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星海情报局,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过去几天主要被两件事刷了屏,一是孟晚舟终于回国,二是东北限电。
我们这两天也看了很多关于这两件事的内容,但发现绝大部分都是情绪,有一些是分析,但是又分析不到点子上,甚至有的分析还十分让人无语,少有能说到关键点上的。所以我们也想说说自己的想法,今天先聊聊第一件事。
局长知道孟晚舟获释这件事大概是在9月24日晚上,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不真实。
一个月前的8月18日,孟晚舟的引渡案结束全部审理。法官决定在10月21日举行听证会,商定宣布判决结果的日期。当时无论是国内外的舆论,都还是比较悲观的。这种悲观基本出于对过往数据的总结,彭博社列出了孟晚舟被拘留之前十年的数据:
2008年-2018年,美国近800份引渡申请,最终只有8例被加拿大驳回或解除,概率只有1%。剩下还有几十份是是由美方自行撤销的。
换言之,想让加拿大硬气起来,概率连1%都不到,想让美方让步……至少一个月前,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可能。
但最终的结果,是她回来了。
我不想再渲染什么情绪,因为事实已经是最有力的回应了,有一些画面是无声胜有声的。借用任正非的一句话:媒体炒作有时候偏激,偏激的思想容易产生民粹主义,对一个国家是没好处的。
所以我们今天更像想聊聊她回国之后的事情,聊一聊华为这家公司在过去三年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它正在书写的故事,会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样的财富。
三年了,华为输了吗?
毫无疑问,在消费端业务,华为是输了。
华为的业务主要分了两大部分: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业务,和消费者业务。我们熟悉的手机、平板、电脑、耳机都在消费者业务里,去年汽车相关业务也划归到了消费者业务模块里,简单来说,直接能够接触到消费者个人的C端和服务业务,都在这一块里。
三年前,孟晚舟被捕的时候,华为的消费端业务正在突飞猛进,一路飙涨。
那一年华为主品牌发了两个旗舰系列:3月27日发布的P20全年卖出了超过1600万部;10月16日发布的Mate 20系列,截止到年底,两个月卖出了超过500万部。而瞄准低端市场的荣耀在国内几乎是一己之力对打小米、OV,海外营收也同比增长了170%。华为主品牌+荣耀总出货量2.06亿台,同比增长了35%,根据IDC数据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7%。
依托于手机业务的成绩斐然,华为那一年的消费业务收入3488.52亿元,同比增长45.1%,占总营收比重48.37%。IDC那一年的年报数据,全球出货量最高的是三星,其次苹果,第三就是华为,剩下的小米、OV都和前三有近亿量级的差距。
2015年余承东曾经豪言“三年超苹果,五年超三星”,2018年是第三年,华为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出货量都高于苹果,全年出货量和苹果只差了不到300万部,他们几乎就做到了。
然而三年后,2021年第一季度,被迫卖掉了荣耀的华为出货量为2450万台,同比下降67%,全球市占率只剩下了4%,直接掉出了全球前五,被IDC报告划入了“Other”的行列。公司上半年的消费者业务收入为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暴跌了46.95%,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201亿元,几乎腰斩,占总营收的比重也已经降到了42.35%。
局长玩数码的朋友说,他2020年最难过的一次,就是拿到Mate40系列的时候。这是华为有史以来最惊艳,最没有短板,最全力以赴的作品,而它甚至没有大放异彩的资格,就死于一场没有道理可讲的政治迫害。
在孟晚舟回家的那一天下午,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还提起了那台Mate 40 Pro,他说自己之所以这样激动,有一半是来源于为这款机器而产生的不甘与悲愤,一个优秀的产品不应该被这样辜负。
局长逛遍北京各大商圈数码区寻找这款绿色素皮版本的Mate 40 Pro
但因为缺货,很多店里甚至连演示机都没有(图源来自闲鱼)
我总在很多键盘侠那里看到诸如“有钱没什么不可以”之类的论调,每次都觉得这种就属于没有被现实殴打过的典型,尤其是和制造业,和供应链有关的高科技行业,真正做起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华为手机业务遭受重创之后的故事,可以验证这种惊人的困难。
在2019年的巅峰时期,华为手机全球市占率17.6%,正式超越苹果(14.5%),排名全球第二;国内市占率38.5%,是遥遥突出的第一。一次性给你打没了,就意味着空出了全球17.6%的市场和国内近40%的市场,谁能不眼馋?
