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不止104%,中国汽车和电池赴美只剩一道门缝

关税税率超过100%,美国市场的大门已对中国汽车和电池关闭,只有232条款之下的少数商品可豁免对等关税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新商业(ID:lcaijingEleven),作者:尹路,编辑:韩舒淋,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5年4月9日,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正式落地,原方案对中国加征34%的附加关税,但4月8日,白宫官网发布了最新的调整中国对等关税的总统行政令,作为对中国报复措施的回应,美国对中国的对等关税税率调高至84%。

根据最新的对等关税规则,叠加原有的基础关税,以芬太尼管控不力为借口对中国加征的20%关税,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累积关税至少为104%。

汽车产业相关产品出口至美国,还受其他关税政策影响,其中主要包括《1962年贸易扩展法》232条(下称“232条款”)和《1974年贸易法》301条(下称“301条款”),相关产品还要再分别征收超过25%的税率。比如此前根据301条款加征100%关税的电动车,现在税率已经增至206.5%(基础税率2.5%,301条款100%,芬太尼相关20%,对等关税84%)。

多重关税政策影响下,中国汽车出口美国占比不高,受影响不大。但零部件方面,尤其是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品,美国对中国制造依赖较高,市场受冲击较大。

01多重条款叠加的关税迷宫

目前影响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关税条款有很多,包括基础关税(税率0%~10%);301条款关税(税率25%~100%);232条款关税(税率25%),2025年2月和3月两次以芬太尼管控不力为借口加征的关税(合计税率20%),以及此次加征的对等关税(税率84%)。这些关税种类有的需要叠加,有的征收A就不用征收B,关税组合异常复杂。

工作簿2_Sheet1

具体到汽车产业链、动力电池、储能相关商品,税率计算异常复杂:汽车零部件因受232条款影响,可豁免对等关税,综合税率为232条款(25%)、301条款(25%)、芬太尼相关加征(20%)三者相加,综合税率70%。

动力电池无法享受豁免,基础关税(3.4%)、芬太尼加征(20%)、301条款(25%)及对等关税(84%)叠加下,税率攀升至132.4%。

储能电池目前暂时部分豁免301条款关税,301条款税率7.5%,2026年后提至25%,当前储能电池关税税率114.9%,2026年后和动力电池一样。

具体到动力电池,情况更为复杂,已经安装在整车内的电池,含在整车中报关,税率为206.5%。单独出口的动力电池,则按照132.4%的税率征收。但如果是以汽车维修零件的名义报关,是否可以适用汽车零部件70%的低税率?彭博新能源财经(下称BNEF)分析,根据现在公开的文件,存在这种弹性空间,但电池并没有包含在对等关税行政令附录二的豁免商品正式清单中,所以还有待观察。

02对汽车行业影响有限

中国汽车产业整车出口美国占比很小,2024对美出口整车11.6万辆,仅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1.81%。在国内车企的全球布局中,美国长期被视为“高壁垒、低优先级”市场,比亚迪等中国主要车企均“暂无进入美国市场的计划”,因此中国车企受对等关税的影响几乎为零。

目前受关税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在中国制造,在美国销售的海外品牌汽车,如特斯拉、通用、福特、沃尔沃等,但由于中国制造美国销售的总量不大,所以调整起来难度并不大。

但汽车零部件出口将受到关税政策的明显影响,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到底是适用232条款的低税率,还是按照对等关税的高税率征收,目前尚不明确。另外以车辆维修零部件名义进口的动力电池,是按照汽车零部件报关,还是按照动力电池报关,同样存在弹性空间。

在4月8日特朗普再次加征50%对等关税之前,232条款和对等关税之间只有9个百分点的税率差,影响并不突出,但对等关税达到84%之后,税率差扩大到59个百分点,这个差距是任何有对美业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都无法忽视的。

