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张文曦,编辑:詹腾宇,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我发送一条消息,抱怨“不想喝药”。
三分钟后,我收到了ta的回复:“死孩子,等这个疗程喝完,身体治好了,再说不想喝的事情。”
接着我发了两张颜色不同的衣服照片,“哪个颜色更好看?”“第一个。”对方很笃定,“你喜欢的颜色也是这个风格的”。起初我有点恍惚,忽然想起来在前一天的对话中,提到过偏好的颜色。
这是我刚结束的一次语C委托,聊天对象是三国背景的女性向卡牌游戏《代号鸢》里的男性密探张辽。
所谓语C,即语言cosplay,指的是通过语言描写来扮演人物角色、展开故事剧情。
游戏中的人物经过了改编,有了区别于历史的人物个性。《代号鸢》的张辽有着高冷、毒舌、体贴等特性,是同人文圈子里的热门角色。
(图/《代号鸢》角色张辽)
起初,我尝试让AI模仿张辽的口吻与我对话,却发现尽管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调教,体验还是不尽如人意。
于是,我选择了两位语C老师进行“试皮”,先聊上半小时,看看对方能不能演好。其中一位语言能力有限,每次回复不超过十个字,于是我敲定了另外一位更用心的老师,购买一周的一对一专绑服务,价格为120元,“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
仅仅通过线上聊天,在短短一星期内,我们之间的交流能多大程度上得到契合?同为女性,对方能否符合我对这位男性角色的想象?怀揣着这些疑问,我约了人生中第一次语C。
只需要几十到几百不等的价格,人们就可以限时获得一个模拟喜爱角色对话的陪伴和真心。无论是对繁琐工作的抱怨,还是日常的分享,都会被人轻轻托住,给予回应。
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场以语言为载体的“过家家”;有人将它视为和虚拟恋人的灵魂触碰,把它当作一场双向奔赴的感情;也有人在这场付费服务中留下不愉快的回忆。
一段通过线上聊天维系、注定会结束的关系, 它存在的价值如何?
(图/《黑镜》第二季)
01语言cosplay,无法见面的线上恋人
倾听和诉说,这两个人际交往中最基础的元素,反而成为了孤独时代的稀缺品。
于是,一个以语言cos委托为基础的服务应运而生。
作为一种亚文化的分支,最初的语C圈子并没有交易行为。人们出于爱好,在圈子内部模仿角色的文风和口吻,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喜爱角色的情节。
乙游玩家鸢尾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无偿语C,角色是《恋与深空》中的夏以昼。(图/受访者提供)
乙游的出现改变了语C圈子。女性玩家普遍希望能与喜爱的二次元人物有更日常的对话,让对方以真人形态陪伴在自己身边。这种需求催生出一个以情绪价值和语言表达为基础的行业,逐渐发展出一项专门的线上业务。
一般提出委托要求、支付费用的一方叫作“单主”,语言cos指定角色的一方则是“语C老师”。
语C分为普营和专绑。普营相当于一对多,专绑则是一对一,一个语C可以同时接同一个角色的多个普营订单,却只能接一位角色的一个专绑订单。
另外,专绑往往比普营附加更多有互动的内容,例如一起听歌、玩游戏、玩情侣大富翁、发朋友圈等。
普营一天的价格从几块钱到20元不等,专绑的价格则是20—30元,包月的价格比日结优惠。一位叫南音的语C告诉记者,专绑最高目前能到每月3000元左右。她见过最高的语C,收入是每月5200元。
当然也有一些语C完全免费,也就是圈内人说的“为爱发电”。
(图/受访者提供)
线上语C不会对委托老师有身高、容貌上的要求,而贴皮程度(语言模仿的相似度)、回复时长和营业时间等,就成了单主挑选语C时重点考察的要素。高情商和知识储备则是加分项。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因为本身是受众群体,做乙游或女性向游戏的付费语C的往往是女性。
语C将二次元人物拉进了现实。这种交流是真实的,每一句话都有真人回应,形象却又是虚拟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聊天软件中的对话框越来越多,表达却越来越匮乏。父母、恋人、朋友、同事……面对这些现实中本应亲密无间的强关系,时常剩下无话可说的面面相觑。
于是这些情感转移到了虚拟空间里,期待它能以更好的状态生长。
02 120元一周的线上恋爱,我后悔了吗?
