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青年时的兴奋与慌张,像极了你今天面对AI的样子

就像在每一个“虚张声势”的年代前行一样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果壳(ID:Guokr42),作者:沈知涵,编辑:卧虫,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出版时,盖茨 40 岁。他说这本书志在展望未来,如果用自传回忆一下过去的话,可能退休的时候会写一本。

今年盖茨 70 岁,他在近期出版了首部自传《源代码》(Source Code)。

《源代码:比尔·盖茨首部自传》中信出版社

在《未来之路》当中,关于对“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在其上生长的业务形态的预想,与后来很多的技术实现和趋势高度吻合,比如智能手机、在线教育、物联网、语音助手等等。

盖茨和微软的成功是很多因素交织的结果,时代机遇、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但其中最让盖茨引以为傲的是,他与保罗·艾伦等人对于未来的远见。

今日,就像当年盖茨和艾伦对于微型处理和应用软件的笃定,人们对于算力硬件和模型抱定了同样的情感。

AI 时代,我们还会再发现一个新的盖茨么?

多动症,捣蛋鬼,成绩不好还顶嘴

如果盖茨生于今时今日,可能会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

儿时因为成绩不好,盖茨母亲会在入学之前给老师打好“预防针”。脾气暴躁,动不动走神,自顾自大声唱歌,大多时候闷闷不乐。但对一些真正感兴趣的,盖茨会直接从椅子上跳起来,夸张地举手,喊出答案。

所以盖茨不是老师眼中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的表现很两极分化,但通常好的一面,会达到让人惊讶的程度,比如他调研特拉华州的作业,写了177页。

盖茨认为在几乎不努力的情况下拿到课程高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厉害。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他上(湖滨)中学,比如他会买两份书,一份在学校用,一份留家里,这样就会给别人营造出一种“都不带书回家,还能成绩好”的印象。

对此,盖茨说自己有一张满不在乎的面具,希望别人能透过面具看到自己的潜力。很多看不到的人,会将他视为一个差生,瞎胡闹,且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异类。

内外界认知的偏差,始终让他在艰难地寻找自己的定位。还有一点是,盖茨非常不擅长有组织的运动和团体活动。后来他发现,能靠幽默融入大伙儿,更准确的说,是耍宝搞怪。

赶上了好时候

盖茨也有让老师们欣慰的时候,比如(比肯尼迪政府还早)制定了登月计划,然后把老师们列进登月乘客名单里。

他出生在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社会上下一片振奋、繁荣、积极、乐观的景象。7岁时,他去参加“21世纪博览会”,期间见到美国第一个载人飞船“水星号”;6 轮核动力汽车 Seattle-ite XXI;IBM 畅想的廉价计算机 IBM 1620 等等。

被技术乐观主义深深影响,盖茨所接收到的是十分宏大的议题,探索太空、终结疾病、技术改善生活......

在一个典型的白人家庭里,父亲是律师,理性、责任感强、非常尊重女性;母亲热衷于慈善事业,积极参与慈善基金和社会公益组织的活动。

3岁时和母亲上了本地的报纸。当时母亲主持了一个青年女子联盟的项目,把博物馆里的艺术品带到教室,向小学生们展示。照片中出镜的是一个老式医疗包。丨《源代码:比尔·盖茨首部自传》

他们性格迥异,保持家庭和谐的原则之一是“一致对外”——尤其在对盖茨的教育上。

外祖母管盖茨叫“老三”,一是因为他是家族里第三个比尔·盖茨,二是因为有“三点牌”的意思,外祖母超爱打牌。

通过和外祖母玩纸牌,盖茨学会了:无论某些事情看起来多复杂、多神秘,但最终能琢磨出个究竟——这个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

广泛的阅读量也来自外祖母影响。长途旅行的时候,盖茨会一边思考,一边听外祖母念“黑神驹”。

可以一连几个小时沉浸书中丨《源代码:比尔·盖茨首部自传》

他家传家宝之一是《世界百科全书》,家庭开支中从不在买书上犹豫。

在盖茨描述中,他家人的性格和行为也充满“冲突感”。

外祖母受过良好教育,却因为信仰基督教科学派抵制现代药物;

