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博弈下,这个中年国家有机会成为跳板

“这个被质疑‘褪去光环’的东南亚经济体,正以消费市场的韧性、区位枢纽的优势、产业升级的决心,证明自己仍是中国企业出海的‘优选标的’。”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吴燕,编辑:何梦飞,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夜幕降临,耀华力路的霓虹招牌次第亮起,汉字与泰文在灯箱上并列而排。酒楼、中药店、金店、燕窝甜品店、潮州卤鹅店等店铺汇聚于此,巷尾还藏着关帝古庙和赤兔马……

这条“中式”街巷便是曼谷的唐人街,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经营者几乎全是华人。

如今,这条街不仅是华人的聚居地,更是中国甚至世界游客的必备打卡地。

整体而言,中国赴泰国游客相比往年在减少,今年1—4月,中国赴泰游客164万,同比下滑17%。但中国依然是泰国旅游业的第一大外国游客来源国。

以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为例,根据泰国旅游与体育部数据,2025年4月28日—5月4日,中国凭借10.5万游客登顶赴泰旅游人数第一,其次是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和俄罗斯。而且,这期间中国赴泰游客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超38%。

如果说地理距离让泰国成为中国人的“东南亚后花园”,那么更深层的联结,或许藏在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纽带里。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泰国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点像上海与杭州、苏州的关系——既有着彼此独立的发展脉络,又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形成共生共荣的生态。

交通上,去往泰国的航班便利且班次众多,如同长三角城市间的高铁网络般密集;文化上,泰国有接近1000万的华人“老乡”,约占泰国总人口的14%,这些说着潮汕话、保留着华人习俗的族群,让初到泰国的中国人能在异乡寻得一丝熟悉的温度。

除了交通和文化上的“近邻感”,泰国在经济层面更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合作伙伴。

美的空调、万和电器、广汽埃安、奥克斯、玲珑轮胎、东山精密等企业均在当地设有分公司,从家电制造到汽车零部件,从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领域,中泰产业协同的版图正在不断扩张。

也正基于此,在上一轮的中美贸易摩擦中,泰国成为中企最为理想的出海目的地之一。

那么,站在当下中美关税博弈的新关口,泰国还是一个好选择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从更立体的维度去探寻。

今天的文章,我们将从营商环境、产业优势、出海机会三个角度,为你勾勒一个更为全面的泰国,解析这片土地在时代浪潮中持续迸发的吸引力与潜在挑战。

中泰贸易:走出“蜜月期”?

翻开中泰贸易近十年的账本,2019年是一道显眼的分水岭——这一年,泰国GDP总量接近5500亿美元高位,中国对泰直接投资(FDI)以42%的占比碾压式登顶,正式取代盘踞多年的日本。

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数据显示,这一年中国对泰国金属制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的投资飙升至历史峰值,占中国对泰投资比重的52%,占泰国吸引外资总额的40%。

到了2021年,中泰贸易更是进入增长最为迅猛的时期。当年中泰双边贸易额达到1311.8亿美元,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同比暴增33%;中国对泰进出口额分别增长28.4%和37.3%。

图片

站在当下回望这些数据,2019—2021年显然是中泰经济的“蜜月期”,这背后实则是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产业链外溢的缩影。

我们可以从进出口的品类和投资流向上具体感知到:电机电气、机械设备、车辆及零部件、电子等产品,可以说是这轮蜜月期里的“最强僚机”。

其背后对应的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正是泰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两大“拿手”产业。

汽车制造业方面,泰国被誉为“亚洲底特律”,是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在汽车生产、加工和装配方面拥有60多年的经验。2019—2023年,泰国汽车年均产量超过180万辆,占东南亚汽车产量的近50%和全球汽车总产能的2%。

