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创业邦独家获悉,专注于建设FICC自动化交易基础设施的金融科技公司——量锐科技于2021年12月完成过亿元B轮融资,由某互联网战投领投,考拉基金跟投,义柏资本担任本轮独家财务顾问。据了解,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量锐科技下一代技术产品研发。
“所有历史大趋势正是由无数个小事件组成。”量锐科技合伙人说道。而正如一个优秀的创业公司所应具备的,量锐科技对市场和趋势有着独到而敏锐的嗅觉。
量锐构想的FICC交易基础设施将跟随市场的成熟和监管开放的步伐逐步完善,从助力交易所和做市商,到以云托管的形式服务买方,最终助力国内FICC行业建成以交易信息网络为核心的下一代交易基础设施,成交、报价充分构成业务和数据闭环。
FICC业务,即固定收益 (Fixed Income) 、外汇 (Currency) 和大宗商品 (Commodities) 业务。20世纪70年代,佣金自由化以及投行业竞争形势加剧,传统的证券发行和M&A的利润被压缩;而投资者对规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的需求大幅增加,美国投行开始大量投入自有资金,直接充当客户的交易对手方。通过投入自有资金承担风险的资本中介业务模式,充分运用自身资产负债表向客户提供服务,拓展了机构客户基础,大幅提升了自身盈利水平。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投资银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FICC业务链。进入信息时代后,其业务不断拓展与调整,美国的交易市场日趋成熟,FICC电子交易渗透率在50%以上。
相比之下,国内FICC资产的交易自动化水平较低,仍以传统的手工交易为主,流动性差,市场活力不足。近年来,国内FICC市场化变革在不断推进。政策层面上,央行发布的《2021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稳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同时随着汇率政策放开,外资参与债券交易更加频繁,对市场流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意味着在汇率市场化趋势下,预期汇率波动增加。低水平的交易基础设施难以提供足够流动性,也无法充分捕捉买方交易的获利机会,自动化交易基础设施需要更新升级。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对银行、理财子公司提出净值化的管理要求,考验银行本身对于交易风险对冲和资产定价能力,故而银行FICC业务模式也从做大规模向精细化投资管理转变,自动化交易将成为增长新“引擎”。
2014年,量锐科技判断未来FICC交易的自动化会是个大的趋势和方向,中国会出现属于自己的、多资产的、基于数据和策略模型所驱动的电子交易平台。早期,虽然公司产品尚未完全成型,但是量锐科技凭借对于行业趋势、解决方案的准确把握,让其在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头部商业银行标杆客户。
2017年,在中国黄金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第三代交易系统上线,采用了集中竞价模式,同时开放API接口。同年,各大行开始布局贵金属自动化交易领域。量锐科技推出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搭建最早期的基于贵金属的自动化交易平台。在与应用场景不断磨合下,产品定位逐渐明确——多资产的FICC的量化自动化交易平台。
自贵金属方案成熟后,量锐科技开始切入外汇与本币市场。因交易中心推出新一代本外币交易平台,并同时推出X-Swap、X-Repo和X- Bond等匿名撮合的电子交易机制,量锐依据市场需求构建新一代FinOne自动化交易平台。
通过不断地更新迭代,量锐团队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交易基础软件FinOne已经升级至3.0,覆盖全资产类别、全场景,具有高吞吐、低延迟的特性,可覆盖自动化交易全流程,实现闭环管理。
FinOne的策略引擎框架提供了交易逻辑自定义能力以及开放的API,可为包括交易中心、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在内的主要机构客户,提供集市场数据接入、数据分析、策略回测、交易决策支持、交易执行、实时风控与交易分析于一体的FICC自动化交易一站式解决方案,此外,还可为客户提供定价服务,利用量价信息+利率曲线对资产定价,为交易所、做市商和买方机构提供全资产的技术支持。
国内FICC自动化交易开放晚、起步缓慢,在人才培养和资源调配初期,无论大、小金融机构,都需要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快速建立能力。不仅大型金融机构需要自动化交易,位于二、三线城市的中小金融机构更加缺乏支撑自动化交易系统建设的大量资源和人才。而它们在国内的金融体系当中恰恰又是非常重要的引擎。中小买方机构的客群将成为公司未来主要业务增长点。
据悉,量锐科技是较早涉足国内FICC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其团队主要由海外及本土背景的拥有丰富电子交易经验及资深金融人才构成,产品及交易技术方案负责人曾在汤森路透、美林、摩根士丹利以及银行,证券系研发中心等国内外知名一线电子交易技术团队担任研发骨干。
未来量锐科技还将在产品迭代升级、标准化、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方面继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