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吹牛的上海车展:雷军缺席,网红翻车,老外取经

关注
“车展的整体氛围更倾向于严肃和技术化的表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徐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闹腾了半年多的2025上海车展终于在4月23日开幕了。

谁能想到,为了获得这场全球影响力最大车展的主办权,从去年9月开始出现了“两个主办方之争”,一度闹上法庭,直到开幕前不到20天才平息风波。

同时,这算是历经700多天“价格战”短暂停火后的第一场车展。

从展馆的布局中,我们便能一窥汽车大战后的残酷格局:

头部企业地盘扩大,如吉利集团、华为的展台规模要明显比前几届大得多,奇瑞集团亮相53辆车。但品牌多样化却消失了——尽管多了乐道、萤火虫、方程豹、iCAR等新面孔,但大多属于大车企的子品牌,代替了原来各种“新势力”和小品牌。合创、哪吒、高合、极越早已不见踪影,一些转型不太成功的国外车企或合资车企也缺席了,如雪佛兰、现代、起亚、捷豹路虎……

但无论如何,上海车展还是在一场血腥战争后有惊无险地来了。

01全球影响力最大的车展

据官方数据,本届车展的整体规模要高于上届。

张翔教授是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中心研究院研究员,见证了每一届上海车展的他,向小巴谈及一些新变化。

“17号线开通,进馆更方便了……入馆几乎没有排队0等待,以前要排长队。”这些直观感受,反映的是上海车展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当免签政策推出后,外国人大量涌入,自然要做好流量管理。

图片

2025上海车展现场现场火爆

上海车展毫无疑问是中国车企的主场。“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秀肌肉,展示解剖车,介绍工作原理和技术方案,而在以前是很难见到的。”张翔说。

各展馆的外国人变多了,来的不仅仅是西装革履的白人,还有印度面孔的,甚至是穿着白袍子的“榜一大哥”。特别是比亚迪的展台,堪称全球人种聚集地:一位操着乌尔都语的巴基斯坦网红,对着镜头一顿输出,一群中东青年高喊着“BYD,BYD”。

但他们的心态却各不一样。一方面是学习取经。我们在现场看到了类似这样的细节:西装革履的外国人钻进车里,或是蹲着,把汽车的各个细节都拍下来——真的只有外国人在这么做。

图片

正在拍照的外国参观者

图源:小巴拍摄

各国的企业高管和高官政要也纷纷前来观摩。据一位媒体同行观察,奥迪和宝马的高管喜欢去小鹏和蔚来的展位,大众、保时捷、法拉利和宾利的高管则竞相围观比亚迪仰望U8。

知名自媒体“万能的大熊”主理人宗宁也观察到,当更多的国际汽车品牌高层和国产汽车品牌高层有了更多交流,意味着品牌地位和技术实力愈发平等。

然而,当法语飘过小巴耳边时,我们看到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带着法国汽车协会成员声势浩大地来了。

这位年迈的老总理在小鹏展台驻足半个多小时,和人形机器人握手碰拳,又盯着小鹏汽车几分钟,头探进了车窗,久久不说话。他或许在感慨什么,因为在车展上,几乎看不到法国车企的身影了。

外国人的落寞与好奇,为本届车展添上了一束光影。

图片

比亚迪展位引来众多外国客商

02车展的暖色调:一个明星和网红秀场

“周总,给个面子,我是你粉丝。”

本届车展迎来了一位网红——卤鹅哥。前段时间,他因和美国网红甲亢哥真诚互动、卖力宣传家乡土特产而爆红全球。然而,在这个偏正式的商业场合,他却径直冲向正在逛展的周鸿祎。只不过,这次“投喂”失败了,他被黑衣安保扯拽着拦下来,场面一度狼狈和尴尬。

每年的上海车展,都发生过类似这样的意外“插曲”,正如其英文简称“Auto Show”,彰显了它的属性:一个大秀场,一个舆论场,而且是International,从网红到明星,从企业家到品牌,都想尽可能地在这里曝光自己。

明星去车展捧场、站台早已成为惯例。当我们看到一群媒体人拿着“长枪短炮”,蜂拥至阿维塔展台,原来是姚安娜来了;樊振东坐着凯迪拉克出场,这位心理素质极强的世界冠军在这种大型商业场合倒显得拘谨,抱着胳膊任由观众拍照。