甚至当初差点吞掉万科的险资巨头宝能,掌舵人姚振华就在华为失位之后,将手机定为宝能准备发力的一条实业赛道,一度恨不得把华为整个团队挖过去。
然而三星大中华区产品创新部原副总裁束灿入职宝能的手机团队不到两个月,就宣布离职。到了2021年春节后,宝能手机板块又被全部裁掉,进军手机的战略不了了之。
宝能拿钱搞事,比你拿键盘搞事,考虑得还是要多那么一点的。但也很快就被现实教育得偃旗息鼓。
国内从小米到OV,人人都想承接华为的“遗产”,但事实上谁都没有真正成功。哪怕是今年上半年业绩漂亮得有点惊人的小米,本质上瓜分的都还是华为留下的中低端市场。真从数据来看,华为跌倒,吃得最饱的还是苹果。
余承东朋友圈
2020年华为Mate、P系列高端手机开始缺货后,同期推出的苹果iPhone12系列产品创造了苹果自iPhone6系列以来的最好成绩:销量在发布后的七个月内就突破了1亿部,比iPhone11系列快了两个月。
而进入2021年,根据苹果财报,今年第二季度苹果的大中华区营收同比增长了87%,达177.28亿美元,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94.55亿美元。2020-2021年,苹果在8000元以上高端档位销售增长了260%。
曾经有个在某手机厂商工作的朋友跟局长说,实体清单出现的哪一段时间,几乎圈内所有高层都在看每个月华为高端手机的销量统计,琢磨着自家能吃下多大份额。但是垂涎了半天,高端这部分市场还是给苹果拿走了。
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GfK的数据,全球5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中,苹果市占率由去年三季度的46%增至今年二季度的54.8%,而另一家主打高端的三星占比则基本没有变化,维持在20%左右。中国高端市场苹果的份额则从从去年三季度的24.7%增至到了今年二季度的40.6%——这部分份额基本全部来自于华为的缺位。
数据来源:GfK;图片来源:网络
华为手机几乎销声匿迹,但它留下的市场空白,截止目前,仍然没有被完全消化掉。有意思的是,我周末去逛了逛北京的几个大型商圈数码区,华为的门店依然有很多消费者会留连询问,市场依然记得华为,消费者也依然记得华为,只是华为供不出货了。
一旦有一天华为回来了,拿出一个水准可以媲美当初Mate 40的产品,消费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可能就在一念之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华为还没有完全输掉。
华为式强行突围
作为一个做惯了产业分析的人,在收到孟晚舟回国消息的那个晚上,我下意识地又去翻了一遍华为过去三年半的财报内容。关上文档的时候心情多少有一点复杂,就像那位玩数码产品的朋友一样,我为这家公司大好局势之下的飞来横祸而痛惜,那感觉有点像是看到勒布朗詹姆斯飞起扣篮的前一刻,被人拽下来按在地上打断了腿一样难受……
但我又有一点点微妙的庆幸,因为如果不是华为,换另一家公司,还真未必能和自己的CFO一起,撑得住这三年。
这一架打下来,可能就不是断条腿的问题了,是要送了命。
华为换了几任轮值董事长,加上任正非,所有人都在反复表态:未来5年,华为的任务首先是要活下来。今年上半年发财报的时候,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又加了一条,要“有质量地活下来”。
我看了过去华为的产品发布和财报数据,把华为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总结为:研发,研发,研发。
华为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0万件,90%以上是发明专利。2020年的研发费用支出高达1418.93亿人民币,占了全年收入的15.9%。而华为内部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大概是10.5万名,占了员工总数的53.4%。也就是说,华为现在有超过一半的员工是在做研发。
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你们科技行业喜欢提友商,那咱们也来看看华为的友商们。
华为的研发投入在全球所有公司里排名第四
华为从2008年开始披露公司的研发费用,从2011年开始,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重就一直保持在10%以上,最近五年都保持在14%以上,2019年以后已经突破了15%。
隔壁小米从2017年上市开始能看到研发费用占比,平均比重大约是在3.8%左右。雷军去年曾经发微博吹了一波2019年小米的总研发费用达到了75亿元,并强调2020年小米用于研发的资金会上升至100亿,结果被人在微博群嘲。
雷军当时不太服气,表示小米只有十年历史,让大家去看看友商十周年的时候研发投入了多少。
事实是华为十周年的时候,研发投入是7.5亿元,也占了当年总营收的10%以上。论谁更舍得在研发上投钱,国内的手机厂商跟出身通讯产业的华为比,都属于碰瓷儿。甚至苹果每年的总营收比华为高了将近1万亿人民币,但其研发投入占比直到2019年才超过6%,总的绝对值金额几乎被华为打平。
这些钱当然不是都用在了手机上,有相当一部分用在了华为的ICT业务和基础技术研究上。比如5G就是其中绕不开的一项,华为的专利占全球5G专利的15.39%,甚至超过了高通的11.24%。正是这部分基础通信技术的研发,引发了美国的警惕和戒备,最终导致了过去几年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迫害。
2019年欧洲十大专利申请人
(数据来源:欧洲专利办公室)
但反过来,也正是因为这一部分技术上的硬实力,让华为在被迫害的情况下有底气站着不跪下,而且还反手偷了一把对面的家。
——2020年底,华为举办了一个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论坛,会上发布了个白皮书,盘点了一番华为历史上的重大发明专利成就,然后宣布:从2021年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征收5G专利费啦!
