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尼赛思败走中国?!

关注
捷尼赛思还有未来吗?或许,打从一开始,这个品牌就不该进入中国。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曹佳东,编辑:何增荣,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捷尼赛思还有未来吗?或许,打从一开始,这个品牌就不该进入中国。

从哪吒汽车业务停摆,到广汽菲克官宣无重整可能,彻底破产,2025年走到今天,中国车市很残酷地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大环境现已不允许任何一个做不出成绩的汽车品牌苟活于乱世。

也是说,当产业转型没了回头的可能性,深度内卷的结果只能是,要么拼死留在牌桌上,要么唯有被市场毫不客气地清退。

捷尼赛思,作为一个入华才5年左右的豪华品牌。如今,眼看市场不断对其施加压力,从信心满满带着全产品线入华,到无力改变自身的尴尬处境,从退出营销一线缩减本就不多的渠道窗口,到三次换帅解决不了体系暗病,说真的,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这两年,传统车企在中国市场所遭遇的痛楚可谓是拉满了。一边,新能源车的高速渗透深深刺痛着各自的燃油车业务;一边,中国用户的消费意识快速迭代,着实令它们营销固化的犯了难。

而于捷尼赛思,错过中国豪华车市大爆发的良机,背靠新时代崛起进入国内,本就意味着,在任何一个方面,捷尼赛思都得做的比行业内大部分人要好,或许才能展露一线生机。

1.jpeg

在品牌高规格入华的那一刻,我们也曾认为,都三进宫了,捷尼赛思总该悟出了一些东西吧。

我从不否认,捷尼赛思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后起新秀,在诠释何为豪华时,有着现代汽车撑腰的捷尼赛思也给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答案,旗下产品,款款皆为细分市场中的佼佼者。但很可惜,按部就班的做事风格不改,捷尼赛思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哪怕在品牌建设和产品导入的过程中,捷尼赛思已经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和最优质的资源做支撑,就因为现实的残酷太过骇人,故事的最终章总是那样充满悲情色彩。

今日,依旧没人能给出捷尼赛思退出的确切时间,但日渐式微的品牌力、不断缩减的销售渠道,以及无人问津的产品线,都在给着一个甚为详实的结论。

01 一步错,步步错

四年前,上海外滩的那个晚上,相信很多行业内的人仍记忆犹新。捷尼赛思用3281架无人机在天空拼出“你好,中国”的字样,以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方式空降中国车市。

2.jpeg

彼时,作为品牌领头人的何睿思就已经提出了,“捷尼赛思进入中国之初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品牌建设,明确品牌定位。”此后,在很多次的公开访谈中,也反复说了,对其业绩和工作成就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就是捷尼赛思的品牌建设成果以及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但很显然,何睿思这番期待,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应势落地。

不仅如此,不疾不徐的渠道建设,直接消磨掉了潜在用户的最后一点耐心。事关品牌的建设,除了频繁在全国各大车展上露脸,好像就没了其他有效的可替代方案。

结果可想而知。

2022年,捷尼赛思的销量为1457辆;2023年,捷尼赛思的销量到了1558辆;到了去年,销量数据也就是1328辆,而2024年,品牌全年的亏损高达30亿,单车营销费用甚至飙到71万元,直接逼得捷尼赛思拉开了企业大规模精简的序幕。

3.jpg

近一年来,捷尼赛思不再参与任何线下国际车展;关闭北京、成都的豪华体验中心,裁员优化,转而推出“展厅+”轻资产模式——门店面积缩至500㎡;售后服务借力北京现代现有4S店,以便用最低的成本解决现有客户修车无门的困境。

的确,在采用一系列的非常手段后,捷尼赛思获得了短暂的喘息,准备好好思考下“如何在中国活下去”的课题。可是,随着时间进入到2025年,价格战硝烟四起,舆论战炮火连天,选择猥琐发育的捷尼赛思一下又成了“小透明”,有些时候,说它正处于慢性消亡的阶段,都不为过。

7月,夏日的热浪浇灭了人们出行的兴致。武汉盘龙汽车城的捷尼赛思中心,正常运营的表象下,掩盖不了这个品牌已无人问津的现状。展台内挂着蛛网的展车,正在以一种无声的方式表现着捷尼赛思郁郁不得志的态势。

同样,位于上海香港广场的捷尼赛思之家内,当挂着牌照的试驾车充当起展车,摆在门口的品牌奖章停留在了2024年,销售人员的疲态写满了脸上,谁能相信,这个入华仅四年有余的豪华品牌就没了生机,在竞争火热的中国车市摇摇欲坠?

