们用不到40人的员工创造着令人艳羡的财富。
“快公司”和“大公司”或许是大多数企业主的状态或目标,但他们用事实告诉你,“慢公司”和“小规模”也未尝不可。
01
不用为了人才“抢破头”
人才的重要性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不容置喙的。史蒂夫·乔布斯说过这样一句话:“追求精英员工。一个由A+员工组成的小团队可以大大超过由B、C级员工组成的大团队。”
因此,出于对人才的爱惜,近年来国内“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各大企业为了人才可谓是“抢破头”,什么“再砸十个亿”“抢人放大招”,类似的“抢人”现象层出不穷,而对此,我们也都已经习以为常。人才不仅仅是员工,是钱啊,是公司的未来啊!
可是,人才就真的那么稀缺,需要我们费尽心思去争夺吗?
“人才是不值得‘争夺’的,它不是一种数量有限的稀缺资源——你要么拥有,要么就失去。它甚至还会水土不服呢。这家公司的超级明星,换了一家之后可能就会变成毫无效率的废柴。”贾森和戴维在书中表示:不必理会人才争夺战。事实上他们也这样做了。
在Basecamp,你找不到一个从别家挖来的超级人才,“几乎没有一个员工来自我们行业里的传统‘战区’,比如旧金山、湾区,甚至连西雅图或纽约的都没有。”但是,在Basecamp你却能找到一大堆才华横溢的人才,而他们绝大多数已经在公司工作了数年。
也许很多人在一开始就理解错了人才的含义,人才不是已经长成的参天大树,而是需要培养和呵护的种子。当今有太多公司急于求成,招聘时要名校毕业、工作经历丰富,在大公司待过那就更好,然后一进公司最好能立即上手,又不愿意下心思培养。
而贾森和戴维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他们在书中始终倡导冷静的公司文化,在人才招聘上也是如此,不需要狂热地去争夺人才,而是冷静下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公司的人才,再耐心地去培养。“当年我们雇用这些最出色的员工,并不是因为他们那时的模样,而是因为他们日后会长成的样子。”贾森和戴维对于人才,看中的是他们的潜力,他们将来的成长空间。
02
休息一下,更好地投入工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从马克思的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中,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加班、假期工作,很多公司老板习惯了在工作时间之余继续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用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来获取更高的公司利益。而贾森和戴维的观念,则是让这份剩余价值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它原本的作用,即——回归生活,放松自己,让员工的剩余价值带来更加健康、高效的价值。
人人都需要让自己全身心离开工作一段时间,“就像电脑重启一样”,如果你不让员工这么做,在私人时间没办法得到休息,那么当他们正式回归工作时,仍然是疲惫的,甚至是心怀怨气的。“拼命工作的结果也并不好啊——你不大可能在工作了14个小时后灵感乍现,找到那个关键想法或突破性的创意。创新、进步、影响力,这些都不是苦干蛮干的结果。”
大禹治水亦云:“疏为上策,塞为下策。”一周工作五天,工作本身就已经把你的时间占去了大半,若是休息时间继续工作,那便是“塞”,身心永远处于紧绷的状态,只会让你疲惫不堪无法专心致志;而选择“疏”,也就是适当休息,在生活中放松自己,调整好状态,才能更高效地工作。
就算你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过所有人,员工是这样,老板也是这样。贾森和戴维在书中提到,老板要以身作则健康生活,休息一下,别再倡导累死累活的工作方式了,“相反,去传播冷静和镇定吧。”
03
保护员工的时间和注意力
Basecamp对于员工的人性化管理让人羡慕,除了丰厚的员工福利,更重要的是,当其他公司都在保护自己的品牌、商业机密和金钱时,Basecamp在保护员工的时间和注意力。
Basecamp把保护员工的时间和注意力视作最重要的责任,“员工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我们最稀缺的资源”,然而并没有多少公司意识到这点。加班到深夜,员工们拖着疲惫的身体与精神不停地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这是很多公司办公室里的常态,可事实上,在这一天将近十个小时的时间里,有多少是真正用在了工作上,又有多少被浪掷在会议和干扰里,被虚耗在效率低下的业务中?