企业家则从去年周鸿祎坐在车顶一事看到了当网红的流量红利。像小鹏汽车的何小鹏、蔚来汽车的李斌都是车展的常客。在现场,李斌坐在乐道汽车的后背厢,拿起钓鱼竿,不忘自嘲“卖好一点再钓鱼”。他还变身金牌销售,用英语向阿联酋财长等各国政府和企业高层推销。两位汽车界大佬,德国采埃孚集团董事长柯皓哲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听完李斌介绍ET9的车震跳舞模式,当场买了一台。

而品牌也在用一切吸睛手段实现展会成本和效益的最大化。

在智己汽车的展台,我们看到了六七位身着统一制服的主播,拿着两台手机直播卖车,现场宛如一个巨型直播间。不少车企放了很多互动装置,比如你可以模拟开车,体验展车的真实性能。毛茸茸的粉色装饰是中小品牌的加分项,偌大的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则是大企业的标配。这些画面,恐怕只有在中国的车展上才能看到。

图片

模拟开车

图源:小巴拍摄

场景化的路演式营销也多了起来。一些车企拿出了独特的销售主张,像福特汽车主打冒险和越野,将整个展台打造成一个越野场景,在坡度极大的跑道上展示产品。

以往性感的车模则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场景NPC。她们穿着特定主题的制服,扮成换电站或充电站的工作人员、赛车手、日系萌妹等,和观众进行互动。

车展是热闹,也是喧哗的。

图片

车展上的飞行概念车与人形机器人

03车展的冷色调:新技术和老技术的严肃表达

然而,车模功能和穿着的转变恰恰反映了本届车展的真实色调:冷静与理性。在宗宁看来,今年车展的整体氛围更倾向于严肃和技术化的表达。

如果要说本届车展技术趋势的亮点,我们有三点观察。

第一是“闪充大战”。“充一分钟用XX公里”的表达在车展中频繁出现。像极氪亮相了009光辉,是全球充电速度最快的MPV。同时发布峰值功率1.2MV的全液态充电桩,5分钟补能300km续航,挑战比亚迪此前1MW闪充技术。而比亚迪则通过超级e平台增强产品力,搭配闪充技术,能做到5分钟补能400km。

第二是“底盘革命”。像宝马的“驾控超级大脑”首次实现动力及底盘控制二域合一,集成加速、制动、转向、能量回收等功能,底盘技术已成为电车的“数字神经”。

第三是“大模型上车”。今年爆火的DeepSeek成为车展一大技术关键词。期间,宝马、吉利、东风等十几家车企密集宣布深化DeepSeek等AI大模型应用。AI座舱逐渐从单纯的“语音助手”到“出行管家”。

图片

车展上以大模型技术创造的智能车舱

目前车企主要有三类大模型布局:比亚迪、吉利、广汽等车企属于“自研+DeepSeek融合”的生态模式,既能降低研发风险,又能快速扩展功能边界;小鹏、鸿蒙智行是全栈自研的代表,这一块在今年车展的宣推上两家也是大做文章;第三类是轻量化模型切入差异化赛道,比如奇瑞雄狮智云基于DeepSeek轻量化引擎开发“方言语音包”,支持粤语、四川话等六种方言的精准识别。

总体而言,国产汽车品牌从前几届的“硬件堆砌”转向“软件定义”。正如宗宁总结的“汽车行业已经数码化,不再是一个性感的肌肉产品”。

不过,我们仍然能从新技术不断变迁的车展中发现两个“倒反天罡”的技术:

▶▷第一,尽管在车展中已经很难看到氢能源车的身影,但“甲醇+电驱”新技术却在车展中首次亮相,而且已经开始商用了。

吉利旗下的远程新能源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甲醇是真正的清洁能源,充一次可续航1500公里,在北方地区特别实用,而当小巴摆弄着模拟充能枪,发现每升甲醇的价格只有汽油的1/3。

图片

图源:小巴拍摄

▶▷第二,在车展中有七成是新能源车的大背景下,居然还有很多车企能拿出新的内燃机技术。比如大众揽境的第五代EA888,长城汽车自研的4.0T V8大排量发动机,一汽奥迪的PPC豪华燃油平台……长城汽车定义了一种新的“泛内燃机战略”,除了给用户不一样的选择外,“内燃机和电驱系统搭档”也是关键。