父亲温和理性、深思熟虑,在年少时也跟其循规蹈矩的父亲做抵抗,在未成年时偷买了一辆车;

驾驶自己的福特A型车“克拉拉贝尔”让盖茨父亲初尝独立的滋味丨《源代码:比尔·盖茨首部自传》中信出版社

母亲社交能力一流,外向活泼,但在盖茨口中,母亲总是让他遵守“妈区时间”,凡事都提前8分钟,“鸡毛蒜皮的小事是她规律生活的基石”(听起来有点像《绝望主妇》里要求事事完美的 Bree)。

五六岁时,盖茨家的餐桌对话就围绕清理华盛顿湖的愿景展开。他的父母很早就将“与成年人打交道”这个“棘手问题”展示给盖茨。

每年,他的父母都会组织十几个家庭共同度假。期间,孩子们抽签其他家父母,一起共进晚餐。

家庭合照|《源代码:比尔·盖茨首部自传》

生活在中产家庭聚集的社区里,身边人大多是商人、医生、工程师、律师等角色。从小他便耳濡目染,科技、医疗、专利、商业,以及怎么赚钱的信息。母亲会把每次旅行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用当时最先进的打印机打印出来,其中包括参观纽约交易所。

待他从事个人计算机软件开发时,他发现可以轻而易举接触到设计分时系统和人工智能的开发者。

后来,盖茨学着父母的样子创办聚会,讨论的都是越南战争、民权运动,和一些紧迫的时政问题;参观非营利性组织和华盛顿大学,年少的盖茨惊讶,他们居然得到对方大人颇为正式的接待。

从对抗到和解

大概在三年级的时候,盖茨颇爱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一是能阅读,满足他广泛的兴趣爱好;二是编目和整理书籍是有逻辑体系的,他很擅长。

意识到自己擅长数学,是盖茨在做乘法运算时比同班同学都快。数学遵循基本的运算法则——这种铁打的确定性也是他喜欢数学的原因,记住这些就好了,他不理解其他同学为什么想不到这一点。

他越发觉得世界大体上是理性的。只要动脑筋,答案就有迹可循。伴随自信而来的,是他认为隔在他和大人之间的智力屏障已经崩塌。

为他设定各种规则的母亲,成为盖茨首先反抗的对象。他经常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无视父母以往那些琐碎的要求。

多年后,盖茨羞于提起一次爆发,母亲将他从房里拽出来,他大吵:“我在思考呢!你思考过吗?或许偶尔你也该试着思考一下。”

父母向心理医生求救。而那位心理医生的善意倾听和悉心引导,让盖茨对“理解大脑行为”这件事有了新的认知。而盖茨和父母达成了和解,母亲明白了“放手”,后来“无视”他半夜偷溜出去写代码的行为。盖茨也转换了视角:不是和母亲对着干,“蓄力”等待真正独立的那一天,他逐渐感知到更广阔的成人世界。

一万小时定律的前500个小时

湖滨中学(西雅图)引进了一台计算机终端(主机在加利福尼亚),盖茨很快发现,编程和数学验证对他的吸引力类似,强迫验证自己的逻辑,保证自洽。

1968年秋,湖滨中学添置了一台电传打字机,盖茨等人成立了湖滨中学编程小组丨《源代码:比尔·盖茨首部自传》

盖茨在同学母亲开办的分时系统公司(C-Cubed)里“兼职”,帮 C-Cubed 找其租赁的计算机 PDP-10操作系统 bug。C-Cubed 通过纠错换取 PDP-10 的月租费,再奖励给盖茨等人一定的上机时长。结果盖茨和保罗找到了一个最大的漏洞,找到用管理员身份登陆的方式,以此获得免费上机时长。