戴维在一次访谈中也这样提到:“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多数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能做到让他们的时间有价值。”工作时间是长了,感觉上做的事情也多了,可真正有价值的却只有寥寥。
因此,Basecamp取消了浪费时间的会议,而是让员工在有空的时候,把每天或每周的进度更新发布在Basecamp平台上,供其他同事参考;尽可能地帮助员工排除干扰,在办公室里推广“图书馆守则”,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有很长一段安静的时间去集中注意力地工作。
贾森和戴维把时间和精力比作花钱,最好大把地花出去,而不是换成零钱和硬币。把大块的时间用在高价值的、缜密的工作上,而不是把时间切成零碎的小段,这会让员工很难高效地工作,同时也会容易感受到压力。
“STAY FOCUSED”,扎克伯格办公桌上的海报也写着这样一个词——保持专心。一个人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4个小时,如果能在这4个小时里保持专心,足够你完成一项复杂的、有创造性的工作了。因此Basecamp的成员虽然一周只工作40小时,每天工作8小时,但这8小时并不是急哄哄的“填鸭式”的事儿,而是从容的、可持续的工作,因为每个员工的一天都是至少拥有4x60(即4个不被打扰的完整的1小时)的高质量的一天。
贾森和戴维甚至在书中提出,“如果你当天的工作只需3小时就能完成,那做完了就停下来。”他们所追求的,不是一有空余时间就找事情把它填满的高产工作模式,而是“不做不值得做的事”,冷静的高效的工作模式。
04
秒回邮件,真的有必要吗?
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更大的公司规模、更多的利润,老板总是很喜欢给自己的公司定下一个又一个宏大的目标。既然能做好,为什么不做得更好?既然能赚钱,为什么不赚更多?当你走到目的地后,看到远方的景色很美,便想走得更远,这样的想法是人之常情。
Basecamp也是一样。几年前,Basecamp审视了对客户邮件的响应时间,并制定了一个目标:1小时内回复客户,而且不要自动应答,只要真人客服。然而等达到这个目标后,贪念起了,既然响应时间能缩短到1个小时,为什么不继续缩短到半个小时,15分钟,甚至是2分钟呢?
虽然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Basecamp也做到了。我们总说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可这句话真的适用于任何事情吗?至少在回复邮件这件事上,显然是不适用的。
放弃一两分钟回复邮件的贪念,Basecamp的员工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帮助和书写,进行创造性的、更加有价值的工作,而不是在抓狂的状态下拼命追赶时间,只为了那完全没必要的野心。
因此,贾森和戴维在书中提倡知足常乐,“想要冷静,就得学会知足常乐。”没有哪条铁律规定了“何时才算够”“什么叫足够”,如果永远都没够,那工作永远会处于疯狂状态。
况且,知足常乐也能带来很好的利润啊。对此最有说服力的,除了Basecamp,就是德国的中小企业们。
德国的中小企业,可谓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企业悄悄地在各自的行当中成为世界市场的领头羊。例如纠偏导正系统制造商莱默尔,1919年创立,近百年的时间都专注于纠偏导正及瑕疵检测技术领域,如今成为了细分领域的领导者。
除了像莱默尔这样的“小公司”,在国内,也存在着大量稳步前行的“慢公司”,例如在液晶显示领域坚持研发创新的京东方,还有研发机器人技术的地平线、研发先进燃烧技术的神雾,他们面前没有纳斯达克的炫目标杆,也不急哄哄地追赶时间,他们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或许他们不如Basecamp那样真的做到了知足常乐,但他们绝对足够冷静,才能耐得住寂寞,在同行追求“二倍速”的发展速度时保持自我。
贾森和戴维不想要改变世界,也不想“征服世界”,他们否认商界如战场的比喻,“我们为和平而来,我们没有建造帝国的野心,我们没想着要统治某个行业、某个市场。”或许这样的想法在你看来太过“佛系”,可这正是他们经营管理公司的方式,而事实也证明,他们这样冷静的、不争不抢的公司文化,确实给这个不到40人的“小公司”创造了不菲的财富。
马克·吐温说:“攀比之心一起,快乐便荡然无存。”不需要永不满足的野心,也不需要毫无意义的攀比,“别人在做什么,跟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想做什么、我们选择做什么,没有半点关系。”因此,做个快乐的和平主义者吧,贾森和戴维这样建议道。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