“目前没接到说,门店会有调整的通知,一切都照常运作。”

4.jpg

如果你有意购买捷尼赛思,销售会告诉你,港口还是有着不少现车,G70、G80和GV80的主流配置车型都可以下定,但讲真,就捷尼赛思有意缩减运营成本,渠道规模的操作下,品牌势能的丧失,连带着的消费欲望可以说是直线下降。

多年来,捷尼赛思一直想和过去的自己,也就是进口现代旗下的劳恩斯、捷恩斯车型撇清关系。每每和媒体沟通时,主张的都是一个能和雷克萨斯平起平坐的姿态。

但不得不说,当中国区CEO都换了三任了,直到去年年底,官方还在想着怎么让中国用户认识捷尼赛思,着实是太可笑了。好嘛,要说这下都能实锤,前几年,何睿思对于品牌的传播所做的一切根本就是在自娱自乐。

02 混日子,没有好结果

多年前,自从发觉美国豪华车的市场潜力,捷尼赛思品牌的独立一度有着媲美日系豪华三巨头的影子。更有意思的是,随着现代汽车在全球混得越来越好,被灌以集团全部技术实力的捷尼赛思大有赶超BBA的风范。经过近10年发展,捷尼赛思的野心有多大,可想而知。

而在品牌入华以前,中国市场是个什么模样?用群魔乱舞形容都不过分。新能源产业的极速扩张,直接导致了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新生代品牌。因此,出于对自身实力的认同,哪怕造的都是燃油车,捷尼赛思还是选择在那个时刻进入中国捞金。

事实上,打从一开始,但凡对时局有点把握的人私下里都认为,捷尼赛思此举九死一生。中国市场可不是一个凭产品实力就可以混下去的地方。

以何睿思为首的初代捷尼赛思管理层天真地认为,偌大的中国豪华车市场足够能匀一杯羹出来给捷尼赛思,所反映出的就是,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另一面——刚愎自用。

包括讴歌、英菲尼迪、DS、捷豹、阿尔法·罗密欧线等一众同类二、三线豪华都在用自己悲惨命运,提醒着捷尼赛思,奈何,和这些前辈一样,不到黄河就是心不死。背靠2500万辆/年容量的中国车市,捷尼赛思说不定万一能成呢?

当然,复盘捷尼赛思入华后所表现的诚意,也不非要说,一无是处。至少,在产品矩阵的扩充上,捷尼赛思做的比任何一个同类豪华品牌都要来得积极。

在捷尼赛思的全球布局中,中国可以说是仅次于韩国,能在同一个市场上见到品牌旗下所有新车的地方。

6.jpg

短短几年里,即便打头阵的G80、GV80和G70表现一般,从引入G90、G90长轴这样的顶尖旗舰,到将纯电车型GV60、G80EV、GV70EV一一输入,再到GV70、G70猎装和GV80轿跑的导入,捷尼赛思一股脑地为中国用户呈现了最齐全的产品矩阵。

而论产品本身,对比同类早就经过本土化改造的豪华车,捷尼赛思与生俱来的品牌调性实在是太出挑了。无论是哪个级别,捷尼赛思所对应的车型都做到了独一无二,并且魅力十足。

宁愿牺牲后排空间也要拥有极致操控的G70,继承劳恩斯、捷恩斯的风骨,在中大型豪华车上一举扛起品牌设计大旗的G80,将雅科仕的遗志用韩式豪华格调再度包装和升级的G90等,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深度体验过,都能清楚捷尼赛思的底气在哪里。

只可惜,就像上面提到的,中国车市可不是一个只看产品本身的地方。何睿思时代的结束,意味着捷尼赛思错过了最后的红利期,而随着降本增效的重锤落下,捷尼赛思愈发忽略品牌建设,就那真的等于慢性自杀。

在中国,不管品牌定位高端到什么程度,曲高和寡就是大忌。更何况,韩系血统对于捷尼赛思更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

7.jpg

这几年,中国用户的需求实在是太具象了。产品出色只可能是一方面。在情绪价值的获取上,一样需要一个极强的窗口。

你就说,当何睿思请辞后,接替他的韩方高管李哲都能吐槽,3年来,捷尼赛思中国员工里居然没有一个人买自家的产品,那种尴尬不就正好反映出了捷尼赛思的悲哀之处。一个连员工都取悦不了的豪华品牌,哪还有能量让普通中国消费者为之买单?

时至今日,种种迹象都预示着,捷尼赛思的最终局就是再一次地退出中国。即便以现代汽车的意思,大不了捷尼赛思回归现代(中国)去打理,但随着品牌慢慢淡出市场,终端没了一个像样的销售体系,你就说,就算捷尼赛思能靠现代注资在中国强撑,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