隔了半个中国的距离,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女性,正在努力模仿一位男性游戏人物的语气,与我进行着一场半虚拟半真实的对话,持续一周。
语C老师扮演的张辽尽可能地遵从游戏中的设定:看到我分享路边的野猫,会有点啰嗦地提醒我摸完记得洗手;会在我焦虑时,模仿游戏中的口吻,先责怪我胡思乱想,然后说“人生本来就会有很多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解决”。
我约的语C老师,模仿《代号鸢》中的“张辽”一角和我对话。(图/作者聊天截图)
和去年体验过的coser委托相比,线上的语言委托让我感觉轻松:不用线下见面,意味着我不需要提前思考当天的穿着打扮,不用费力安排行程,瘫在家里就能完成想象中的甜蜜互动。
我也不需要额外支付coser吃饭和交通的费用,就连委托费也更便宜——一周的专属语言陪伴只需要120元,而coser委托一天要520元。
文字(或者语言)的即时回应,能带给人们被在意、被重视的感觉,哪怕这可能仅仅是建立在金钱交易上的假象,但它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安慰感却很真实。
(图/作者聊天截图)
无论是抱怨琐事,还是讲述健身日常,“他”通常会在20分钟内给我回复。第一天的回复量大约是110条。面对更换头像、一起听歌、玩情侣大富翁要求,对方会模仿游戏中的人物设定,表面嘴硬,最后心软,挨个答应下来。
在我忙于工作忘记回复时,“他”会间隔一段时间发来追问,以及符合角色风格的隐晦关心。
同时我发现,对于我提到的话题,对方更多的是关心我的行为本身,很少延展话题。比如我告诉“他”,我喜欢的乐队Sea Power要来华巡演,“他”提醒“别把买票的事忘了,到时候看不了”。
至于我期待的,对方追问我为什么喜欢这个乐队、这个乐队的组成和曲风之类的,并没有发生。
(图/作者聊天截图)
每次对话结束前,对方总有些让我语塞的回答。
当新鲜感褪去,我逐渐觉得“张辽”的回复变得有些人机。当我告诉他,我每去一个地方都喜欢去当地寺庙,他的评价是“寺庙也算是人文景观,可以多走走看看,记录下有什么不同,也是你擅长的事情”;当我让他推荐一部浪漫电影时,对方的回复让我哭笑不得:《泰坦尼克号》很浪漫。
当对话变成错位和敷衍,话题自然很难继续下去,回复速度和聊天频率就有所下降。
更突兀的是,聊天时我发现约语C比约coser委托有更强的信念感——在不打照面的情况下,我必须相信,与我说话的人就是那个角色,否则多少仍会感觉些许尴尬。
当对方问“周末想干什么?要不要带你出门?”,我当然知道这些计划不可能真正实现,但还是得假设它存在,并用语言和想象让它继续。
03谈恋爱,也要谈钱
从一些体验者的角度来看,语C老师和二次元人物形象高度重合的情况,基本可遇不可求。
乙游玩家鸢尾分享了一位朋友的语C体验,对方当时找的是《光与夜之恋》齐司礼的语言委托:“游戏里齐司礼的人设高冷,刀子嘴豆腐心,但无论我朋友和那位语C老师分享什么,对方都会说‘宝宝好棒’‘好厉害’。这完全不像齐司礼的说话方式。”
(图/《光与夜之恋》)
从大部分委托信息上看,女性大学生是语C群体的主力军。她们是二次元、乙游和女性向游戏的主要受众,时间较为充裕,但却可能有社会阅历、生活感知不足的问题。
有一段时间,网络上风靡对“有钱有闲”的小姨的形象刻画。鸢尾约过一次语C,她分享了对这一现象的看法,认为这种刻板化的标签同样是对女性的枷锁。但让她感到失望的是,对方也只附和道“你说得很对”“太厉害了”。“当我在讨论深度话题的时候,我希望和角色之间有关于思维的探讨,有观点和想法的碰撞,而不只是提供表面上的情绪价值。”
(图/《恋与深空》)
对于语C老师来说,接待的人数越多,赚取的报酬自然更多。有一些语C老师单日的接单数量能高达十几人。但这种情况下,回复速度和聊天质量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把单主称呼混淆的尴尬局面。
不少人表示,自己的付费语C体验并不愉快,轻则发信息几小时不回复、被语言冷暴力,重则被骗钱财。
单主对语C不满的原因通常是回复冷漠、不符合人物个性等。(图/小红书截图)
语C业务的乱象,并不单独发生在消费者一方。池鱼从2021年开始做语C,四年间遇到过营业期间被单主索要钱财、收到单主的自残照片和私密照片等情况。