丰田、本田、五十铃、三菱、日产、马自达等日系车企和上汽、长城、比亚迪、哪吒、长安等中国车企均在此有所布局,并以产业链本地化为基础辐射全球。

电子制造业方面,泰国不仅是富士通、夏普、松下、索尼、三星、TCL、美的、海尔等公司的生产基地,每年制造并出口6000万台家电(如空调、冰箱、洗衣机、打印机、压缩机等);亦是全球硬盘驱动器及存储单元的第二大制造国。

可以说,凭借产业积淀与独特优势,泰国是吸引中国企业转移产能的理想选择之一。截至2023年底,在驻泰经商处备案的中资企业已达502家,其中既有138家“国家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稳扎稳打,更有364家民营企业组成的“出海军团”。

这其中以泰国东部经济走廊(EEC)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最为突出。目前,该产业园已有200余家中国企业入驻,涵盖汽摩配、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家电等行业,带动中国企业对泰投资超40亿美元,累计产值超206亿美元,创造4.5万个就业岗位,堪称“中国式产业集群的海外复刻”。

不过,蜜月期后,中泰关系迎来了转折点。

2024年,中泰双边贸易额达1339.8亿美元,同比增长6.1%,依旧保持着“泰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但是,中国对泰国的直接对外投资已然退居第二。根据泰国BIO公布的数据,2024年泰国获外商直接投资241亿美元,其中新加坡103亿美元,占42.7%,居第一。排名二至五的,分别是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新加坡的投资中,大量资金实为中企通过新加坡子公司进行的转投资。随着RCEP生效和全球供应链重构,新加坡凭借税收优惠和金融枢纽地位,承接中资“曲线出海”需求。

这既是地缘避险,更是中国资本对东南亚全域的棋盘落子。

或许,当2024年新加坡以“离岸中转站”身份反超中国,成为泰国最大FDI来源国时,中泰经济关系的深层逻辑已悄然改写。

泰国,还是理想去处吗?

在出海东南亚的投资版图中,经济增速与人口红利向来被视为“黄金标尺”。

而当前的泰国,在这两方面都不具备优势。

论经济实力,这个曾经的“亚洲四小虎”领头羊,泰国似乎已难以复现往日经济增速的辉煌。1960—1990年的三十年间,泰国GDP总量保持高个位数增长,一直到2010年,泰国的人均GDP都高于中国。

但在2024年,泰国“东盟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被人口仅600万的新加坡拿下。数据显示,2024年泰国GDP约为5268亿美元,经济体量在东盟内部降至第三;增速2.5%,低于市场预期的2.7%。

论人口红利,泰国在东盟国家中是个“拖后腿选手”,2004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2024年,泰国总人口数约7167万,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0%,生育率在东盟国家中也属于较低水平。东北证券甚至指出,当前人口数大概率是泰国人口的顶峰水平,预计2025年前后泰国人口总数将出现拐点。

而且,泰国的人口年龄中位数约40.1岁,高出东盟国家平均水平近10岁,甚至比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还要略高。

这意味着,其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面临更激烈的成本竞争、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部分市场份额逐渐被越南、柬埔寨等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稀释。

泰国,还是企业出海的理想去处吗?

事实上,这个被质疑“褪去光环”的东南亚经济体,正以消费市场的韧性、区位枢纽的优势、产业升级的决心,证明自己仍是中国企业出海的“优选标的”。

首先,泰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仍旧是跨境贸易的增长点。

泰国是东盟第三大消费市场,2023年居民消费总量达3026亿美元,在往前的9年里,年复合增速达3.4%。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24美元,而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97%,在东盟主要国家中仅低于菲律宾和马来西亚。

值得一提的是,泰国的年龄结构造成了消费人群的“两极化”。一边是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潮玩与时尚是他们刚需的“社交货币”;另一边是具备经济实力和购买力的中年人群,这些中产的消费需求在向家庭、住房、健康和储蓄等领域倾斜。