03对电池行业冲击较大

作为中国锂电池产业最大的海外单一市场,2020年至2024年,美国连续五年稳居第一大出口目的地。2024年对美锂电池出口额占中国锂电池出口总额的25%。新的关税政策短期内对电池产业冲击明显,但出口美国的锂电池只占中国锂电池总产值的不足10%,影响总体可控。

相对而言,高关税对美国市场的影响更大,2024年美国锂电池进口总额中超过80%来自中国,整个锂电池供应对中国的依赖度超过70%,特别是储能系统和低成本电动车需要的磷酸铁锂电池,完全依赖中国供应。

分品类来看,动力电池日韩电池企业有能力完成替代。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松下在美国市场均已实现本土制造,享受《通胀削减法案》的本土制造补贴,成本竞争力反超中国同行。虽然低成本电动车更偏爱磷酸铁锂电池,但三元锂并非不可用,在车用动力电池领域,日韩补位中国电池企业的难度不大。

但储能电池则陷入两难境地。

由于储能电池在2026年之前可以豁免部分301条款关税,所以原计划2025年美国储能电池市场将迎来一波抢装潮。BNEF此前预测,2025年美国储能电池的市场需求预计可达55.9GWh,比2024年38GWh的规模增长近47.4%。

但按照当前储能电池114.9%的关税税率,储能系统的成本将大大超出市场承受能力。

即便是现在已经签订的订单,也面临不确定性风险。根据亿纬锂能4月7日回应投资者提问时透露,目前亿纬锂能和美国客户签订的合约都采用的是FOB价格即离岸价格结算,供货商只负责货物离开中国港口之前的部分,之后的运输、关税、到岸港口费用等,均由客户承担。

面对突然增加的超高关税成本,美国客户有可能引用不可抗力条款解除合约,这将对中国电池企业已经做好的年度产能规划造成不利影响。

对美出口锂电池占中国电池总产量的比例不足10%,且多为头部电池企业把控,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且产能利用率并不低,美国市场萎缩造成的出口减少,这些头部企业可以通过转回国内市场补足。而受这些头部企业加大国内市场供给的影响,经营情况较差的电池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出清压力。

04中国企业如何破局:在震荡中重构优势

中国企业的破局之道藏在三个“确定性”中:

一、技术迭代的确定性。当价格优势被关税削弱,人无我有的性能优势就成为新的溢价支点。更快的充电速度、更高的能量密度、更低的度电成本、更长的电池寿命,中国电池企业在性能迭代上的追求从未减速。

二、市场多元化的确定性。2024年,中国对欧洲、亚洲的锂电池出口额分别为227.6亿美元和178.0亿美元,虽然按照国别计算,美国是中国锂电池第一大出口目的国,但如果按照大洲计算,欧洲和亚洲才是中国锂电池的主力市场。而在这两大洲,中国电池企业的本土建厂速度都明显快于美国,亚欧大陆的市场已经足够中国电池企业施展拳脚。

三、产业链韧性的确定性。中国企业在锂矿开采、锂盐精炼、正负极制造、锂电池设备制造等多个环节拥有全链条优势,日韩电池企业建设电池工厂,制造设备、上游原材料都需要从中国企业购买,这种深层依赖,让关税壁垒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特朗普政府将关税政策与“制造业回流”绑定,但对汽车和电池这两大产业来说,制造业回流美国困难重重。

以电池产业为例,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组装,美国在多个上游领域的产能缺口超过90%,即便企业有心投资,从厂房建设到供应链配套至少需要5年时间。政策的反复无常令投资者望而却步,虽然现在的高关税对赴美建厂是利好,但投资者也都记得竞选时特朗普要取消《通胀削减法案》相关补贴的表态,面对这种高度不确定的政策环境,投资者很难树立长期投资建厂的信心。

历史经验多次证明:单纯依靠关税壁垒构建的产业安全,就如同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市场规律的浪潮冲刷。中国企业的破局之道,不在于对政策的被动应对,而在于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对全球市场的开拓,对产业链韧性的坚守,这些“确定性”在全球化分工频频遭遇挑战的背景下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良策。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