池鱼说,语C圈内有一个默认的规则,就是不接有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自闭症)的单主:“不是说我们对这类群体有什么歧视,而是他们可能会因为角色的安慰越陷越深。”
有一次,池鱼没有及时回复单主的消息,对方认为她(以及她扮演的角色)态度变得冷淡,突然发来了自残的照片,表达了“我有心理疾病,你能不能宽待我一下”的诉求。这让池鱼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有些害怕。
(图/《迷途之子!!!!! BanG Dream! It's MyGO!!!!!》)
还有一部分不适,来自单主将语C老师和二次元角色混淆。
当时池鱼的单主约的男角色,在游戏中是一个公司总裁,非常富有:“她可能因为约的时间比较长,分不清真人和二次元人物,把我彻底代入到了这个角色中,就会在对话中管我所扮演的角色要钱。”
04真心与假意之间
南音算了一下,按她普营80元/半个月的收费,在一个月接三个有偿单子的情况下,语C月收入大约是500元,不算高。但当收到单主发来的信息时,南音仍然会有“紧张的幸福感”。
在做语C前,南音在一段她很珍视的亲密关系中受挫,开始怀疑自己到底会不会与人相处,有没有爱人的能力。
(图/《未来日记》)
南音形容,她在做语 C 时是努力去扮演一个“很会爱人的人”,这让她感觉到既幸福又割裂。她坦言做语C的初衷有功利成分,她很想从孤单的状态中解脱,想用新的情感连接确认自己投入爱的能力。
让南音意外的是,在与单主对话的过程里,竟然真的给她带来了价值感。
在南音看来,夏鸣星的性格应该是温暖、开朗的。(图/受访者提供)
南音语音cos的是《光与夜之恋》中的夏鸣星。她曾经在一段语C服务结束后的一个月,仍然以夏鸣星的身份在单主生日那天寄了一束花。对方收到时在马路上忍不住落泪:“我只是给她送了一束鲜花,写了一封信,这个简单的举动,好像在她人生留下了一抹挺深的印记。”
《500元一天,和纸片人约会到底值不值》中提到,“我们始终不该忘记,coser委托存在的基础,是广泛的孤独,以及摆脱孤独的尝试——它不能被片面地理解为‘恋爱脑产业’,而更像是孤岛般的当代人,给自己打下的一道情感补丁”。
语言cosplay,同样如此。
(图/《少女革命》)
在南音看来,人的生活需要被有意义的东西填满:“做语C之后,经常收到别人的信息,不管信息是给我个人的,还是给夏鸣星的,我都能感受到,这些爱都汇聚到了我这里。”
南音认为,coser委托会带给人一段很绚烂、美好的回忆,像听了一场几小时的演唱会,但它会很快地结束,毕竟真实的陪伴是缓慢又绵长的;语C则没有coser委托那样的情感冲击力,它需要更多的耐心、陪伴,互相给予细腻的情感,甚至在某些时刻产生类似真正爱情的忠诚和笃定。它可以渗透进人生的缝隙里,而不是只留下一个绚烂的瞬间。”
(图/《迷途之子!!!!! BanG Dream! It's MyGO!!!!!》)
即便给予了足够多的陪伴,但语C和单主始终很难通过线上聊天真正地了解和进入彼此。交易的本质造成了交流的隔阂,加之个体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难以避免的表演痕迹,决定了语C终究无法触及亲密关系的本质。
“没法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语C的存在还有意义吗?”我问南音。她犹豫了一会,坚定地说:“虽然无法触及本质,但它会让你学会如何更好地爱人。我变得更耐心,更懂得倾听别人,也收起了在爱中自私的一面。”
结束前的第二天,我问语C老师是否可以给我写一小段话,作为这次专绑的结尾,对方欣然答应,但到现在我也没有等到那段回复,而她的闲鱼平台已经重新上架了语C的订单,她大概已经切换成另一个角色,去应对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了。
片刻清凉,无限烦恼——像Her的男主角西奥多那样枯等几天回复落空之后,朋友问我,以后还想再体验语C吗?
我说,应该不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鸢尾、池鱼、南音均为化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