这就是车展的冷色调。当技术的理性大于感性的营销时,或许也只能苦一苦媒体了。不少汽车类自媒体表示:“今年很多车企没给我们包酒店和交通费,都是自己花钱来的,以前的媒体红包也没了。”

图片

2025上海车展,首发新车超百款

04车展的底色调:不敢吹牛

如果要总结本届车展的底色调是什么,恐怕是这两个字:安全。

就在车展前一周,国家对“智驾”摁下急停键,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强调车企为安全负责。某车企被传发布会前,市场部通宵删改78页带有“自动驾驶”的关键词,只剩下“智能辅助”。

为了印证这个传闻,我们特地全馆收集宣传语,发现“接近L3”“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误导性词汇基本销声匿迹,如地平线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比亚迪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五菱灵眸智能辅助驾驶……换言之,企业不敢吹牛了。

唯一例外的是华为。事实上,车展前一天,华为乾崑宣布ADS 4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不过负责人靳玉志不忘打补丁——“L3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还是要保持警觉。”在那场发布会上,央视和中汽研的领导都来了,还有十几家车企站台。

“智驾管控我认为是国家出台L3之前的一次清场活动,让真正有实力的车企站出来,而不是大家都去蹭热度。”宗宁隐约地感到,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于是,当自动驾驶这场技术营销被泼了冷水,车企转而拥抱安全营销。

鸿蒙智行的余承东在车展中真的句句不离“安全”——“安全是最大的豪华”“技术有平权,安全无平替”;赛里斯的发布会叫“智能安全发布会”;吉利银河的发布会口号则是“全域AI,安全平权”,展示了智能汽车安全领域的成果。

这些新策略和新口号,自然让人不约而同地看向在安徽车祸事件中尚未脱身的小米汽车。当花费数百万、由原研哉设计的小米LOGO首次出现在上海车展时,媒体人的心情却格外复杂。

尽管当天“小米汽车送5000顶棒球帽”的话题上了热搜,我们也在被围栏围起来的长队中驻足已久,但整个展厅是沉默的,没有新车发布,上届车展还去现场向前辈请教的雷军,今年也缺席了——有人说他在和舆论冷战。我们逛了一圈,发现除了展示“超级压铸”“超级电机”“个性选配”,没有任何和智驾相关的内容。

图片

小米汽车首次参展

结合小米和华为在本届车展的情况,张翔也做了一番总结。他认为国家只是对智驾宣传监管而非对研发监管,这反而能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L3的出现意味着在规定场所行驶,如果出了意外,车企将兜底和赔付,现在已经有车企推出自动泊车险服务了。而随着算法进入端到端的大模型时代,L3是可能商业化的,但不一定在年底实现。”

他继续说道:“另一个趋势是,未来的智驾可能以第三方为主,只是目前第三方力量较弱,车企被迫自己研发,但也造成了重复投资,这实际上对社会和产业是不经济的。”

05最后的话

总体来看,如果2021年的上海车展是百家争鸣,充满各种路劲之争,2023年车展强调落地与产能,如发布各种“架构”“压铸技术”,那么2025年车展则进入到一个技术存量竞争时代。

“大的技术变革已经结束,剩下的是一些细节打磨,比如从800V普及到1000V的快充;有车企开始拥抱纯视觉智驾,而不是一味追求激光雷达;电池容量也不再增大,而是通过降低能耗来提升续航……”宗宁总结道。

图片

车展上展出的快速充电电池

上海车展之所以能成为如今全球第一大车展,本质是新能源车和智驾对传统技术和车企的补位,消费者们从中看到了不同企业理念的竞争,风格显著的冲突、对抗,对趋势、技术、审美的解读和选择——它们构成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选择权,这极大对冲了汽车工业高度规模化的特征。

而当每辆车的造型圆润得如同保时捷,强装上一整块大屏,一脚油门下去破百时,高度同质化或许会逐渐让上海车展变得不再性感,无非变成下一个慕尼黑车展或巴黎车展。

换句话说,性感的车模转型了,是否也暗示着不性感的时代到来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