说实话我看到这个事的时候,自己乐了半天,然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以前都是专利互相许可,你用我的,我用你的,共同进步发展,好好的全球化和人类共同进步,让美国一搞,华为自己也用不上对面的专利了,只好被逼着去收专利费,搞得双输……
美国本土最大的本地电话公司和无线通信公司Verizon还跟华为打了场官司,企图“白嫖”华为的5G专利,华为反手起诉了Verizon,要求对方交付10亿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双方纠缠谈判了17个月才在今年7月达成和解。
在2021年Q1财报里可以看到一笔6亿美元收入,约合人民币38.9亿元,就是来自华为的5G专利费。这一季度华为的营收只有1522亿,同比缩水了16.5%,但利润率高达11%,净利润不降反升,从去年同期的133.4亿元增长至168.5亿元,涨幅达26%,就是得益于这笔近40亿人民币的专利费。
根据华为官方信息,华为收取的标准是每台手机上限2.5美元,任正非称之为“良心价”,全球各大手机企业,比如吃掉了华为高端市场的苹果、三星,每年出货量都是亿级的,这部分专利费会变成支撑华为活下来的一份重要力量。
而研发除了直接带来收入,还会成为华为所有业务线上的支撑力量。
拿消费者业务来说,即便是已经遭受了沉重打击的手机业务,华为都在上半年顶着压力发了新款P50,即便这个手机牺牲掉了5G芯片,只有4G版本,华为自己也知道竞争力不足,备货也很少,但依然发了。
华为P50
这种策略显然是为了保持:一,除了芯片以外,团队研发的进程不要搁置;二,在市场上保持一定热度,不要完全失去存在感。
而在手机之外,光今年上半年华为就上了3款智慧屏产品,同时切入智能汽车后,也很快有了合作的车款,都在努力为消费者业务补血。即便这块业务营收腰斩,但无论是平板、智慧屏、笔记本,还是手表、耳机等方面,华为的产品研发节奏都很稳定,虽然声量比不上手机,但并没有失去自己在消费市场的位置和曝光率。
现在玩消费的都喜欢讲“占领消费者心智”,这种存在感,曝光率,是华为消费端业务新品推出的节奏决定的,而产品的推出背后,依然是研发实力。
在2021这个华为生存的关键之年里,华为的营收在降,但华为的研发投入金额甚至还在上涨。可以预见华为的2021年报,研发投入占比可能还要进一步扩大,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你很难不对这么一家企业产生敬意。
孟晚舟的回归,不意味着华为的王者归来,但至少对于华为是一场阶段性的胜利——没趴下,还活着,就是胜利。至于属于华为的硬核突围,甚至还没有真正开始。
结语:国产替代才是硬道理
王兴曾经有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论断,在圈里引发过非常大的争议。他评华为做汽车配套:“特斯拉终于遇到了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都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王兴饭否
好多喷子们看到“忽悠”俩字就高潮了,说王兴在嘲讽华为。其实这哪里是嘲讽,这分明是带一点酸意的吹捧。要知道特斯拉的技术实力放在10年前,属于都有点科幻色彩的那种了,而马斯克的忽悠能力,能媲美的说不定只有一贯不怎么做人的球鞋老大Nike。华为这种级别的想跟马斯克比忽悠,属于登月碰瓷的范畴。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在今天这个国际形势之下,刚好是一个转折的节点。我们以前讲过新消费,未来还要讲,比如已经提上日程的球鞋和体育用品,还有和华为一样有着“爱国”争议标签的李宁。
这些公司里面有些不太讲武德,还停留在纯忽悠的阶段;有些则已经开始学着两手抓,两手都还不太硬;还有一小部分,产品、技术、营销、渠道,每一样都很强。
华为过去三年的历程,故事,艰辛,痛苦,还有孟晚舟回归那一刻阶段性的欢欣鼓舞,最终指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一切的底气。
孟晚舟不是第一个,在她之前有吴振洲,有皮耶鲁奇;孟晚舟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她之后有俄罗斯天然气集团诺瓦泰克的CFO马克·杰特沃伊……往下深究,你会发现,根源还是:美国制定了一套并不算公正的规则,没有冲突的时候,这套规则或许能一定程度上维护秩序,但一旦存在利益冲突,这事马上就不受控了,开始从法治走向人治,司法目的开始以政治目的为转移。
同样的故事我们在BCI新疆棉事件的解读中说过,今天美国的长臂管辖立法,同样是一套由他们指定的,并不公正的司法规则。中国在孟晚舟事件上的阶段性胜利,是因为我们用我们的硬实力,带出我们的理念、逻辑,和规则,去进行了有理有据的碰撞和博弈。
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多次说过的那句话:不光要做产品上的国产替代,还要做规则上的国产替代,要有话语权,才能有生存的空间。
愿与诸君共勉。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