其次,过硬的区位优势和物流运输能力,是泰国攥在手中的一张“王牌”。

先天优势上,泰国国土横亘中南半岛腹地,坐拥2637公里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岸线,形成辐射中印、联动柬老缅马5国的天然十字路口,具有成为“区域贸易中转站”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各国投资者进入东盟市场的重要桥头堡。

后天发育上,泰国海陆空多元化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港口、机场等设施,都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物流运输服务。尤其是发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是泰国区别于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绝活”。

图片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泰国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的定位和决心。

2016年,泰国开启“4.0战略”,正以国家意志酝酿一场产业升级的“逆袭”。

汽车制造、智能电子、高端旅游与医疗旅游、农业与生物技术、食品深加工、工业机器人等12个战略产业被锚定为新增长极,资金、政策、未来规划都会倾斜于此。这意味着,这些高附加值领域的中国企业出海泰国,有机会解锁更多的“福利”。

尤其是东部经济走廊(EEC),作为泰国这轮战略的主战场和创新孵化器,在政策、资本、技术要素的定向投放下,2023年斩获127亿美元FDI(同比激增95%),占全国外资总额8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为跨国巨头竞逐焦点。

图片

除了产业够“新”,泰国的营商环境也相当“稳”:外贸政策开放,资本市场成熟,分工明确的产业带分布。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泰国营商环境在19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1位,在东盟国家中排第3,高于越南和印尼。

出海泰国,有哪些机会点?

虽已“中年”,但在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的双重变革下,泰国正在释放新机会。

在产能端,泰国是新能源车企落地生根发芽的先天土壤。

一方面,政策组合拳推动新能源转型,吸引众多车企进驻;叠加东南亚矿产宝库等优势,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

另一方面,泰国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汽车工业发展模式,其三大出口市场分别是亚洲、大洋洲和中东地区,占所有出口量的70%以上。

可见,中企在泰国的产能布局既能强化本土化运营优势,更能形成辐射东南亚甚至全球的的战略跳板。

图片

在消费端,泰国电商市场正在经历社交化重构。

泰国是东盟第二大电商市场,2024年规模达327亿美元,Shopee(市场份额49%)、Lazada(30%)、TikTok Shop(21%)在当地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社交电商正在重塑泰国电商市场格局。来自驻泰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的调查数据显示,泰国消费偏好的购物平台中,六成是社交电商。

比如在TikTok直播间,零食类产品和美妆类产品具备68%和35%的高转化率,女装复购率达到42%。此外,还有数据显示,85%的消费者计划增加相关支出,其中食品饮料、服装、3C品类最受青睐。

在用户端,数字娱乐内容如短视频、游戏增长迅猛。

泰国用户每天在线消费娱乐内容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观看视频和直播的时间更是占网民总上网时长的50%以上,YouTube、Netfix、腾讯视频等在泰国拥有大量用户。

不过,要说拿下泰国用户注意力的“先锋”,还得是短剧和游戏。

中国短剧因为趋同的文化优势,在泰国变身本土爆款娱乐内容。2023年泰国短剧市场规模达20亿泰铢,预计2024年增长至30亿泰铢,同比增长率高达50%,一些中国短剧企业也已迅速布局,在泰国、菲律宾等国设立制作中心。

中国游戏更是泰国用户的“老相好”。2023年,《王者荣耀》(ROV)在泰国游戏市场的用户活跃度和消费额度均占据主导地位;《Freefire》《Arena of Valor》以及《Roblox》则包揽年度下载量前三甲。

最后,泰国或许已不再是那个GDP增速破8%的“亚洲小虎”,但这场“中年转型”恰恰孕育着其更持久的生命力。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子、医疗旅游等高端领域的合作空间,具备广阔的想象空间。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泰国也早已不是单纯的“劳动力洼地”,而是技术输出、生态共建的“价值高地”。

站在RCEP深度落地的节点,泰国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既是中国企业深耕东盟市场的“战略跳板”,更是检验中企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的“试金石”。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