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作者:易不二,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创业十年,年营收突破35亿元,纳税超3亿元,服务全国20万家药店——这是长沙“80后”创业者江琎交出的答卷。
江琎的恒昌医药,从一家药品流通小公司成长为覆盖研发、生产、流通全链条的行业标杆,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一座城市以“低成本试验场+高浓度协作网”重构创新生态的缩影。
在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美好蓝图下,更多类似恒昌医药的故事,正发生在这座“硬核创新力”与“烟火生命力”交织的城市。
一通电话就能让产值超10亿项目落户?
2015年,江琎初创恒昌医药时未曾想到,十年后自己的企业会成为长沙大健康产业的“链主”之一。
但从起步到腾飞,一路稳步前进让江琎感受到了长沙是片福地。
2021年恒昌医药集团总部基地落子金霞经开区时,江琎深切体会了“长沙的创业生态,如‘阳光雨露’滋润着企业成长”——建设初期,项目用地北侧交通不便,园区主动对接推进,仅用8个半月建成汤家湖路并投入使用;项目用地“三通一平”耗时不到3个月,政府甚至提前介入解决水电配套问题。
“不喊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江琎用16个字概括了这座城市的营商哲学。
江琎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长沙通过一系列包容政策和暖心服务,为创业者打造了一个“低成本试验场”。2025年,长沙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等领域,谋划铺排了市级重点建设项目659个,年度预估投资2475亿元,并遴选形成了“五个十大”项目清单。年初,长沙首批235个重大项目已经集中开工,预估总投资878.9亿元。
与此同时,长沙的招商引资动作也频频发力。2025年初,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率团赴长三角地区招商引资,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推动了一批高质量项目落户长沙。
企业需要什么,政府就嫁接什么;市场缺什么,城市就补足什么。这种人性化、服务型的政策,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行业巨头,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土壤,长沙的“热带雨林”生态也蔚然成势。
截至2024年底,长沙的上市公司达86家,位居中部城市第一;三次获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称号,连续四年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位列全国前十;连续两年被评为“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
放弃200万年薪加期权的勇气,谁给的?
清华博士李哲的朋友圈曾引发热议:他放弃深圳200万年薪期权,带着团队扎根长沙湘江新区。
吸引他的不仅是湘江智能实验室的前沿课题,更是一套“低成本安居链”:“在深圳,这笔钱只够买11㎡厕所;在长沙,能组建家庭实验室,还能让团队住进人才公寓。”
李哲的选择,印证了长沙破解“高房价挤出创新”困局的决心。
人才政策最见一座城市的态度。长沙先后出台“长沙人才政策22条”“升级版45条”“研发人才政策十条”,实施“小荷”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计划……
同时,为了全力打造青年人的向往之城,《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还提出,既要面向青年人群创新创业的发展需求,更要面向青年人群美好生活的服务需求,建立全域“创新生态圈”,并持续保持长沙“房价洼地”比较优势。
这种“烟火生活+硬核创新”的双重吸引力,正在让长沙成为创新要素汇聚的热土:近年来,长沙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高精尖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例达95%。人才发展生态指数位居全国前十。
正因如此,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在这片土地无限奔涌:2024年,长沙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3%,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研发城市第23位,长沙各类创新平台总量达34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8600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95项。
既能过上活色生香的柴米油盐生活,也能拥抱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璀璨理想,每一个梦想“在长沙,都实现”,每一个人才“在长沙,都幸福”。
最硬核“技术扩散”,企业伸手可摘
一颗崭新的卫星发射升空,需要多久?天仪研究院的答案是从公司成立、融资到卫星研制、发射的“四部曲”,只需要一年。
这是长沙产业聚链成群,企业在“高浓度协作网”下实现降本增效的缩影。
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表示:“最近的配套厂商离公司只有不到10分钟路程,在家门口就能拿到货。”
技术扩散的背后,是长沙产业聚链成群系统性设计出了一张“高浓度协作网”,这也是长沙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重要载体。
目前,全力构建“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长沙,已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省级集群8个、省级培育对象集群6个,形成了良好的集群发展梯队。
在这张“高浓度协作网”组成的创新生态之下,2024年三一重卡、中伟新能源、希迪智驾等5家企业成功登上2024全球独角兽榜单。
在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吴桂英强调,要着力打造“三个高地”,加快标志性工程建设,在培育千亿级企业、打造世界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等方面下功夫,在保障“2+1”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省“4+4科创工程”在长项目运行等方面出实招。
同时,现场印发的《2025年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工作要点》提出,新的一年,长沙将成体系抓好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在这样的目标与要求下,长沙新一轮的创新势能,已经蓄力待发。
结论
当长沙以“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目标锚定未来时,也已经在时代命题下构建了“硬核创新力”与“烟火生命力”交织的创新生态。
这种创新生态正孕育着中国科技创新的第三种可能——既非效率崇拜,也非技术穿透,而是将“接地气”的城市性格转化为创新势能,让最硬核的技术扎根在最烟火的人间
生长在这种包容生态中的企业也如湘江之水,恣意奔腾、终成江海,推动长沙加速融入世界创新体系,以“全球”为坐标,崛起科创高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