后来,盖茨等人还为校方另一家分时业务提供商,编写薪酬管理系统;为学校编写排课程序;为西雅图地区街道做交通流量统计系统;为邦纳维尔电力管理局编写供电计算机程序。

盖茨虽然不喜欢有组织的运动,但他爱上了徒步。因为他可以在徒步时,在脑海里反复琢磨代码。

九年级后的那个夏天,一位资深的童子军军团成员邀请盖茨加入一次徒步之旅丨《源代码:比尔·盖茨首部自传》

超出同龄人的编程经验,并不是这些项目最为珍贵的结果。构建薪酬管理系统时,必须了解联邦和各州税法,各项社会保障;湖滨中学编程小组在学校招聘,将传单贴满了学校:我们是提供平等就业机会的雇主。

甚至那家分时系统公司不打算履行合约,“支付”他们上机时长时,盖茨父亲出面,“郑重其事”地帮他们解决了问题。

高中时期,盖茨爱上了戏剧课。准确的说,他学到了通过赋予自己不同人设来拥抱更多样的机会。

在申请普林斯顿大学时,他晒出自己的代码样本和数学成绩单,说想成为一名编写代码的工程师;对耶鲁大学,他会强调去国会众议员当青年助理的经验;面向哈佛大学时,他表达了对商业和法律的兴趣。

虚张声势地前行

过往种种经历,让初入哈佛的盖茨,非常自信。中学时期,保罗就知道如何“利用”盖茨的优越感,“比尔,你不是觉得自己特聪明吗?你来搞定这个问题。”

盖茨曾跑去跟哈佛的艾肯实验室(这得益于政府对于国防投资,构建计算机和其他军用技术)主任吹嘘,自己在编程上多么厉害。并试图将具备图形处理能力的 PDP-1和另一台更高性能机器连接,开发一个三维版棒球游戏。

盖茨很快意识到,他没法在哈佛里像以前一样游刃有余。过往他是“既得利益者”,学校、老师、父母围绕他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社群,为其提供服务。在哈佛,全是脱颖而出的人。尤其在数学方面——他认为最纯粹的智力范畴,有人可以碾压他。

盖茨构建了一个智力等级体系:你的数学成绩有多好,其他科目的成绩就有多好,生物、化学、历史甚至语言学习皆是如此。从湖滨中学毕业后,相信自己将走上数学之路。丨《源代码》比尔·盖茨首部自传

他放弃纯数学,主修应用数学(哈佛当时没有开设计算机科学专业),并逐渐接受以计算机为职业的想法。

计算机硬件生意风险太大,前面还有 IBM 这样的大块头,以及盖茨亲眼所见,硬件方面的连接问题搞砸了交通流量统计系统的潜在生意。盖茨和保罗越来越聚焦于软件。他们在等一个机会。

1977年1月15日写给哈佛大学的休学申请。1977年冬,盖茨第二次从哈佛大学休学,以后再也没有重返校园丨《源代码:比尔·盖茨首部自传》

直到 1975 年 1 月号的《大众电子》在封面刊登,世界上首个可与商用系列媲美的小型计算机套件,牛郎星 8800,8 位 8080 处理器,高达 64k 内存,78 条机器指令。

保罗曾写了一个模拟程序,用 PDP-10 计算机模拟英特尔 8008 芯片,为交通流量统计系统编写程序。于是故技重施,把哈佛大学里的 PDP-10 当成一台牛郎星计算机,为其编写 BASIC 语言。

他俩决定派出更年长,嗓音更低沉的保罗给制造商微型仪器和遥测系统打电话,电话那一端的总裁本人告诉他们,其实牛郎星计算机还是一个十分粗糙的原型机,甚至并未完工。

“这就是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开端。我们都不过是在虚张声势地奋力前行。”

1975年4月,保罗和盖茨为他们的公司起了个名字微-软(我们后来去掉了中间的连字符)。公司的一个产品是8080 BASIC。丨《源代码:比尔·盖茨首部自传》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